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霜:登上“阅古楼”

进入小楼里,登上了旋转而上的楼梯,一排排被镶在玻璃柜中的黑色拓片冲进眼帘。

吴霜:登上“阅古楼”

很小的时候,我在爸爸的书架最上面一层看到过一个深咖啡色的木盒子,高约一尺半宽约一尺,上面有一行绿色的漆字:三希堂法帖。我曾经仰头观察过那个木盒子,不知道那是什么。我想里面一定是什么古书吧?我曾经问过爸爸,他回答我说,那里面都是字帖。字帖,我见过的啊,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描的红字,不就是字帖吗?我爸爸的毛笔字是非常秀气的那种,他有时候会练习,尤其是当我妈妈学习画国画之后,每每她画了一张比较满意的作品后,爸爸会在画上题字。不过我几乎没有见过爸爸打开过那个木头盒子,我有时会想什么时候他会打开木盒子,我想看看那里面有什么样的字帖。

真正看到了那些神秘的字帖,是在很多年以后了。爸爸妈妈都去世了,那个三希堂法帖被成为书法家的二哥搬回家去了。

直到前不久,老文学艺术家联谊会的老大哥王渭先生说他联系到了一位朋友是北海管理处的领导,可以领着我们这些老艺术家的后代们去参观一下“阅古楼”。而那里就是中国最珍贵、最有历史意义的名家碑帖的收藏之地。就是那一次,我看到了三希堂法帖的真面目。

北海公园里,游人不似以前那样多,倒显得清净安然了不少。穿过一个拱形石桥,便来到了那个小巧玲珑的古式二层结构的半月形小楼,小楼的总体颜色是紫红色,而那双开大门是黑色的,门的形状像是一个立在地上的大钟。这,就是著名的阅古楼。据说,当年清朝皇帝乾隆有事没事就会来到这里,登上二楼走走停停,坐上半天,一个一个碑帖地浏览细看,可以想见,那位文采风流的皇帝来到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旷神怡,他应该是徜徉在一种人间仙境里吧?据说那时候乾隆皇帝专门派遣了许多人专门从内府所藏以及民间各处去寻找上好的书法手迹,上至魏晋下至明代,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总共寻得过千幅,归总起来再一层层遴选,最终选出一百三十多位书法家的三百四十件书法作品,刻出了四百九十五方碑帖,大部分藏于阅古楼,其实阅古楼就是为了收藏这些碑帖而专门建造的。这些碑帖复印出来,就形成了珍贵不已的“三希堂法帖”。这位乾隆皇帝,单就这个行为,真是做了一件造福中国文化使之流传久远的一件大好事。

那天,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推门走进了阅古楼,椭圆形的院子当中有两棵树木,树身比较秀气,有着星星形状的叶子,叫不出这树的名字,不知是不是樟树,但是北京好像是不长樟树的。

进入小楼里,登上了旋转而上的楼梯,一排排被镶在玻璃柜中的黑色拓片冲进眼帘,那些字体,真的是惊艳的漂亮。当然啦,不想想这都是出自何人之手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这三件稀世之宝被乾隆皇帝保存在了“阅古楼”中。除此而外,还有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怀素……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手迹珍品也在这里珍藏。

我们在一个个玻璃柜前停留,细瞻,据说珍品都藏在拓片的后面呢。是啊,那些千百年的真实手书藏品怎能让它们见光呢?被强光照射字迹和颜色是会慢慢消失的。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爸爸书柜上那个木质盒子里装着什么东西了。那都是阅古楼中供奉着的这些中国历代伟大的书法家们留下来的墨宝复制的拓片啊!终于想起有一次我曾经看到爸爸打开过那个三希堂法帖的木盒子。爸爸是非常小心地把盒子放倒,一手把盒盖从盖槽里缓缓拉开,我曾凑过去看了几眼,都是黑色基调的拓片,上面是一幅幅的书法字迹,对王羲之、颜真卿字体的印象是从那一次偶然瞥见中留下的记忆。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看到爸爸小心认真的动作、崇敬欣赏的神色中,我感到,三希堂法帖一定是一件极其宝贵的收藏。

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虽有承上启下之功却恐怕不会再有来者。现在的孩子们看到的都是电子版的中国字,虽然小学里现在开始强调书法课了,但还能再出现王羲之、颜真卿吗?所以,去北海的阅古楼看一看吧。过去,那里属于封建帝王;现在,那里对每一个人开放,里面的珍宝来自人民,如今也面向、属于我们每个人。(吴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