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1

与许多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开国将军不同,陈赓大将出生在湖南湘乡市龙洞乡的一个将门之家,陈赓的祖父陈翼怀曾是清末湘军副将,封武显将军,祖父也是陈赓崇拜的第一个人生偶像,他从小不爱读书,一心想要投笔从戎,就是受了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翼怀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在泉湖村建了一所占地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有着40多间房屋的豪宅,少年时代的陈赓就是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长大,家中排行第二的陈赓,被仆人们称呼为“二少爷”。

在陈家这个大家庭里,除了主人居住的房间,还有专门给长工们居住的房间,贺龙的爱将卢冬生、曾担任红二军团师长卢冬生,小时候就曾住在这里。卢冬生7岁就到陈赓家中放牛,但作为少爷的陈赓,却完全没有把卢冬生当作仆人,而是将他当亲兄弟一般对待,两个人也因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陈赓骨子里的善良跟陈家的教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家虽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但一直是乐善好施,战乱年代,许多人都是背井离乡、食不果腹,陈家就专门留出了3间房,给无家可归的老人、孤儿和乞讨者居住,还长期无偿提供衣食。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卢冬生出生在湖南湘潭史家坳的一个佃农家庭,家中有6个兄弟姐妹,靠租种地主家的田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常年都是靠天吃饭,因为生计艰难,无法供养一大家子人,卢冬生的父亲只好另谋出路,带着大儿子去千里之外的江西安源煤矿打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刚刚长到7岁的卢冬生,虽然还是一个孩子,也要开始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但是一个才7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呢?身子骨还算硬朗的外婆,带着小小的卢冬生,走了四十几里路,来到了湘乡市泉湖村,让卢冬生在陈赓的家中当了一个放牛娃。

7岁的卢冬生,就这样被外婆丢在了人生地不熟的陈家,然而在这里,卢冬生却并没有受到什么打骂欺负,也没有感受到寄人篱下的凄凉,反而每天过得不亦乐乎,甚至都有点乐不思蜀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认识了一个只比他大了5岁的好伙伴,陈家的二少爷陈赓。

和贫苦人家出生的卢冬生相比,陈赓毫无疑问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少爷,然而他却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就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对于卢冬生这样可怜的孩子,陈赓的心里充满了同情,对于他们的苦难,陈赓也是感同身受。

不上学的时候,陈赓经常去找卢冬生一起玩耍,陈赓不仅帮着卢冬生一起放牛割草,还当起了小老师,教卢冬生读书识字。时间一长,两个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陈赓也成了卢冬生在陈家的快乐源泉。卢冬生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陈赓,就成了卢冬生最崇拜的对象。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陈赓考上东山高等小学堂后,学习到了许多在私塾里面学不到的新思想、新知识,一回到老家,陈赓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些新见闻讲给卢冬生听,慢慢地卢冬生的思想境界也开阔了许多。

陈赓和卢冬生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超越了主仆,而是亲如兄弟一般,为了给在学校住宿的陈赓送一些衣服和日用品,卢冬生经常要走二十多里路,看着风尘仆仆的卢冬生,陈赓非常心疼。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独自在二十多里的山路上来回奔波,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和危险。有一次,卢冬生在去学校送衣物的路上,遇到了一只非常凶恶的狗,不幸被咬伤了,卢冬生从小为人就质朴实在,虽然腿受了伤,但是也没有折返回去疗伤,而是坚持一瘸一拐地走到学校,完成主人家交代的任务。

当卢冬生一路奔波,好不容易走到东山小学堂之时,天都已经完全黑了,没有时间再走回陈家去,陈赓赶紧给卢冬生包扎好伤口,让他在学校住了一个晚上,还把自己的衣裤和鞋子送给他穿。

不过陈赓和卢冬生的这段少年时代的纯真友谊,却只维持了短短两年的时间。1916年,13岁的陈赓也遇到了那个年代许多人遇到的人生难题,父母给陈赓定下了一门包办婚姻,逼着他娶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女子为妻,加上这一年夏天陈赓最尊敬的祖父也撒手人寰,这让他更加心灰意冷,没等从学校毕业,陈赓就离家出走,到湘军中报名当了兵。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陈赓离开家以后,卢冬生在陈家也失去了最亲爱的兄长,物是人非,卢冬生开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没过多长时间,卢冬生也离开了陈家。

9岁的卢冬生继续开始了自己的流浪打工岁月,被父亲送到了湘潭县城的一家钢坊当学徒,当学徒就是拜师学艺,每天起早贪黑,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却拿不到一分钱的工资。好不容易熬满了3年的学徒期,老板看卢冬生是一把干活的好手,故意延长出师期不放他走。卢冬生受不了这份气,离开钢坊到煤栈当了一名卖力气的挑夫。

