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衣裳天下治,大明风华情

文|张宇鸿

冬至之后,街上行人纷纷换上了最厚实的冬装。而在古代中国,衣物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可不仅仅起遮体御寒的作用,华丽的衣冠承载了独特的文化风韵,更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自古以来,服饰类文物大多难以妥善保存。明代对于服饰有着极高的追求,留下了飞鱼服、花鸟裙等惊艳世人的服饰创举,但因后世改朝换代,流传下来完整的衣冠实物凤毛麟角。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对于儒家文化极为推崇,山东孔府作为衍生公府邸得以保存下了许多前朝衣物,百代后被山东博物馆和曲阜孔子博物馆收藏。山东博物馆联合孔子博物馆举办的明代服饰文化展,以美轮美奂的布景和独一无二的馆藏珍宝轰动全国,获评“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文字再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文字再次感受下明代举世无双的服饰文化。

衣裳天下治,大明风华情

诗仙李白形容杨玉环美貌时曾作诗“云想衣裳花想容”,在古人心目中,衣裳不仅仅起到装饰外表的直观作用,还衬托着穿戴者内心的品德,彰显主人的身份与品位。这一点在明代官员们的服饰上有着最为直观的体现。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大力强调礼法与制度,全国官民按照各自身份,必须穿着相匹配的服装。而作为王朝的第一道形象门脸,朝廷命官与亲属们的服饰更是受到了格外重视。在明代当一名公职人员,除了工作能力外,还需紧跟时尚潮流,始终保持官员应有的气质,因此文武百官服饰的剪裁、品质及纹饰寓意都代表着明代服饰的最高标准。明代公务员们的官服根据使用场合分为公服、朝服、常服等等,在严谨中透露着精致的美感。明朝国力强盛,官员服饰大多是在全国范围选取上等棉麻丝原料,以纯手工不较成本的方式制作而成,经纬方寸间彰显泱泱大国气魄。

在庆典场合之外,明代官员们日常需要穿着前后绣有“补子”的常服处理公务,这类衣服在明清影视剧中多有出现。补子是官员身份的标签,可以用来区分文武百官的品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用走兽,朝堂之上一目了然。山东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圆领,衣服的补子上缀绣了一只站立在潮水礁石上向天仰望的仙鹤,颇有时代弄潮的魄力。仙鹤在明代象征着当朝一品大员,有着“一品鸟”的称号,它的羽毛洁白如雪,以此比喻穿着者的道德品行洁白无瑕。将仙鹤的形象用在补子中,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缩影,也是古典东方美学的凝练体现。

衣裳天下治,大明风华情

除了男子官服外,明代身份地位极高的命妇在正式场合也需要穿着礼服。命妇指的是有诰命封号的女性,一般为朝廷大员的妻子或母亲。明代命妇在参与重大场合时需要穿戴冠服,主要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明代服饰文化展曾展出一件赭红色绣鸾凤圆补女袍,是命妇的礼服。它的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宽袖收口,圆领袍上还装饰着补子,补子的纹样通常根据女性的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进行统一。这件礼服的前胸后背各装饰有彩绣流云鸾凤圆形补子,一只青鸾与一只赤凤缠绕成团形,祥云贯穿于其中,精致的暗花纹给人以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之感。鸾凤的形象在古代寄托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常常用在与女性有关的装饰物上。这件衣服前短后长,款式别致,既彰显古典庄重,又便于在仪式中行礼,体现了服饰衣冠背后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

除了公务服饰外,一种被称为“吉服”的华美服饰亦是华夏美韵的集中体现。这类服饰本意是节日、生日、婚礼等吉庆场合时人们穿着的装饰性礼服,因其高调的配色和精细的纹饰在明代衣物中别具一格,往往也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重要赐服。

明代中后期,天下安定,百姓富足,万国来朝,歌舞升平,民间丝绸贸易迅猛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也日渐生长,服饰的华美之风在此时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兴起,在吉服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吉服式样繁多,形制多高调张扬,装饰有华丽精美的纹样,多使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或题材,赋予了服饰浓厚的文化内涵。

衣裳天下治,大明风华情

相对于官员制服,吉服的形制更为开放,装饰也更加华丽,一般会在衣服的肩头、衣袖和衣襟下摆处装点上富有吉祥寓意的鸟兽图案,这些独特的纹样成为了服饰的点睛之笔。皇家赏赐的吉服往往还会用蟒、飞鱼、斗牛、麒麟等神话瑞兽图案进行装饰,体现衣物主人对于王朝的贡献。

在明代,“飞鱼纹”作为一种高等级纹样,会装饰在服饰或补子上,成为朝廷用作赏赐的荣誉象征。鼎鼎大名的锦衣卫就曾以“飞鱼服,绣春刀”的形象被世人所熟知。这里的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海洋鱼类,而是一种龙头鱼尾的神兽,因其与龙十分相像,在明代象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虽然在史料典籍中飞鱼服频频出现,但因为服饰文物难以保存流传的特性,目前全国境内的明代男式飞鱼服也仅山东博物馆此一件,真可谓空前绝后。这件飞鱼服是朝廷赐予衍生公的二品赐服,代表着极高的社会地位,整件贴里以略显低调的香色为底,龙头鱼尾的吉祥瑞兽活灵活现,飞鱼的双眼隐隐闪动着光芒,仿佛随时可以飞出衣服,翱翔宇内,庇佑苍生。

衣裳天下治,大明风华情

女式吉服是明朝服饰文物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它们宽大的板型、华丽的织绣格外光彩夺目,山东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女袍采用云肩、袖襕、膝襕的装饰手法制作而成。“云肩”是一种由围绕圆心的四朵云形组成的图案,如同彩云环绕在肩头。“袖襴”指的就是两个袖子的上半部分肩膀处到袖子的末端都贯通的装饰区域。“膝襕”是指前后襟下摆处用刺绣图案进行装饰。在衣服的云肩上还有麒麟纹,麒麟是次于蟒、飞鱼、斗牛的高等级纹样,通常装饰在赐服和吉服上,具有祈祷子嗣繁盛的吉祥寓意和祛邪、避灾、祈福的文化内涵,春秋时还流传孔子闻西狩获麟落泪的故事,以麒麟的高洁代指天纵之贤。以这样高贵的纹饰装饰吉服,足见女主人在所生活年代享受到的地位之高。

明代吉服虽然不如官服那样正式,但因赐服上织绣的蟒、飞鱼等瑞兽形象与皇帝本人的龙袍很是相似,朝廷在赏赐吉服上也有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明史·舆服志》记载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嘉靖十六年,世宗皇帝春祭山陵时,将前来朝见的兵部尚书张瓒身上所穿的飞鱼服认成蟒服,这两种神兽形态确实十分相近,但蟒只能作为一品大员的赐服。嘉靖皇帝十分不悦,问大学士夏言:“一个二品尚书,怎么可以擅自穿蟒。”夏言解释道:“张瓒所穿的是御赐的飞鱼服,只是和蟒相似罢了。”听了解释的世宗仍不满意,说:“飞鱼何组两角?其严禁之。”在当时的环境下,确有些获得飞鱼、斗牛赐服的官员通过遮挡等手段让自己的衣服看起来更像蟒服,此次皇帝本人发火后,朝廷开始规定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等服色,一直到明代晚期才逐渐松动。

衣裳天下治,大明风华情

明代服饰是中华服饰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代表,王朝虽已远去,留下的珍贵遗宝仍然熠熠生辉,默默为我们讲述着中华文化来时之道,指引后人走上未来之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