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这是两篇关于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满语地名文章,最初于去年发表在满族文化网上,现在合并刊发。

清原满语地名
作者:康喜鹏 成群
上至秦、汉,下到明、清,东北是肃慎、勿吉、女真(满族)的聚集地,其民风民俗、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地名人号都充满了北方的地域色彩。可自从明朝中叶朝廷拨民活动的兴起和清朝近二百年的闯关东迁徒,大量山东、河北、热河、直隶等省的乡民迁移到东北各地,由于东北地广人稀,迁徒者络绎不绝,因而造成了东北各民族的大交融,也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到清朝中叶,东北各地的地名称谓开始被汉化,到清朝末年时,迁徒过来的民众已经成为了东北区域的主体,从而使各地的地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满语地名被翻译成了汉语地名,仅剩各山区遗下的一些满语地名。清原是长白山龙岗山区,也是大清王朝的发详地之一,因此遗留下的一些少量的满语地名仍然在被使用着。经过整理,现将清原仍然在使用的满语地名介绍给读者。
英额门。曾用名,鹰鹗峪、英莪峪、英莪口。地理位置,清原县英额门镇英额门村。义,峡谷中,沟壑里、山坡上开满了山里红、稠李子、野葡萄等白色的花朵,既满语英额。用汉语翻译,峡谷、沟壑、山坡白色的花朵很多。清朝初年皇太极下旨修建皇家围墙柳条边,英额峪段被设立了一座边门,名为鹰莪门,后被改叫为英额门。
南口前。曾用名,罕羊伙洛、蛄嘟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南口前镇南口前村。义,蛤蚂蛄嘟,汉语,义,蝌蚪。地名来历,明朝末年,罕羊伙洛设立了卡口(检查站),阻止外族人进入龙兴之地破坏风水,后金迁都盛京后,因卡口处正好位于冈山和浑河之南,按照地理方位和对卡口的称谓,罕羊伙洛之名被改叫为南口前。
大苏河。曾用名,龙岗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大苏河乡大苏河村。义,旋风。汉语,义,天河、银河。地名来历,明朝末年此地是龙岗山原始森林区,每至春季强劲的春风翻动林海,林涛声如山洪,女真人称其为旋风伙洛。明朝末年闯关东的苏姓弟俩迁至旋风伙洛开荒定居,当地人称哥哥为大苏,称弟弟为小苏。因哥哥占居了此条流域,由此人们把旋风伙洛之名改叫成大苏河。后因努尔哈赤在此兴兵,大苏河也就有了天河、银河之意。
草市。曾用名,漂筏伙洛、白云河、白银河。地理位置,清原县草市镇草市村。义,巴彦河,富饶河、水草丰美之河。汉语,义、草场,贩购草料的市场。明朝初年游猎于此的女真人冬季普遍使用此地生长的卡头草裹脚御寒,因此一到秋女真人不是在此地割草就是买草。到明朝中叶明朝廷官办抚顺马市又在此地设立了收购牧草的草料场,逐渐使漂筏伙洛、白云河、白银河、巴彦河之名变成了草市。
北三家。曾用名,北三家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北三家镇北三家村。义,女真人那拉氏、伊尔根氏、陶佳氏三个家族居住的地方。汉语意思是,那家、肇家、陶家三家的住地。清朝初年三户女真人家渔猎于此地。清朝中叶女真人开始改姓氏。居住在此地的那位氏改姓那、伊尔根氏改姓肇、陶佳氏改姓陶,由此此地被起名叫北三家。
土口子。曾用名,叩畏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土口子乡土口子村。意思是,柳条边墙被人扒开了一道大口子处的小伙洛。汉语意思是,柳条边墙土堤上扒开的通道处的小村屯。清朝初年皇太极下旨修建柳条边,柳条边建成后成为了大清朝皇室的标志性建筑。清朝末年大清朝开始没落,柳条边失去做用,柳条边被人们扒开了更大的一道大口子,人们出行不用再绕行英额门,因为有了这道大口子,此地逐渐被人们改叫成为了土口子。
大孤家。曾用名,孤家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大孤家镇大孤家村。意思是,一户住着人家。汉语,义,荒野里仅住有孤孤伶伶一户人家。唐朝贞观年间,魏姓人家从长安迁入此地开荒定居,因仅有魏氏家族一家住着很破的地窝棚,被女真猎人起名叫孤家子伙洛。后来魏家盖建了大房子,由此此地由孤家子被后迁入人人改名叫大孤
夏家堡。曾用名,柴河沟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夏家堡镇夏家堡村。义’夏家盖建的堡垒状住宅。汉语,义,夏氏家族居住的房屋。明朝中叶西丰县夏氏家族迁入柴河流域淘金,为防止土匪和室抢掠,夏家用高大的圆木把住处夹成城堡状,由此柴河伙洛被人们改名叫成了夏家堡。
湾甸子镇。曾用名,那鲁窝集、沈水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湾甸子镇湾甸子村。意思是,森林茂密的地方,水草甸子,肘子型湾、河流七扭八拐急转弯处的水泡子、沼泽、湿地。汉语,义,沼泽、湿地。明朝末年老满文创立者额尔德尼在游栎浑河源头时,赋下了这样一首诗:“伙洛后面一阁楼,楼窗对面沈水流。河岸泡泽水湾湾,苇甸丛中鸭轻游”。此诗写的是女真人在长满了芦苇的泡泽岸边修建有一个很小的木楼,是女真人的一个奠长为自家小格格所建。站在小楼后窗就能看到奔腾的河水和湾湾的泡泽及广袤的芦苇,野鸭、水禽在水草间嬉戏玩耍,蒲草和野莲漂浮在水面上。泡泽、河水、野鸭、湿地、芦苇景致美不胜收。湾甸子因此得名。
敖家堡。曾用名,河夹心伙洛、黑牛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敖家堡乡敖家堡村。义,卧牛石、牛型黑色的卧石、伊尔根氏、纽钴禄等女真人家的居住地。汉语,义,敖姓人家居住的地方。清朝中叶女真人改姓氏,居住在此的伊尔根氏、纽钴禄氏等女真人家改为姓敖,初时被定名叫敖家伙洛,后来随着闯关东山东人家的迁入,敖家伙洛被人们改叫成为敖家堡。
南山城。曾用名,官家伙洛、关家街、关家道。地理位置,清原县南山城镇南山城村。义,砬子、官家的砬子、关姓人家的居住地。汉语,义,山顶古城。地名来历是因,东、西山上有秦、汉时期的古山城遗址,按照柳河流向和关家砬子的地理方位,关家街之名被改名叫南山城。