煤栈的老板经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卢冬生看不下去,带着工人们和老板斗争,警察和老板沆瀣一气,下令抓捕卢冬生,卢冬生逃回了老家,思考新的出路。这个时候,卢冬生想到了儿时的玩伴陈赓,自己不如效仿他也去参军。

1925年,17岁的卢冬生投到湘军第四师当了兵,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成年后卢冬生和陈赓有了再一次相逢、延续儿时友谊的机会。在少年时代,是陈赓帮助了卢冬生,而在重逢之后,卢冬生又在机缘巧合之下,救了陈赓一命,让他们这段主仆之情、战友之情,更加传奇动人。

2

陈赓之所以投笔从戎,是因为抱着一腔富国强兵的远大理想,他离开旧军阀,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当中,后来又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三杰”之一。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卢冬生所在的唐生智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后扩编为第二方面军,1927年,陈赓被派到第二方面军特务营当营长,见到了儿时的伙伴卢冬生。酒逢知己千杯少,陈赓和卢冬生重逢之际,却不是把酒话桑麻,而是并肩作战,共同挥洒热血。

陈赓和卢冬生是自小相识,深知卢冬生的人品踏实可靠,就将他调到了特务营当副营长,驻守汉口。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卢冬生跟随陈赓护送周恩来到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八月烈日当空,起义军头冒着炎炎酷暑行军,钱大钧的部队在瑞金前方的会昌山陈列重兵,拦住了起义军前进的道路。千钧一发之际,在二十军第三师担任教导团团长的陈赓,临危受命,带着队伍前去啃下会昌山这块硬骨头。

"万里碧云净天宇,千山木叶堕霜红",山幽林深、巍峨崎岖的会昌山,易守难攻,要攻下会昌山谈何容易,陈赓带领部队乘夜占据了会昌城东北的一块高地,作为攻占会昌山的据点。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陈赓

天刚破晓,陈赓发现敌人正在集结,决定先发制人,下令对敌人发起了突然袭击,面对从天而降的奇兵,敌军毫无招架之力、四散而逃。但是这喊杀声惊动了漫山遍野的敌军,敌人调集了四个团的兵力重重包围了过来。敌众我寡,情势危急,陈赓命令营长们尽量保存实力,等待后续部队的救援。

然而没想到的是,援军因为走错了路耽误了救援时间,陈赓带着部队从早晨打到下午,始终孤立无援,牺牲的敌人炮火下的战士越来越多,还有些战士因为整天滴水未进,在烈日暴晒下晕倒。

陈赓不得不下令撤退,突然,走在队伍后面的陈赓感到腿部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腿,卢冬生作为警卫员一直紧跟在陈赓的身后,当即惊呼一声:“不好了,团长受伤了!”赶紧伸手去扶跌倒地陈赓站起来。

但是腿骨被打断的陈赓不仅无法继续走路,连站也站不起来了,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陈赓马上脱掉制服,翻身一滚,从山坡上滚了下去,滚到了长满杂草的田沟里。为了贴身保护陈赓,卢冬生也紧随其后滚下了山坡。

卢冬生爬到陈赓身边,想要给他包扎伤口,陈赓却连连摆手,命令卢冬生赶快离开,免得敌人搜山时,发现了他,卢冬生却执意不肯独自一个人逃命,而是斩钉截铁地说道:“要死,我们就死在一块”。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卢冬生

向来机警的陈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赶紧将腿上的血抹到脸上身上,一动不动地躺在了田沟里,卢冬生则躲进了附近的草丛中,观察情况。很快搜山的敌人就发现了躺在田沟里的陈赓,看他满身是血,以为已经死了,就踢了两脚,骂了句“一个死鬼”,扬长而去。

陈赓心里暗自庆幸自己命大,躲过一劫,担心敌人去而复返,陈赓一直在田沟里躺到了很久,都不让卢冬生过来。不久后,陈赓听到山上枪声响起,猜想肯定是我军又和敌人打了一仗,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枪声停止了,又有部队走了过来,就是不知道现在过来的是我军还是敌人呢?

陈赓心里正在纳闷,突然过来了两个士兵,用枪托拨了他一下,陈赓仍然屏住呼吸,不敢乱动,等他们走过去之后,陈赓才悄悄睁开眼睛,发现两个人脖子上都挂着红领带,兴奋异常地陈赓马上爬起来大喊:“我是自己人”。起义军发现了陈赓,陈赓说自己是二十军教导团团长,大家半信半疑地问他:“谁能证明?”这时候卢冬生从草丛里跑出来大声说:“我能作证”,还拿出了藏在口袋里的红领带,证实了两个人确实是起义军。

