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西记忆:大同市城区大事记(北魏)

396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十年) 慕容垂占领平城,后经参合陂时,吐血而死,拓拔硅大破后燕军于参合陂(大同城区北),坑降者四、五万人。

398年(天兴元年) 拓拔硅攻陷邺,徙山东六州吏民、徒何(鲜卑段氏)及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于平城(大同城区)。拓拔硅定国号为魏,迁都平城(大同城区),营宫室,建庙宇,立社稷,拓拔硅于平城称帝。魏定畿内之田,又置八部帅以劝农桑,徙六州二十郡守徒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平城,大同城区属此地。

399年(天兴二年) 魏破高车30余部,俘人口七万,役使造苑,宽广数十里。开鸿雁池,建天华殿、太庙。增启京师(大同城区)城门十二。

400年(天兴三年) 穿渠通于城内,作东西鱼池,建中天殿、云母殿、金华堂。

401年(天兴四年) 城内建紫极殿、元武楼、凉风观。并搜索书典,存于平城(大同城区)中。

404年(天赐元年)冬 魏筑城内西宫,周二十里。

406年(天赐三年) 魏扩建平城(大同城区),修筑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商业区为市,居民区为里),大同街巷始于此。

413年(永兴五年) 明元帝拓拔嗣亲临城东白登,大检阅将士、步骑兵十五万人。

418年(泰常三年) 魏徙冀、定、幽州人于平城(大同城区)。攻北燕至龙城,徙其万余家乃还。

421年(泰常六年) 魏征集平城民众六千人,再次于白登山修鹿苑,方三十余里。

422年(泰常七年) 魏筑平城外郭,周围三十二里。

423年(泰常八年) 魏筑长城,自赤城,经平城(大同城区)北部,西迄五原延袤二千里,以备柔然。魏崇道士寇谦之,设天师道场于平城,崇道灭佛。

432年(延和元年) 魏于平城筑东宫,改代尹为万年尹。

446年(太平真君七年) 魏徙长安城内工巧二千余家于平城。魏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沿今山西、河北界,围绕京师(大同城区),筑上塞围。

451年(正平元年) 魏以所俘宋(南朝刘宋)民五万余家分置京畿(平城)一带。

452年(正平二年) 太武帝被宗爱诛杀,魏复建佛图,许民出家。

453年(兴安二年) 沙门昙曜始于平城西开凿武州(云冈)石窟。

467年(皇兴元年) 魏起永宁寺于平城,构七级浮图,高300丈,天下第一,又选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铜十万斤,黄金六百斤。

469年(皇兴三年) 魏徙青、齐州民户于平城(大同城区),并置平齐郡以处之。把一些平民和奴隶编为僧祗户、佛图户。

470年(皇兴四年) 开凿鹿野苑石窟于平城北(大同城区北)。

477年(太和元年) 魏京师平城有佛寺百所,僧尼二千余人。

481年(太和五年) 沙门法秀密谋叛乱,被处死。魏军掠徐,衮州民三万余口归平城,以南俘万余口班赐群臣。

485年(太和九年) 孝文帝于京师平城“新作诸门”。京师,州镇十三处水旱,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489年(太和十三年) 魏立孔庙于平城(大同城区)。

490年(太和十四年) 魏冯太后卒,葬于平城(大同城区)东北二十里处的方山永固陵,孝文帝始亲政。

491年(太和十五年) 魏于平城南(大同城区南)筑明堂,辟雍(在柳航里)重建太庙。孝文帝于永固陵东北营建寿宫万年堂。

493年(太和十七年) 孝文帝统兵离京(平城)南伐,谋迁都洛阳。

494年(太和十八年) 魏由平城迁都于洛阳。

513年(延昌二年) 恒,肆二州(同城区一带)地震。

514年(延昌三年) 魏于平城东白登置银矿。

524年(正光五年) 武州塞石窟竣工,绵延三十余里。

526年(孝昌二年) 六镇起义军破平城,州、郡、县并废。

资料来源:《大同市城区志》2006年5月。黄翔(阴山小虫)整理于2022年元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