枸乃甸。曾用名,狗奶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枸乃甸乡枸乃甸村。意思是,狗奶子。汉语意思是,枸杞,野生中药材。明朝初年到此淘金的人在此地的沟壑中发现有大片枸杞,由此在此地淘金的人们司务狗奶伙洛之名为狗奶甸子,后来又被逐渐简化叫成了枸乃甸。
苍石。曾用名,喜鹊伙洛、长十里、苍什伙落。地理位置,红透山镇苍石村。义,喜鹊,王八石、鹰石。汉语,义,鹰型石、神龟型的巨石。明朝初年人们依据此地一座型似苍鹰鹰嘴的大石砬子和一尊巨大的龟形顽石把此地定名叫苍石。
沔阳。曾用名,华家伙洛、老坟底、棉羊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红透山镇沔阳村。意思是、弯沟。汉语,义,大河河湾内平静的水面似一头温顺的锦羊。明朝初年华氏家族迁入此地,华家依据锦羊之谐音,也依据平静的河面给此地定名叫沔阳。
海阳村。曾用名,罕羊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南口前镇海阳村。义,罕羊、藤剌葛。汉语,义、河中似棉羊的卧石。明朝初年此处河流中有一卧石似一只绵羊卧在河中,其身爬满了剌葛,故被女真人称之为罕羊。到明朝末年时女真人称努尔哈赤为罕王,取其谐音,此石被女真人称其为罕羊石,到清朝中叶此卧石又被迁入此地的山东人根据期谐音叫成了海阳。
转湘湖。曾用名,聂麻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英额门镇转湘湖村。意思是,泡子,山上的水泡子。汉语,义,高山顶上的小湖泊。明朝初年此地高山老虎顶子上有山泉多处,细流缠绕山峦,形成多许水泡湾浒,初时人们称其为转水湖,后因为聂麻岭上水丰林茂,逐被一文化人将水木(目)组合改叫成为转湘湖。
湾龙泡。曾用名,泡子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大孤家镇湾龙泡村。义,拉拉秧。汉语,义,线麻,水泡子水中泡有麻杆捆。野生线麻是锉藤类蒿本植物,叶径多有短刺,呈蹲状生长,能爬藤数米,雌雄异株,雌株叫苴麻,雄株叫呆麻,顺为掌状复叶,花色为淡绿,皮可拧制绳索,种子叫麻仁,可以入药和榨油,食后有通便润肠功效。地名来历,清河岸边土质肥沃,有利于拉拉秧和野生线麻生长。因清河绕村形成多个连环小水泡子,此地被女真人称之为湾龙泡。
红土庙。曾用名,红秃子庙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夏家堡镇红土庙村。义,红秃子庙伙洛。汉语,义,姓洪的和尚居住的寺庙。清朝初年一个法号叫红的和尚(喇麻)带领从徒弟来到此地建庙,因此所建庙宇被称之为红秃子庙,后来随着时间的久远,红秃子庙之名逐渐被居住在此地的人们改叫成为红土庙。
猴石。曾用名,蝙蝠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猴石村。义,神石,燕瘪蛄山下的猴形石柱。汉语,义,蝙蝠山,石形猴头。明朝初年,猴石成屯时,居住在此地的人们发现屯落东侧大石砬子下的一根石柱顶部类似一只猴子蹲在上面,于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给此地起名叫猴石伙洛,后随着年代久远,猴石伙洛被改叫成了猴石。
甘井子。曾用名,甘井伙洛。地理位置,南山城镇甘井子村。义,甜水泉眼。汉语,义,甘泉。明朝初年时期此地大多为锈水,水中生有青苔和漂有铁锈,后来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居,几户山东人家合力打了一口井,人们吃上了清洁的井水,由此人们依据此井给此地起名叫甘井子。
杨树崴子。曾用名,崴子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南山城镇杨树崴子村。义,绕弯。汉语,义、急转弯。明朝初年此地的小河急转湾处有一大片杨树林,杨树林处地势东高西低河水水势湍急,旋成了一个湾转弯,因此此地被女真人起名叫崴子。闯关东的山东人迁入后,崴子被改叫成杨树崴子。
阿尔当。曾用名,阿儿党、阿尔丹、阿尔挡。地理位置,清原镇阿尔当村。义,山高水长。蒙语,义,遥远。汉语,义,阻挡。明朝末年罕王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军在距离赫图阿拉城北较远的敖石哈至罕羊沟一带演练攻防,其长子(大阿哥)褚英于罕羊沟挡住了阿玛努尔哈赤进攻兵马的攻势,众文武无不赞叹,演练结束后,此地得名阿尔挡,后被叫为阿尔当。清朝中叶居住在阿尔当的满族人家伊拉喱、哈齐喱、宁古塔、乌尔哈太四个姓氏自改姓林姓、齐姓、刘姓、杨姓。
北杂木。曾用名,北杂木伙洛。地理位置,红透山镇北杂木村,义,刺玫果,汉语野玫瑰、漫山遍野生长有野生剌玫果荆棘,盛开有大片野玫瑰花朵。明朝末年女真人伊特木氏家族居住在此地的浑河两岸,以浑河为界,南被起名叫南杂木伙洛,北被起名叫北杂木伙洛。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居,山东人依据满语之意把北杂木伙洛译名叫北杂木。清朝康熙初年,居住在北杂木的伊特木氏家的阿哥苏赫进入八旗军,军职为护军校随。后因战功卓著,授封抚远大将军。康熙五年苏赫随图海征剿陕西王辅臣,在虎儿岭击败反贼黄文英,又灭反臣王继正,因苏赫屡战屡胜,根据其功被康熙皇上赐拖沙拉哈称号(战斗英雄)。康熙23年后苏赫先后被册封为大清国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官衔。康熙31年苏赫因病去逝,按其遗嘱,遗体被运回北杂木村北沟内安葬。康熙39年时,康熙返乡回盛京、东京、兴京巡视,路过北杂木时特赐苏赫七眼透龙碑一座。碑文上书写:“皇清诰封苏赫官加二级”。清朝中叶,女真族掀起改姓高潮,伊特木氏家族把自己的女真姓氏改为肇姓。后随着家族的分支,肇姓遍布了各个村、屯及各县。1967年串联的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用炸药炸碎了苏赫的墓碑,现苏赫墓前仅剩许多散碎的碑石。
