天天看点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甄宓,又名甄姬,“一女乱三曹”和“洛神赋” 女主,与大小乔齐名的绝世美女。她老公曹丕不仅残忍杀害她,还“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其最大原因之一,就是怀疑被戴了绿帽子。曹丕这个人,猜忌之心非常重,关于甄宓与他、曹操和曹植等人的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一、甄宓曾是袁绍的儿媳,曹操和曹丕父子争女

甄宓出身名门,祖上甄邯曾拜三公之一的大司马,还是至圣先师孔子第十四世孙孔光的女婿。家中世袭二千石俸禄的官职,父亲甄逸官至上蔡令。

她是妥妥的白富美,15岁时被许配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也算是门当户对。两人的感情史书并未详细记载,只知道袁熙很喜欢这个媳妇。

奈何,袁家不争气,在天下逐鹿中输掉了官渡之战,甄宓也成为了曹家的俘虏。曹操有个人所共知的“小爱好”,按理来说,甄宓这样自带“少妇”光环的美人逃不过他的手掌心。

不过,这次有人捷足先登,他却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个人,就是他的次子曹丕。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曹操早年创业,人手匮乏,是真正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长子曹昂战死沙场,他依然带着次子曹丕冲锋陷阵。邺城被破时,曹丕先曹操入城,也就先看到甄宓这位绝世美人。

他深知老爹的爱好,便先下手为强纳入府中。关于这个父子二人争女的轶事,《世说新语》有明确记载。在这部小说集里,作者刘义庆认为曹操久不立曹丕为世子,也有曹丕抢了甄宓的缘故。

曹公屠邺,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将已将去,曹公有“今年破贼正为奴”之语。子桓之久不得立为太子,或亦以是之故。——《世说新语》

当然,《世说新语》里面有些典故轶事颇有夸大之嫌,曹老板也不是看见美色就走不动道的人。不过,由此可以见得甄宓的魅力。

二、甄宓怀上的可能不是曹丕的骨肉,而是袁氏遗留的骨肉

甄宓原是袁熙的媳妇,嫁进袁家多年,却未在史书上见到一儿半女的记载。有人说是被曹氏全部杀害故意抹去,也有学者认为其中必有猫腻。

《三国志》作者,西晋史学家陈寿就明确表示了怀疑。他认为,甄宓与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可这年8月曹军才破邺城,那曹叡就很有可能是袁氏遗留的骨肉。

为此,他在《三国志》中注引了《魏末传》文帝与曹叡射杀子母鹿的对话。其中意味,深远流长。

魏末传曰: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不过那个年头也没有DNA,曹叡到底是谁的儿子已成为不解之谜。我个人认为,在曹丕看来,曹叡是自己的亲身骨肉,不然也不会传位于他。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三、真正让曹丕打翻醋坛子的,是他的亲弟弟

就他和袁熙的关系来看,是他给袁熙戴绿帽子,而不是袁熙让他受辱。真正让曹丕打翻醋坛子,怀疑甄宓的那个男人,其实是他的好弟弟曹植。

曹操儿子很多,史料记载有25位,但其中只有四位最有出息,史书留名。长子曹昂英勇善战,在张绣反叛一战中为救曹操而死。

幼子曹冲天资聪颖,5.6岁就留下秤象的典故,不过十三岁就患病夭折。曹操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甚至有传位给他的想法。

曹冲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还有两位,就是曹丕和曹植。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曹丕与曹植两人相比,其实各有千秋。在才华上,曹丕是略逊一筹,但差距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作为“建安三曹”之一,曹丕的文学成就并不低。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尤其是他还没当上魏太子那段时间,跟甄宓如胶似漆,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燕歌行》节选-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后来文人之所以认为他差曹植甚多,不过是觉得他用词普通粗鄙,没有曹植辞藻华丽,充满灵气。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里评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仅为中品,而曹植为上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才华上差了一点,但谋略和格局无疑曹丕占优。在与曹植的立嗣之争中,他是谨言慎行,主动立功;而曹植放浪形骸,醉酒乘车闯城门。最终,曹丕取得了胜利。

但是,就是因为曹植放荡不羁爱自由,所以更受女子喜欢。甄宓小时候酷爱看书,被哥哥取笑想当女博士时,还能振振有词反驳,可见她是个有才爱才之人。这样一位女子,难保不会和曹植发生点什么。

