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高举汉室大旗,帐下人才云集为何仍旧失败?庞统死前给出答案

引言

每个人活在这世上,身上总是会有无数的桎梏,这些桎梏有时候可能成为人生的助力,但更多的时候却成为一个人难以突破的瓶颈。晁迥在《拟白乐天诗·其二》中写道:“勿贵由他者,他心是我魔。”也许刘备的失败就是在此处。

01

三国故事可以说是中国人气最高的历史故事,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彻底引爆了人民对三国故事的热情。很多人为小说中曹操的奸猾而咬牙切齿、为诸葛亮的妙手神算拍案叫绝、为关羽败走麦城痛哭流涕、为刘备白帝城托孤扼腕叹息……很多人都在感叹为何《三国演义》的结局会如此悲惨,为何正义的刘备会败给“邪恶”的曹操。但是要明白,小说虽然能修改很多剧情,但却改不了最后的结局。

刘备高举汉室大旗,帐下人才云集为何仍旧失败?庞统死前给出答案

▲刘备剧照

不过,正如当年明月在《对话》节目中所说,他写《明朝那些事儿》,越写越惨,他也很难受,他想写崇祯没杀袁崇焕、皇太极突发心脏病而死、多尔衮也马上被孝庄干掉、满清又回到白山黑水生活、李自成进山林后水土不服而病死、大明朝千秋万代……但是历史的真相永远都是残酷的,没有正义战胜邪恶,没有王权永恒。哪怕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也不能为了一己喜好就把历史改得面目全非。

刘备高举汉室大旗,帐下人才云集为何仍旧失败?庞统死前给出答案

▲东汉三国营帐

因此,刘备虽然扯起汉室大旗,帐下人才辈出却终究没有统一天下。事实上,刘备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在小说中,庞统死前遗言就已经给出答案,揭开刘备失败的缘由:我的死,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这句话刘备没有听懂,以为他是在怨恨上天不公,但诸葛亮听懂了,但却无力去改变,甚至连跟刘备解释都难以开口。那么这句看起来很简单的话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意思呢?它又揭示了怎样的命运?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刘备本人入手。

02

刘备本人是中山王之后,但是因为相隔了数代,已经沦为一名织席贩履之徒。有人认为刘备的出身决定了他的命运,一个平民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实际上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自从陈胜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从平民而取得高位者不知凡几,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平民出生,最后同样取得了天下。而刘备在三国早期就已经建立了不小的人望,身边有不少人跟随,所以完全具备基本的条件。

刘备高举汉室大旗,帐下人才云集为何仍旧失败?庞统死前给出答案

有人觉得刘备太懦弱了,曹操稍微一诈就能吓得他扔掉筷子、但凡遭遇不顺就痛哭失声、被曹操追杀时还不舍得抛下百姓逃命,这样一个不够霸气的人怎么能够打败其他枭雄呢?其实这种看法也是有失偏颇的。虽然小说中着重刻画了刘备的仁义和懦弱,但是罗贯中不是没有留余地的,在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还是留下了刘备“腹黑”的暗笔。

刘备高举汉室大旗,帐下人才云集为何仍旧失败?庞统死前给出答案

▲刘备惠陵近照

在小说中有“死诸葛走活仲达”的说法,但是人们却忽略了,比诸葛亮还要厉害的是刘备,可谓是“死刘备御活诸葛”。你看他白帝城托孤(小说和正史中均有这一段),说什么“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简直算准了诸葛亮的心思,诸葛亮纵然还有二心,又哪敢再翻起什么浪花来?临死之前都不忘算计诸葛亮一把,可谓是把心理学应用到了极致。由此可见,仁义并不是制约刘备的弱点,反而是刘备用于取得民心的工具。

刘备高举汉室大旗,帐下人才云集为何仍旧失败?庞统死前给出答案

▲诸葛亮剧照

真正制约着刘备的是他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或者可以说是诸葛亮帮他套上的。在《隆中对》两人对话的最后,诸葛亮总结道:“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句话直接奠定了蜀汉基业的基调,那就是“复兴汉室”。要知道天下刚刚经历了四百年的统一,所以要称王称霸必须掌握大义,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与后来五代时期“兵强马壮者为王”的观念截然不同。所以诸葛亮很聪明地扯起了汉室的大旗,但是这个大旗最终却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二人乃至蜀汉毕生的重担。

刘备高举汉室大旗,帐下人才云集为何仍旧失败?庞统死前给出答案

▲刘备及庞统剧照

也是因为如此,在刘备准备实现进军益州的战略目标时才会束手束脚,毕竟他一向是“仁义”之人,毕竟他是要匡扶汉室之人,又怎么能背信弃义、进攻同为宗亲的刘璋呢?所以当庞统为刘备献上三条计策时,刘备才会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缓而选择中策,正是在硬碰硬的战争中庞统不幸殒命。于是,看透了这一切的庞统才会在临死之际发出这样的感叹。

结语

小说中庞统会发出那样的感叹,未尝不是罗贯中故意为之。罗贯中打造出了一个多智近妖的卧龙形象,在小说中似乎诸葛亮有逆转天命的本事,但是最终却被因为妄想改变天命的举动,被命运强大的惯性,引导的“巧合”结束了生命(魏延撞翻七星灯)。所以在小说中似乎凤雏的死同样是天命所致,若非上天安排庞统英年早逝,加上诸葛亮,二人可能真能扭转乾坤。当然这些都只是小说情节,毕竟天下大势不是一两个谋士可以改变的。

参考资料:

《拟白乐天诗·其二》

《隆中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