半拉背。曾用名,布拉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天桥村。义,山北面柳树林中的小河。汉语,义,山的背面。明朝初年哈达部落女真猎人一直在此行围狩猎,因沟内深林密终日少见阳光,女真人称其为布拉。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后,根据布拉的谐音,此地被改叫成半拉背。
大达连背。曾用名,达连背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丁堡村大达边背屯。义,河沿、山林中小溪、山泉流成的小河。汉语,义,山的背面的河流。明朝初年,大达连背仅住有几户女真猎户,女真人称此地为达连背伙洛。清朝初年几户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居,成屯后山东人沿用了达连背之名。
罗圈沟。曾用名,罗圈伙洛。地理位置,大孤家镇兴隆台村南。意思是,吊锅、黄铜锅、瓷锅。汉语,义,女真猎人生火做饭的地方。早年女真猎人经常在此地狩猎,夜宿在此地时女真猎人在大树把锅吊在树杈上浇水煮肉,因此此地被女真猎人称之为罗圈沟。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居,沿用了由女真猎人定名的罗圈沟之名。
马鹿沟。曾用名,马鹿伙洛。地理位置,土口子乡石阳村西北。意思是,丰秫(高梁)、枫树。汉语,义,为沟峪、沟壑。明朝初年女真人哈达部落的猎人在此行围狩猎,见汉族人种植的高梁地火红一大片,与枫树的叶子一样染红了沟壑,由此女真人给此地起名叫丰秫(马鹿)。清朝初年稍晚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居,汉族人在马鹿两个字的后面添上了一个沟字,由此马鹿沟之名诞生。
道穴沟。曾用名,刀鸮沟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七道河村道穴沟屯。义,凶猛的鸷鸟,汉语,义,鹰。鸷鸟的嘴弯曲而锐利,四趾有钩爪,习性凶猛、专食肉,俗称苍鹰,活动于山地林间。清朝初年女真猎人在此常射猎到鸷鸟。女真猎人也称鸷鸟为刀鸮,因此此地也被许多女真猎人称之为刀鸮沟。后来女真人创立了文字,刀鸮沟三个字被女真人写叫成了道穴沟。清朝中叶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定居,山东人家沿用了道穴沟之名。
风倒树。曾用名,漂筏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风倒树村。意思是,古代被深埋在泥塘里没有腐烂呈炭质的草炭。汉语意思是,烂泥塘、池塘、沼泽。民间有样两个传说。一、早年一场较大的风灾,把漂筏伙洛许多大树刮倒,因此被起名为风倒树。二、是皇太极之妃回兴京永陵祭祖途经此地。古代称皇妃为凤,妃子到此便是凤凰到此。风倒树、风到、凤道由此得名。
大那路。曾用名,满语,那鲁窝集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大那路村。意思是,生菜。汉语,义,茂蜜原始森林。早年女真人是居于深山的游猎民族,但日常生活所需也需货物交换。因此地是通向山外的关隘,女真人和汉人常常云集于此进行交易货物。按照汉人对交易场所集市、市井的称谓此地为集,满语则把集市和市井称之为那鲁,后来被逐渐转化改叫成了大那路。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大那路由当初女真人的小伙洛变成了汉人的村,而沿用了大那路之名。
木局子。曾用名,麦子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大庙村西。意思是,野生大麦。汉语,义,稗子。明朝初年女真人一到秋冬两季就到此地挖抠獾子。那时女真猎人还没有铁镐、铁钎、铁锹,挖抠獾子全是用木局子(用硬木制做的木钎子)。有一年冬天一伙抠獾子的女真猎人在抠完獾子后,把用过的几把木局子随意扔在原地,几年后进山狩猎的女真人发现木局子还没腐烂,由此此地被女真猎人起名叫成木局子。
砍椽沟。曾用名,砍椽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砍椽沟村。意思是,小锅。汉语,义,女真人狩猎时支锅造饭的地方。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称罕建立后金,在赫图阿拉城建造罕宫殿,下旨差人到此砍伐珍稀树木。因进山砍伐的人很多,人们三一伙,五一帮在树上吊小锅造饭,也因砍伐的椽材过多,宫殿建造好后仍然有大量剩余椽材没能被运出山丢弃在山沟中,多年后椽材腐烂,砍椽沟由此得名。
冰胡沟。曾用名,冰胡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湾甸子村冰胡沟屯。意思是,冰胡。汉语,义,冰川。早年此地林荫下到立夏时节冬季结成的冰川还没能被融化,女真人称其为冰胡,也因冰胡伙洛山势陡峭,海拔较高,林木茂密,荆棘密布,阳光无法射到地面上,立夏季节冰川还没能触化冰川仍然覆盖着整个沟域,因此被女真人叫成了冰胡沟。
蛤塘沟。曾用名,船钉子伙洛。地理位置,大苏河乡南天门村蛤塘沟屯。意思是,船钉子鱼,俗称沙轱鲁鱼。汉语,义,山沟内的水泡子。早年此地河中生长有一种船钉子鱼,女真人根据这种鱼给此地起名叫船钉子伙洛。清朝初年一场山洪在船钉子伙洛小河上下旋成两个很大的水塘,山中的蛙类栖息于塘中。因此游猎于此的女真猎人改船钉子伙洛为蛤蟆塘。后来蛤蟆塘附近迁入几户闯关东的山东人家,从此山东人按上、下顺序给此地起名叫东蛤蟆塘和西蛤蟆塘,而女真人简称这里为蛤塘沟。
水晶宫。曾用名,蒲柳伙洛。地理位置。大苏河乡和庆村水晶宫屯。义,蒲柳,汉语意思是,水杨。蒲柳是一种休眠期较长的树木,晚秋落叶凋零,早春便吐浆放叶。因蒲柳休眠期较长,初春返季吐浆并终止休眠。因初春有霜,蒲柳枝杈有较强的吸温作用,能把大量的水气吸咐在树枝树杈上,初冬和早春时节树枝树杈上的水滴结成冰凌和小冰球,远远看去蒲柳树上下洁白晶莹,女真猎人将这一景观称其为水晶宫。
夹皮沟。曾用名,夹皮伙洛。地理位置,敖家堡乡夹皮沟村。义,柴胡(野生中药材)汉语,义,狭窄的沟壑。早年女真人在此狩猎采摘,采挖了大量柴胡。柴胡被女真人称其为加皮伙洛,后来山东人家迁入夹皮伙洛开荒定居,因夹皮伙洛山高沟窄,向上望仅见一线天,因此迁入此地的山东人家在延用了夹皮伙洛之名后并在夹皮后面加上了个沟字。