《魏书》: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四、曹植和甄宓的八卦故事

唐朝之前的史料并未记载曹植和甄宓有什么猫腻,不过到了南北朝时却发生了变化。南朝《昭明文选》记载了一则八卦故事,叫“宓妃留枕”。

说的是曹植对甄宓早已暗生情愫,这件事被曹丕发现并记在心里。他赐死甄宓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竟然把甄宓生前睡觉的金镂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带着枕头路过洛水时便梦见了甄宓。梦里好一场云雨,曹植醒后挥笔写就千古名篇《感甄赋》。

等魏明帝曹叡继位八年后,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自那以后,甄宓也成为了洛神的化身。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后世不少学者认为,这个故事纯粹是胡说八道,唐人就是爱八卦造谣。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觉得无风不起浪,即便甄宓和曹植真没有什么,当时肯定也发生了什么让曹丕这个小心眼怀疑。

甄宓在被赐死前,已经跟曹丕分居很久了。曹丕带着郭贵嫔和李、阴两位美人在洛阳花天酒地,却把甄宓留在老家邺城。甄宓在幽怨中写了一首《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其中,“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这句点明了甄宓受到冷落的原因。

要知道,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东征孙权,曹丕带着一双儿女曹叡、东乡公主都跟随而去。甄宓因生病留在邺城,同时曹植也留在了邺城。

一年后,大军返回,众人却看到甄宓容颜神态更胜从前,惊讶问道:“你跟两个孩子分别这么久,难道不思念成疾,怎么反而脸色更好了?”

甄宓解释道:“曹叡和东乡公主他两有卞夫人照顾,我有什么可担心的。”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魏书》中是这样评价这件事:“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可是我们不妨站在曹丕的角度想想:你说你对子女没有相思之苦是因为有人照顾,那对老公我也没有相思之苦,反而容光焕发的,难道也是因为有别人替我照顾?

后世不少学者不相信曹植会喜欢上甄宓还有一点,那就是甄宓嫁进曹家时23岁,曹植才13岁,不可能喜欢上比自己年龄大10岁的女子。但是,那时曹丕也才18岁啊,甄宓也足足大了5岁。

可见,老曹家某些癖好是有遗传的。曹丕想到曹操和自己,他能相信曹植?

五、比甄嬛更狠的郭女王,成为压倒甄宓的最后一根稻草

压倒甄宓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比甄嬛更狠的郭女王。

郭女王这个女人很厉害,简直是大女主剧主角。她是出身名门,不过很早就失去父母,在战祸中流离飘泊,最后才被曹丕选上。她在曹丕争宠夺嫡时出谋划策,是曹丕能上位的重要功臣。

《三国志·卷五》:“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何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只不过郭女王有个天大的弱点,就是没有子嗣。她只能跟甄嬛一样,选择一个皇子来投资。而这个人,就是曹叡。但是,曹叡还有一位亲生母亲甄宓。所以,甄宓成为了她的绊脚石。不然,她早已成六宫之首,何必吹枕头风害死早已被冷落的甄宓。

《魏书》:“初,郭后无子,帝使母养平原王叡;以叡母甄夫人被诛,故未建为嗣。叡事后甚谨,后亦爱之。”

当然,最后郭女王的结局并不好。《魏略》《汉晋春秋》等史料记载,魏明帝曹叡登基后,对她逼死生母一事不能释怀,屡次相逼,导致郭女王暴崩而死。死后也被魏明帝下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皆如甄后故事。

结语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得出曹丕赐死甄宓的四个理由:

1、怀疑曹叡不是自己的儿子;

2、怀疑甄宓跟曹植有染,给自己戴绿帽子;

3、曹丕本人猜疑心重,且见异思迁翻脸不认人;

4、郭女王为了日后权势,进言害死甄宓。

至于曹丕赐死甄宓还不够,还要“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我们也可以推测出答案。很明显,上述四个理由曹丕本人是清楚的,他知道自己有可能是错杀怨杀。为了甄宓死后列祖列宗或者鬼神认不出,甄宓也无法口述冤情告状,曹丕才故意为之。

最后叶子在这里告诫诸多女读者,千万不要爱上猜疑心重的渣男。不然,遇见曹丕或者安嘉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男主),那真是一种折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