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独家访谈柏杨遗孀张香华|柏杨生前说:中国进步了,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图/受访者供图

前不久,柏杨的遗孀张香华拒绝将柏杨著作《丑陋的中国人》摘文选入台湾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并正式向两岸出版商声明:“依柏杨生前交代,如今将永远停止发行《丑陋的中国人》。”

东方出版社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时隔20年后首次将此书以精装版的形式推出,柏杨的著作再次引发关注。为此,张香华接受了羊城晚报独家专访——

独家访谈柏杨遗孀张香华|柏杨生前说:中国进步了,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

2004年,柏杨、张香华伉俪合影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中华文化之根

羊城晚报:柏杨一生著述颇丰,创作了小说、杂文、诗、报告文学、历史著作等计170余部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他的时间是否都一心扑在写作上?会帮忙做家务吗?

张香华:柏老确实没做过家务,有时太忙了,我们会请零工做。他平时事务繁忙,但是只要有灵感了,就一定要写文章。监狱的生涯让他非常珍惜时间。

羊城晚报:在他的著述中,历史著作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为何他倾心于历史著作?

张香华:一是兴趣,柏老本来就喜欢历史,二是狱中十年,他并不能选择太多,要看图书馆里的书来打发时间。

柏杨是1920年代生人,见证了中国的风风雨雨,他自己的一生也很坎坷,这让他感到当时中国人的品质需要提升,他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国人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个问题要从历史中找答案。但是文言文难懂,他觉得他有让更多人看懂的责任。

人有寻找归属的情感,而历史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种归属。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根,没有根,没有归属感,轻则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在台湾重则就会被“去中国化”言论洗脑,带来更大的困扰。柏杨选择历史题材,就是希望现代人能知道古代中华文化,思考古代中华文化,分辨什么是优美的,什么是不优美的,凡是不优美的都应抛弃废除,然后提高素质。

独家访谈柏杨遗孀张香华|柏杨生前说:中国进步了,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

羊城晚报:柏杨的历史著作一大特征就是在夹注中注入史学观点和评论,加入自己独特的观察与评论,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在您看来,他书写历史是秉持怎样的视角和历史观?

张香华:在柏杨看来,如果人的智能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历史就没法发展和进步。每个时代都要有人在思想上突破那个时代。所以他选择用现代文化背景、用现代人视角去评价历史事件。现代人的价值是民主、法治以及人权,柏杨的视角也是这样,他更关注在某个历史时期下,人民是不是生活幸福。

至于秉持什么史观,柏杨生前聊到过这个问题,他觉得大家应该问的是他的推理是否严谨,结论是否正确,用兵之妙存乎一心,不必管他用什么办法,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做梦都会梦见《资治通鉴》

羊城晚报:1983年,开始着手翻译《资治通鉴》的柏杨已六十四岁,待到《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千万字洋洋大观成,柏杨已然七十三岁,白发满头。他当时为何要用白话翻译《资治通鉴》,这部书的完成对他来说有何意义?

张香华:因为柏杨认为《通鉴》是一本好书。但是《资治通鉴》是用1000年前的古文撰写,很生涩难懂,更没有几个人愿意花费时间去看,所以着手翻译。过程确实很艰辛,近千万字的工作要他一个人去做。从1983年开始,一共译了十年,期间未尝中断。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直到2001年才完成。写作的时候,柏杨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见《资治通鉴》,经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忽然惊醒。可以说,在柏杨的作品里,《资治通鉴》系列的写作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付出辛苦最多,也是成就感最强的。

独家访谈柏杨遗孀张香华|柏杨生前说:中国进步了,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何种态度?为何在批判的同时又为此倾注一生心血去梳理?

张香华:在柏杨看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绵长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人类能不能振衰起弊,和中国历史能不能创造新猷息息相关。但是,太久也会有问题,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时间太长,我们善良的人民几千年过得很苦。柏杨写历史,是对传统历史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是为了锻炼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

拒绝将《丑陋的中国人》选入台湾教材

羊城晚报:您此前宣布,《丑陋的中国人》将于2024年停止发行。这是柏杨遗愿吗?

张香华:一本书的创作,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柏杨生前说:“当中国进步了,那就可以不要看这本书了。”中国人的人格正在逐渐成长,带着一颗健康的心,精神和肉体都在成长,不会再欺骗自己说:自己没有任何缺点,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封闭、保守、做事不实在的毛病里。所以到了今天,我们就会有新的目标要追求,这本书就应该废掉。

羊城晚报:《丑陋的中国人》停止发行,是中国人不再“丑陋”或不那么“丑陋”了吗?

张香华: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矛头直指的是当时台湾的官场,读这本书,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定要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储备。

《丑陋的中国人》1985年在台湾出版,距今已经三十余年,当下的中国文明比三十年前已经进步了,比如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的扶贫工作做得这么好,还有自疫情以来,中国的防控力度和国人的配合程度,让我十分感动……所以,这本书现在就应该停止发行了。

羊城晚报:您拒绝将《丑陋的中国人》摘文选入台湾地区中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为什么?

张香华:其实,自2016年以来,我一直持续收到教育出版社的类似邀请,都回绝了。如果柏杨在世,看到当下台湾年轻人渐渐被“去中国化”洗脑,抗拒两岸统一,他一定会非常生气!柏杨曾不止一次对我说:“‘台独’之时就是统一之时。”

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台湾的青少年在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即便读了柏杨的文章,又怎能领会柏杨的精神?势必会误读这本书。

羊城晚报:有人将柏杨的杂文跟鲁迅的杂文放在一起比较,也有人认为柏杨是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杂文家”。他是如何评价鲁迅的?

张香华:柏老很喜欢鲁迅的小说,鲁迅是了不起的大作家,曾经在演讲时,有人问柏老,他是不是比鲁迅好,柏老说:“我觉得我出生在他后面,是站在鲁迅的肩膀上,当然会看得更远。”柏老并没有把他跟鲁迅做过比较。我认为鲁迅跟柏老都关心社会,有相同的地方。(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松 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