敖石哈。曾用名,石哈伙洛。地理位置,敖家堡乡敖石哈村。意思是,星星、流星。汉语,义,陨石。明朝末年女真猎人在此地发现了一块磨盘般大小的扁圆形黑色片状石头。女真猎人根据其形状和颜色称其为石哈,石哈伙洛由此得名。而迁入此地的山东人则称其为鏊子石,这是因为此石类似山东人摊煎饼用的铁鏊子,后居于此地的女真猎人把自己的女真姓氏改为姓敖,由此鏊子石、石哈之名被人们改叫成了敖石哈。
梳龙背。曾用名,崴头伙洛。地理位置,敖家堡乡敖家堡村梳龙背屯。义,龙梳头的山坳。汉语,义,乾隆皇上梳头的地方。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9月)乾隆皇帝返乡祭祖谒永陵驻跸此地。晨游时乾隆见山坳内的小溪清澈透明,便蹲下龙体洗手洗脸。太监搬来马褥子(凳子)恭请乾隆坐下,然后用木梳蘸着溪水给乾隆梳头。古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给皇帝梳头就等于给龙梳头,此后居于此地的人们便改崴头伙洛之名为梳龙背,在后来的岁月中又有人称此地为梳妆背和梳桩背。
大莱河。曾用名,莱草伙洛。地理位置,敖家堡乡大莱河村。意思是、莱草。河沿上及小溪中生长的一种蒿科水草,入秋前后锭放五颜六色呈疙瘩形小花朵。汉语,义,水盆棵草。乾隆八年(1743年9月),乾隆返乡谒永陵祭祖途经此地发现在小河沿上,小溪中、各条沟壑里和山坡上,到处盛开着红、白、粉几色的莱草花。乾隆在京城看惯了牡丹、月季、玫瑰,此时竟在不经意中看到了乡间小河上有大片大片的野花,问后方知这种开花的植物叫莱草,由此人们称此地叫莱河,后被闯关东的山东人改叫为大莱河。
大秧。曾用名,苇子伙洛。地理位置,南山城镇大秧村。义,鼯鼠,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外形很象松鼠,腹部前后有宽大的蒲膜,尾长,背部褐色或黑色,大秧之意也是形容人傻气或贼眉鼠眼。汉语,义,高大状实。清朝初年闯关东一个姓隋的男子迁入苇子伙洛定居。这个隋姓男子随然身材高大,手脚粗壮,却整天病病秧秧不能下地劳动,而且总贼眉鼠眼到附近各村屯闲逛,由此人们称隋姓男子为病秧子或大秧子,苇子伙洛成屯后便被人们起名叫成了大秧。
翁泉。曾用名,吊水浒伙洛。地理位置,南山城镇南山城村翁泉屯。义,流水的坎子、吊水浒。汉语,义,小瀑布。溪水至高而下流淌发出隆隆的水声。古时候此地是一个由岩石和小溪构成的小瀑布,小溪水从高处垂直流下砸入谭中,因受谭壁拢音作用水谭中发出不间断的翁翁隆隆声响,由此游猎于此的女真人给此地起名叫翁泉。
挡石河。曾用名,雀鹰伙洛。地理位置,南山城镇九道沟村挡石河屯。意思是,雀鹰,一种此地山里独有的猛禽,比鹰小,比鸟大,为灰褐色,性情残忍。汉语,义,夜鹰。早年女真猎人在此地狩猎经常拣拾到鹰占(鹰吃剩下的野物)。后来女真猎人发现,是一种独特的猛禽雀鹰所为,并且发现这种雀鹰捕捉到猎物后在撕食猎物时习惯性的把喙在树枝上或石头上来回荡撑,以拭净喙角上的残碴。因此女真人改雀鹰伙洛为荡石河,后来被迁入此地的山东人家叫成了挡石河。
四道碱厂。曾用名,黑石伙洛。地理位置,南山城镇四道碱厂村。义,山沟、大沟壑、在较陡的沟、山坡上放茧(蚕)。汉语,义,放养蚕茧的山场。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居黑石伙洛,在四座山梁上放养柞蚕,四道山梁被山东人育造出四片蚕场。按照山梁与山坡和山沟的地理排列顺序,蚕场编序为四道蚕场,黑石伙洛正好位于第四道的位置。由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四道茧场。到清朝中叶满族人兴起改姓和学习汉字之风,四道茧场在不知不中被满族人错成了四道碱厂。
银虎沟。曾用名,蚁蛋伙洛。地理位置,南山城镇九道沟村银虎沟屯。义,烧蚂蚁、小爬虫。汉语,义,有白色老虎的沟壑。明朝初年女真猎人狩猎在此发现了一只白色的大老虎,因女真人信奉萨满,视白虎为仙,因此女真猎人没敢放箭射猎,由此女真猎人改蚁蛋伙洛之名为白虎伙洛。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白虎伙洛。山东人告诉女真人,白虎之名在星相中犯凶,犯白虎煞星,于是女真人改白虎伙洛为银虎沟。
门坎哨。曾用名,靠山伙洛。地理位置,红透山镇红透山村村门坎哨屯。义,豁口、卡口。汉语,义,出山的通道。早年靠山伙洛没有道路,东南西三面临浑河,伙洛北侧是一条很长很陡的一道山梁,人与车马出行必须走河道涉水而行。每逢汛期浑河水猛涨,人们出行无不受阻,女真人因出行不便,便合伙在伙洛西侧的山梁上凿一个能出行马车的豁口,这豁似一道出山的门,由此居住在此地的女真人家给此地起名叫门坎哨。
滩洲。曾用名,滩钟伙洛。地理位置,红透山镇苍石村村滩洲屯。意思是,山洪泛滥淤积成的滩涂。汉语,大沙滩。清朝初年一场山洪把一口古铜钟冲淤到的沙滩上,由此居住在此地的女真人家给此地起名叫滩钟伙洛。清朝中叶滩钟伙洛成屯,在后来的又一次浑河泛褴中,曾经的滩钟处被淤积成一片很大的沙滩,由此人们改滩钟之名为滩洲。
栏木桥。曾用名,白旗伙洛。地理位置,红透山镇栏木桥村。意思是,枯木,搭建的桥变成了枯木。汉语,义,木桥。清朝初年的一年夏天,白旗伙洛小河岸上的一棵大柳树被山洪冲倒横卧在小河上。居住在伙洛里的人用锛子锛下了树枝,又锛平了树杆,从此伙洛里的人以大柳树为桥。到清朝中叶柳树桥槽朽不能走人了,但桥仍然横卧在小河上,于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给其起名叫栏木桥。

三道哨。曾用名,夹背伙洛。地理位置,南口前镇十八道岭村三道哨屯。义,豁口,卡口,隘口。汉语,义,开山劈岭修的道路。早年夹背伙洛的东、西有多道山梁阻隔,北为大山,进出夹背伙洛仅靠南侧河滩上的羊肠小路而行,女真人为出行方便,在东、西山三道梁上凿开了三道豁口,修建了一条小路。由此此地被女真人起名叫三道哨。
什排地。曾用名,刺葛伙洛。地理位置,南口前镇什排地村。地名含义,义,开垦的耕地面积。汉语,地块、十亩地。早年女真人是狩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以狩猎和采摘为生。到明朝末年时,女真人受汉文化影响开始学习农耕,把自己开垦的土地面积称之为排,这一年刺葛伙洛东南侧被女真人开垦了足够大的一块土地,丈量后足十排,由此刺葛伙洛被女真人起名叫十排地。闯关东的山东人迁入成屯后,一个有文化的山东人在十字前面加了单立人旁,十排地被叫成了什排地。