陈赓当时失血过多,危在旦夕,卢冬生和同志们一起用担架把陈赓抬到了会昌城,正在忧心如焚的周恩来,看到陈赓回来了,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找了你好久了,真是把人急死了。还好现在平安归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卢冬生不离不弃、冒死营救战友的故事,一时间传为美谈。卢冬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一直记得小时候陈赓大哥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在陪着陈赓一起躲过了敌军的搜捕之后,卢冬生又担任起了千里护送陈赓的任务。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起义军突围成功后,转战到福建,卢冬生一路上抬着陈赓翻过了武夷山,来到了武夷山脉南麓的汀州城,由英国教会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给陈赓做了腿部手术,陈赓的腿才总算保住了。

部队一路行军,卢冬生担心陈赓受不了长途颠簸,找来一只船,从汀江顺流而下,途中,遇到土匪抢劫,卢冬生伏在船舱内射击土匪,坚持到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派来援兵,才终于将土匪打跑。

到了广东以后,山路更加崎岖难行,贺龙劝陈赓留在当地治疗,陈赓不愿意离开部队,卢冬生站出来说不管千辛万苦,都会把陈赓抬到目的地。陈赓看到一路抬着担架的卢冬生大汗淋漓,心里非常过意不去,说自己连累了他,卢冬生却是一笑而过,反过来安慰陈赓不要多想。

部队到达汕头后,陈赓住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医院,卢冬生跟随到医院护理。9月,起义军撤离汕头,周恩来派人给陈赓送信,送信人没有找到医院,陈赓和卢冬生不知道部队已经撤退。街上已经到处都是国民党的军队,医院不敢再收留陈赓,卢冬生带着陈赓在一位姓李的护士帮助下,躲到了工人的家里,才没有被逮捕。

之后卢冬生又带着陈赓坐上了去香港的轮船,到了香港,因为是枪伤,医院怕被牵连不敢收留他们,没有立足之地的两个人,只能在马路上徘徊,看到路边有个厕所,陈赓便让卢冬生背着他进去休息一下。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陈赓天性乐观,爱开玩笑,摸着前胸贴后背的肚子,陈赓笑着对卢冬生说:“这时候要是能有一份西餐吃就好了!”为人老实的卢冬生以为陈赓真的想吃西餐,就跑出去叫了一份,送餐的人跟着卢冬生走到厕所边,才发现不对劲,不仅不给西餐吃,还没好气地将两个人臭骂了一顿,陈赓拍着卢冬生的肩膀,哈哈大笑。

在香港没有立锥之地,卢冬生又一路护送陈赓到了上海,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党的地下组织,住进了牛惠霖的骨科医院,牛氏兄弟是宋庆龄的表兄,宋庆龄听说陈赓受伤,叮嘱表兄一定要治好他的腿伤。

当时陈赓因为一路奔波伤势严重,医生说要截肢,陈赓坚决不同意,牛氏兄弟尽了最大努力,终于把陈赓的伤腿接好了。至此,卢冬生的千里护送任务终于算是圆满完成了,在陈赓和妻子王根英的介绍下,卢冬生加入了共产党。

卢冬生对自己的这段恩情,陈赓经常对别人讲起,他总是意味深长就地说,“没有卢冬生,就没有我陈赓。”从此之后,卢冬生和陈赓又各自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走路还在一瘸一拐的陈赓,就要求分配工作,化名王庸,在上海担任中央特科情报科长。

1928年,卢冬生护送贺龙回湘鄂边继续领导红军斗争,英勇善战的卢冬生,从连长升任营长、团长,1934年10月任红2军团第4师师长,当初来跟着外婆到陈家来放牛的那个小小的放牛娃,如今已经成长为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红军战将。在1935年的湖南后坪战斗中,卢冬生腿部负伤,从此也和陈赓一样,落下了腿部残疾。

陈赓待7岁放牛娃亲如兄弟,多年后放牛娃救了他一命,还当上师长

卢冬生和陈赓一样有着坚强不屈的毅力,拖着残腿带领红军渡过金沙江,胜利走完了长征路。1936年,卢冬生在河连湾和陈赓久别重逢,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太好了,太好了,我们终于又走到一起来了!”

抗战期间,卢冬生因为多次负伤,被安排到苏联养病,后又进入军事学院学习,学会了俄语。1946年,卢冬生在哈尔滨参加接受东北的工作,在街上遇到几个苏军士兵拦路抢劫,卢冬生出示苏联红军的军官身份证,用流利的俄语狠狠地批评了士兵的行为。

士兵担心卢冬生告发后遭处罚,趁着他转身离开的时候在背后开了黑枪,可惜年仅37岁的卢冬生,就这样倒在了血泊当中。虽然之后枪杀卢冬生的凶手被依法处决,但却再也换不回他年轻的生命。

陈赓听说卢冬生英年早逝的噩耗后,悲痛长叹,贺龙得知卢冬生血染哈尔滨,郁闷地一袋接一袋地抽烟。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见到贺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聊起卢冬生:“如果他还活着,至少也要授个将军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