罗坎甸。曾用名,来鹿伙洛,地理位置,南口前镇王家堡村罗坎甸屯。意思是,马褂、棉砍肩。汉语,衣服。明朝末年八旗军在此驻扎射猎,一个八旗军兵丁把一件破旧棉砍肩装在破萝筐里丢弃在湿地沼泽中。清朝初年女真王爷雇佣闯关东的罗姓山东人到来鹿伙洛放山,罗姓山东人在沼泽中发现了那件装在萝筐还没有腐烂的棉坎肩,罗姓山东人将棉坎肩挂在树上当路标,由此此地被女真人叫成了罗坎甸。
黑石木。曾用名,黑址木伙洛。地理位置,北三家镇黑石木村。意思是,黑色的木头,黑色的石头似木、火烧后呈黑炭色的石头、野山槐树。汉语意思是,石棺墓,古城址。明朝初年女真人在此发现了石棺墓,此地被起名叫黑址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称罕建立后金,其弟舒尔哈齐因与努尔哈赤政见不一,偷偷带领人马来到黑扯木建宫盖房,司机另立,并且给黑扯墓改名叫黑扯木寨。努尔哈赤得知弟弟舒尔哈齐与自己分道扬镳,愤怒中设伏抓捕了舒尔哈齐父子,焚火烧毁了黑扯木寨,大火过后扯木寨一片焦土,基石也被大火烧黑,烧剩下的木头也呈黑炭色,由此人们改黑扯木寨为黑石木。
树基沟。曾用名,摩篱伙洛。地理位置,北三家镇树基沟村。义,树鸡。汉语。山林中的野鸟、飞龙、沙斑鸡。明朝末年摩篱伙洛栖息有一种被称之为飞龙的野生树鸡。在女真语里树鸡被称之为树基,由此摩篱伙洛也被狩猎在此的女真人称之为树基。清朝中叶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成,山东人家在树基两个字的后面又添上了一个沟字,树基沟由此得名。
拴马树。曾用名,西伙洛。地理位置,清原镇斗虎屯村拴马树屯。义,困龙桩、固龙桩、拴马杈。汉语,义,拴过马的榆树。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称罕建立后金,以七大恨为由与大明朝分廷抗礼。在与明军的撕杀中,努尔哈赤骑乘的战马在此突然马失前蹄,努尔哈赤换乘了别的战马,把原来骑乘的战马拴禁在西伙洛西侧的一棵大榆树上,拴马树由此得名。
黄旗沟。曾用名,砬子伙洛。地理位置,清原镇黄旗沟村。地名含义。义,黄色的旗帜,镶黄旗驻地。汉语,义,八旗军营盘。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称罕建立后金,与大明朝分廷抗礼。在浑河流域各沟壑建立了营寨和设立了关卡。此地是八旗军镶黄旗的驻地,八旗军转移时一面破旧的镶黄旗旗帜被遗弃在沟中,由此后迁入此沟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家依据被丢弃在此的镶黄旗旗帜给此沟起名叫黄旗沟。
嘎拉伙洛。曾用名,嘎拉伙洛,现名幸福村。意思是,怪石嶙峋的小伙洛。汉语,义,石头山附近的小村子、小屯子。女真人是狩猎民族,世代居于大山中和大森林里,女真人的居住地大都选择在背风向阳处,房屋全部为坐北向南,依山靠水。嘎位伙洛是在怪石嶙峋处建立的小伙洛。公元1966年嘎伙洛生产大队的社员依据“破四旧,立四新”的新思想,把嘎位伙洛之名改叫为幸福村。
鹚鹭窝。曾用名,草甸子伙洛。地理位置,草市镇水帘洞村鹚鹭窝屯。意思是,雀窝。汉语意思是,侯鸟窝、鸟巢,水鸟栖息的巢穴。甸子伙洛位于柳河、清河、英额河分水岭处,沟域内小溪、泡泽、湿地连片,水草茂盛,鱼虾较多,因此每年都吸引来大量侯鸟,女真人是狩猎采摘民族,每至春季都来此地拣拾侯鸟蛋,因芦苇丛中鹚鹭窝巢特别多,因此女真人给此地起名叫鹚鹭窝。
水帘洞。曾用名,水帘伙洛。地理位置,草市镇水帘洞村。义,吊水湖,汉语,义,瀑布。水帘伙洛位于柳河、清河、英额河分水岭处,小溪、泡泽、湿地连片,因山涧小溪处有一个较高石崖,呈穹窿状,每至夏季丰水时节水从高处垂直流下,呈瀑布状。女真猎人把此自然奇观比做《西游记》小说中的水帘洞,因此女真人称此地为水帘伙洛水帘洞。
官木山。曾用名,陡沟伙洛。地理位置,敖家堡乡夹皮沟村官木山屯。义,后金罕王的树木,罕王的木材。汉语,义,官家的伐木场。明朝末年八旗军在此伐木,封禁了陡沟伙洛大片的山场,女真人称其为罕王山林。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迁入此地开荒,此地逐渐成屯,山东人得知此地曾经是罕王的山林,于是改陡沟伙洛之名为官木山。
五棵杨。曾用名,构子伙洛。地理位置,敖家堡乡夹皮沟村马家沟村。义,杨树沟。汉语,义,生长有五棵老杨树。1743年9月乾隆返乡祭祖途经此地。发现沟壑中有五棵粗状挺拔的老杨树,乾隆赞叹这五棵老杨树挺直高洁,由此这五棵老杨树成为了当地的神树,每逢年节人们都在树下祭祀杨树神。由此人们改构子伙洛为五棵杨。
御花园。曾用名,其干伙洛。地理位置,大苏河乡杨家店村御花园屯。义,马圈、牲口圈。汉语,义,皇家花园、皇家后花园、罕王努尔哈赤的花园。明朝末年罕王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军与明军在萨尔浒撕杀,激获大批战马,选址在其干伙洛一处山坳里放养战马,由此这个山坳被女真人称之为御马园。清朝初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山东人家嫌御马园是马圈之意,于是居住在此地的山东人家改御马园为御花园。
南大号。曾用名,旋风伙洛。地理位置,大苏河乡大苏河村南大号屯。义,木材堆放顺序数字。汉语,堆放数量、木材分类,按规格堆放的木堆。明朝末年罕王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造后金宫殿,下旨八旗军在此地砍伐珍稀树木,按照木材分类和不同尺寸,八旗军把砍伐的木材编列了顺序,按女真人的数量排列,此地被编为南大号。
黄带子沟。曾用名,浒夹伙洛。地理位置,大苏河乡长沙屯村南黄带子沟屯。义,铺衬。汉语,义,布条。明朝末年八旗军在浒夹伙洛安营扎寨,演练兵马。八旗军撤离时一面黄色旌旗被丢弃在浒夹伙洛。当迁入此地开荒的闯关东的山东人拣拾到这面黄色旌旗后,将这面黄色的旌旗撕成布条悬挂在树上,吓唬扒食种子的小鸟,由此此地被山东人起名叫带子沟。后来随着时间的久远,带子沟竟逐渐被改叫成了黄带子沟。
旗杆沟。曾用名,索罗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大庙村旗杆沟屯。意思是,索罗杆。汉语,义,竖有旗杆的山沟。明朝末年八旗军正黄旗一队人马在此地安营扎寨,演练兵马,砍高树为旌旗旗杆。八旗军撤离时旗帜被取下,旗杆被遗弃,由此女真人称此地为索罗伙洛。清朝中叶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山东人把索罗伙洛改名叫为旗杆沟。
复兴屯。曾用名,火隆伙洛。地里位置,大苏河乡大堡村复兴屯屯。意思是,火隆、旺兴的小伙洛。汉语意思是,福兴、有福之地。清朝初年女真王爷完颜氏带领家族迁入此地狩猎。因此地地理偏僻完颜氏家族所猎猎物常遭土匪抢掠,于是完颜氏家族雇阿哈用石木把家院垒砌成城堡状,由此火隆伙洛被改名叫堡子伙洛。清朝中叶完颜氏家族改姓姓王,爷爷名改叫王世昌,儿子改叫王宝富,孙子起名叫王福兴。王福兴长大后因与众兄弟分家举家迁至堡子伙洛附近一僻静处盖房安家定居,因王福兴家日子过的富裕,人们都说王福兴家的居住地是福地,于是有好几户人家从堡子伙洛迁到了王福兴家附近盖房定居,由此人们称此地为福兴屯,多年后迁入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家把福兴屯改叫为复兴屯。
地车沟。曾用名,浒子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砍椽沟村地车沟实实林场工区。地名含义,满语,义,地车、无轳辘在地面上拖捞的木车。汉语,义,爬犁、雪爬犁、牛拉的木爬犁。明朝初年罕王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造宫殿,下旨在浒子伙洛砍伐珍稀树木,因浒子伙洛山高沟长,唯一的运输方式就是用爬犁运输,在满语里爬犁俗名地车。当砍伐结束后,许多爬犁(地车)被遗弃在山沟里,由此浒子伙洛被改名叫地车沟。
金坑。曾用名,觉罗坑。地理位置,湾甸子镇湾甸子村金坑屯。义,窝兜、旮旯。汉语,义,坑型山坳、山坳内的一个很大的大坑。清朝初年女真人爱新觉罗氏家族居住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山坳里,想出山仅山坳南侧有一出山的羊肠小道可出行,因此人们把爱新觉罗氏居住地称之为觉罗坑。清朝中叶满族人改姓,许多满族人家改为汉姓。居住在觉罗坑的爱新觉罗家族改为姓金,由此觉罗坑也被人们改叫成为金坑。
偏道子。曾用名,包家伙洛。地里位置,南山城镇三胜堡村偏道子屯。义,漫长的偏偏楞子、偏坡。汉语,义,斜坡。明朝末年大队八旗军在此经过,因车马辎重碾压和踩踏,斜坡上形成了一个土路,在女真语里,土路被称之为道。由此包家伙洛被改名叫偏道子。清朝中叶,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居,成屯时山东人延用了偏道子之名。
月亮沟。曾用名,天桥伙洛。地理位置,枸乃甸乡新房子村月亮沟屯。义,银色的月亮票子。汉语,义,月亮,月亮从初升沟到西落沟时间最长的沟壑。明朝末年女真人在此淘金,每至傍晚月亮总是在东山豁口处升起,清晨在西山豁口处落下,由于站在此地看月亮留空时间最长,由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银票子沟,明朝末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家迁入开荒和淘金,山东人改银票子沟为月亮沟。
金角沟,曾用名,金角沟伙洛,地理位置,枸乃甸乡井家沟村,义,顶子、金升子。汉语,牛角、用牛角制成的装沙金的器具。早年人们淘金,无不是把淘到的沙金全都装在用牛角制作的金缸内。民间传说这种用牛角制作的金缸子吉祥、喜庆。那时人们没有文化,都深信不凝,因此凡是来淘金就得先买用牛角制作的金缸并且用红布包裹,因此地用牛角装沙金的淘金点特别多,遍地都是用红布包裹的牛角,因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金角沟。
大地。曾用名,大排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大地村。意思是,大排、晌、天。汉语,义,较大的地块、亩。清朝初年女真人开始弃猎从耕。在女真语里土地计量为几天地和几排地或几晌地。由于当时没有农耕器械开垦耕地,所有土地都是用笨式木制工具开垦的山坡地。清朝中叶后期闯关东的山东人阎氏家族迁入此地开荒,使过去女真人原始的开垦方式和种植办法得到了改善。阎家在此地开垦出一大块犁耕地块,由此不论是女真人还是汉族人都把阎家开垦的这块较大面积的耕地称之为大地。
袁家庙。曾用名,袁家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袁家庙村。意思是,袁家家仙、供奉祖先之位的圣坛。汉语,义,家庙。清朝初年闯关东的袁氏家族迁居此地开荒定居,为祭祀列祖列宗,乞求风调雨顺,袁家盖建了一座庙宇,由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袁家庙。清朝中叶后期,此地的女真人伊尔根氏也改为姓袁,使袁家庙香火更加旺盛,此地成村时袁家庙之名被延用。
一面山。曾用名,莲花伙洛。地理位置,大孤家镇一面山村。义,莲花泡子,山下有个水泡子。汉语,义,很长的大山坡下有片沼泽。明朝末年两户女真人成为了此地的贵族,这两户贵族在此跑马占荒,两户贵族以清河为界,各占一处山场,叶赫家族占了莲花伙洛南部的一大片山场,由此人们改莲花伙洛为一面山。清朝中叶闯关东的山东张姓人家迁入此地开荒定居,延用了一面山之名。
松树嘴。曾用名,松树伙洛。地理位置,大孤家镇松树嘴村。义,卡子、卡口。汉语,义,村头的门,进出村必经之路上有由两树古松树构成的门型出入口。清朝初年柳条边修建成以后,从铁岭县、开原县出行的民众向东而行,必须经由有两棵古松长在那里的路段,经由此地如同进出了一个由树构成的巨大的嘴,由此居住在此地的人们改松树伙洛之名为松树嘴。
兴隆台。曾用名,商家台。地理位置,大孤家镇兴隆台村。义,旺兴,兴盛、火隆。汉语,义,买卖兴隆、繁荣。清朝初年柳条边墙建成后,铁岭县、开原县的民众赶车马向东出行,必须经由此地然后翻山越岭走英额门。居住在此地的商姓人家抓住车马行人从此过往的商机,在清河边开设滩床,出售山货、果类和食物,由此人们称商家的滩床处为商家台。其它民众见商家买卖兴隆,便也到此地摆滩售货叫卖,无意中商家台处成了一个兴隆的杂货市场。由此人们改商家台为兴隆台。
门脸。曾用名,门脸伙洛。地理位置,土口子乡门脸村。义,招牌。汉语,义,悬挂的晃子、竖立的牌坊、匾额。清朝初年柳条边修建完毕以后,从铁岭县、开原县的民众向东出行必须经由此地翻山越岭拐走英额门。清朝末年,几个胆大的人在此锯倒了柳条边的柳树,扒开子柳条边的土堤,人们出行再不用绕行,于是这几个胆大的人在此设立了卡口收过路费,为提醒过往之人及车马,关卡木门上方挂了一块很大的匾额,人们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如同门脸一样的匾额。由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门脸。
石阳。曾用名,日头伙洛、北猴石沟沟里。地理位置,土口子乡石阳村。义,孤石、卧石。汉语,义,顽石。明朝末年因阳光在清晨时最先照射在孤石上,因此人们把此地起名叫太阳沟。清朝中叶太阳沟外的北猴石已经是个较大的伙洛,太阳沟才仅是个小屯落,也由于当时太阳沟隶属于北猴石伙洛,因此居住在太阳沟的女真酋长取北猴石的石,取太阳沟的阳,改太阳沟之名为石阳。
马丈沟。曾用名,榆树底。地理位置,夏家堡镇金家窝棚村马丈沟屯。义,荫凉、荫影。汉语,义,面积、尺度、寸尺距离。明朝初年此地叫榆树底。明朝末年居住于榆树底伙洛里的李家把自家的一匹马用丈绳拴在一棵老榆树下放牧,为让马自由吃草,李家每天都控制拴马绳子的长短,每天把绳子延长二尺,一个月后,老榆树下数丈十之内的草不仅被马吃的精光,而且被马踩踏成一片小平原,小平原成了农人歇息时剩凉的好地方。由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马丈沟。
闹子沟。曾用名,闹子沟伙洛。地理位置,英额门镇椽子沟村。地名含义,义,拳头。汉语,义,黄皮子、狐狸。地名来历,早年此地的一棵老柞树的枝杈繁茂,但树杆处却生长有大量结节(木疙瘩),大的结节似碗,小的结节似拳头,整个树杆上的结节如同嶙峋的赖蛤蚂皮。女真猎人视这种结节为宝物,因为这种结节锯下后可用刀制旋成坚硬的捣蒜缸、纺垂等器物。花纹不仅好看,而且阶实耐用不变形,由此女真猎人给此沟起名叫拳头沟,而迁入的汉族人因此沟黄皮子和狐狸多的缘故,给此沟起名叫闹枝沟。
老虎洞沟。曾用名,老虎伙洛。地理位置,红透山镇北杂木村。义,弯刀、汉语,义,皂角树、刺榆树、皂刺板子树。明朝初年此地的一山洞内栖息有一只大老虎,于是人们称其为老虎洞沟。在老虎洞洞前有一树高大的皂角树(刺榆),每至秋季满树的皂角如同挂在树上的一把把弯刀。由此女真猎人把老虎洞译为弯刀。
漫塔沟。曾用名,漫塔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高砬子村。义,馒头。汉语,义,圆型山头。清朝中叶满族人开始由狩猎向农耕转变,不仅学会了种地和农耕,还学会了面点技艺蒸馒头。但满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对馒头的称谓为漫塔。在高砬子附近一条山沟内有一座馒头型状的小山,因此满族人根据此山的馒头形状称其为漫塔山,后当闯关东的山东人迁入时,山东人延用了漫塔山之名。
吊弓沟。曾用名,吊弓伙洛。地理位置,大孤家镇王大堡村、王小堡村、沟门口屯。义,獾子,一种小形野生动物,其油可医烧伤烫伤。汉语,义,吊挂、悬挂。明朝末年的一个秋天,几个女真人发现大山沟里有獾子洞,便结伙进沟抠挖,一到沟里几个人中的一人把弓挂在树杈上,然后用木局子(木制工具)抠獾子,因獾子洞穴如网,在地下四道八达,有多个出口,獾子四散逃窜。女真人在追获了几只獾子后下山时,那把被挂在大树杈上的弓遗失在山沟里。几年后弓和箭还挂在树杈上,由此此沟被称之为吊弓沟,吊弓沟之名也就有了獾子之意。
龙凤沟。曾用名,野鸡伙洛。地理位置,南口前镇南三家村村。义,绕弯子,七扭八拐的弯,甩弯。汉语,义,弯曲。清朝初年一个初秋几个女真人进山狩猎野鸡,在野鸡伙洛沟里绕弯处发现了一条很大的蟒蛇,足有大碗口般粗细,女真猎人认为这不是一般的蛇,而是条龙。女真猎人刚走几步突然一只野鸡轰然从草丛中飞起,斑斓的羽毛掉了一地。本来这几个女真猎人还在刚才看到蟒蛇的惊骇中没缓过神,竟然又被这突然惊飞的野鸡吓了一跳,于是女真人认为这是凤,龙凤沟由此得名。
大哑巴沟。曾用名,大哑巴伙洛。地理位置,南口前镇王家堡村吕家堡屯。义,夜猫子、鸮、鸻喤。汉语,义,猫头鹰、崖鹰。明朝末年时在吕家堡的大山中,多有猫头鹰等猛禽被人类认为是丧鸟,丧鸟于夜间总发出哀嚎和怪鸣,一到晚上人们谁都不敢走出家门,只能呆在家里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特别是外出晚归走在山路上的行人,都心惊胆颤不敢发出声响,因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大哑巴沟。
来鹿沟。曾用名,来鹿伙洛。地理位置,南口前镇包括王家堡村、黄金堡屯、吕家堡屯。义,宽敞,敞亮、敞开。汉语,义,梅花鹿、野鹿、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了一支野鹿。相传早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军征东路过此地,因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唐军迷了路。就在唐军在大山中徘徊时,一头鹿摇头摆尾呈亲昵态来到队伍前边,这头鹿如此萌人,官兵们不知何故,就在官兵们不解之时鹿用嘴叼起队伍前头的马僵向南走,众官兵跟在鹿的后面,仅一个时辰人马就走出了大山。由此人们称此地叫来鹿沟。
雾气岭。曾用名,榛子伙洛。地理位置,南口前镇南三家村。义,榛子杆、榛子棵子、榛子杆排子。汉语,义,柴场,大片荆棘。女真人是狩猎采摘民族,对季节和时令及自然变化把握的非常准确。榛子杆排子,是生长榛子蘑和黄蘑的主要自然环境,每至初秋时节秋雾在大山中弥漫,这个时节就是榛子蘑和黄蘑出土和生长的大好季节。于是女真人把榛子杆排子上空有无雾气,看做是采蘑菇的指令,时间久了,女真人给此地起名叫雾气岭。
样子沟。曾用名,样子沟伙洛。地理位置,敖家堡乡大来河村。义,眼睛、大树上的窟窿眼。汉语,义,沟壑,沟壑内的古树,牛样子型的大山沟。清朝中叶女真人开始弃猎从耕,与汉人学会了用农具和播种。牛拉犁仗套在牛脖子上的三角木状器物叫牛样子,拉犁的僵绳在牛样子中心和两头的三个眼中穿过出,使僵绳与犁仗相连接,牛样子也是损耗较大的物件,常有损坏的被随手扔掉。有一年春天种地时人们在此沟地头拣到了前一年扔在沟里的牛样子,由此人们给此地起名叫样子沟。
石门沟。曾用名,石门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大庙村木局子屯。义,老鹰、老鹞鹰。汉语,义,鹰占,(鹰扑食兔子或野鸡以及其它小形动物后吃剩下的部份)。清朝初年的一个冬天,一群女真儿童在小河上溜冰,突然一只老鹰凌空扑向远处的柳条甸子,儿童们一边溜冰一边过去察看,老鹰见有人过来一拍翅膀飞了,原来是一只已经被啄开了胸膛的兔子。“噢!鹰占”孩子们在小河边燃了一堆火,把剩下的兔子烤吃了。从此此地被女真人叫成了石门沟。
滚马岭。曾用名,小沈水伙洛。地理位置,湾甸子镇、南山城镇。义,滚山、很长的岭。汉语,义,高大的山岭。地名来历,滚马岭是长白山脉龙岗山区最大的原始森林林区,每至春风乱起时林涛凶涌,树浪翻滚,似万马奔腾。由此自明朝末年开始就被定名叫滚马岭。另外,相传,唐朝时期薛礼率人马征东时带大队人马从此经过,因马在岭上前行,因此留下了滚马岭之名。也有传说是罕王努尔哈赤乘马过岭摔下马而留下的地名。
卢家伙洛。曾用名,打石伙洛。地理位置,红透山镇下大堡村上大堡屯。义,女真人宁古塔氏家居住于此,汉语,义,卢姓人家居住的地方。清朝中叶宁古塔氏自改为卢姓,故而被人们起名叫卢家伙洛。清朝末年时卢家伙洛的大山里发现有煤炭赋存,可当时居住在山里的人们还不知道煤为何物,仅凭煤的色泽和亮度猜想是乌金,由此卢家伙洛被改名叫为乌金伙洛。民国初年奉天省一个叫穆吉多的资本家来此开了煤矿,此时人们才明白被他们称之为乌金的东西叫煤。
其干大岗。曾用名,龙岗。地理位置,大苏河乡长沙屯村。义,站杆子。汉语,义,因病虫害站在地面上而枯死的大片树木。长白山区的气温大部份时间较为恒定,但也有极端严寨的年份。极端严寒的年份气温可达38至42度,只要超过38至42度,就有许多树木因为严寨的气候而被被冻死,成为光杆树和站杆子,特别是山榆、山杨、老鸪眼等树木,气温一极度严寒就会出现大面积死亡,成为光杆树站杆子。因此按照女真语言对光杆树和站杆子的称谓,此地就有了其干大岗的名称。
常树青点评:
满语地名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语地名研究是清史研究特别是清前史研究,满语文研究,地方史研究,地方志研究,地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应予重视与支持。康先生出于对满文化的热爱,几十年来不辞辛苦对清原县地名做了全面调查及踏查,努力从大量地名中识别鉴选出满语地名,取得很大成绩,做出很大贡献!应给予肯定与点赞!
满语地名的正确识别,准确翻译及科学考证並非易事。不仅需具地名学理论,还需要博览明清史书,官方文献,地方志书及明清历史地图,需要多掌握满族谱牒家乘及钟鼎碑刻记录。更需要具备满语文专业(书面语与口语,官方语及地方语)学识。还须掌握每一地名四百年演变史。唯有如此方能正确识别,考证有据,翻译准确,不误世人。言之有根,证之有据,科学严谨方被学界认可,世人称赞且可避免以讹传讹,劳而无功,自毁名声。
为支持作者完善成果,特友善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1,将此《清原的村》一般读物提升为学术研究著作。可取名为《清原满语地名研究》。
2,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为清原新宾桓仁本溪等满族县培训了各IO名满语文人材。並在几年前于清原县设置满语地名研究所。从事抚顺地区各县满语地名研究。现正考证著书《清原满语地名考》进行中。鉴于康老师不太精通满语文,为免翻译出错,建议您或与其合作或加入其组织共铸成就。研究所书稿成由基地专家审改后正式出版。
3,无论谁写满语地名必须拿出史料根据。语音变化及地名沿革,才能令人信服。
4,要考准地名原始满语音,並准确翻译才能被学界认可。
5,与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满语地名可将相关史载附注于后。
6,与地名相关的重要传说可简记。但要注明传说来源及传说人地址:姓名:年令及采访:记录人等信息。
7,传说内容要记录原话,无论其对错,要忠于原话,不可更改与擅加。个人认识另行标注于后。
8,对与地理相关的满语地名应对地理地形地势地貌应做精简描述。对与动植物及物产相关的地名要考证虚实简记以做翻译之佐证。
9,满语地名语音除汉字标记外一定要有罗马注音以利正确翻译及验证翻译正确与否。
若能做到上述九点则学术著作成矣!则学界认可,世人采信,作品有价值矣!
不这样做谁能相信你说的对翻译正确呢?无人相信所说没有宣传利用价值岂不功亏一籄毫无意义?待正书正见出版,岂不相形见绌乎?
本人拙识浅见仅供参考,谨进衷言聊表关爱之心耳!
期望康老师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术研究成果早现于世!予祝成功!
满族文化网发了作者康喜鹏 成群的文章《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满语地名》,写的非常详细。当天,@慈诚tsultrim表示自己的家乡就是清原,@慈诚tsultrim又提供了几点补充,现在分享给大家。
据我所知 其中的一个村落 是这样的情况:红土庙。曾用名:红徒子庙伙洛。地理位置,清原县夏家堡镇红土庙村。义:
红徒子庙伙洛。汉语,义:著红衣的喇嘛和徒子居住的寺庙。清朝初年一位著红衣的喇嘛,带领众徒子来到此地建庙修行,因此所建庙宇被称之为红徒子庙,后来随著时间的久远,红徒子庙之名逐渐被居住在此地的人们讹称成为红土庙。
另外还有:漫塔沟。曾用名,漫塔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高砬子村。义,曼達。汉语,义,佛教吉祥物。后当闯关东的山东人迁入时,山东人延用了曼達山之名。
此外还有:曼達(塔)沟。曾用名,曼達(塔)伙洛。地理位置,夏家堡镇高砬子村。义,曼達(塔)。汉语,义,佛教吉祥物。后当闯关东的山东人迁入时,山东人延用了曼達(塔)山之名。
作者@慈诚tsultrim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