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亲爱的小伙伴们,技术学磊哥,进步没得说!欢迎来到新一期的性能解读系列,我是磊哥。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 try-catch 应该放在循环体外,还是放在循环体内的文章,我们将从性能和业务场景分析这两个方面来回答此问题。
很多人对 try-catch 有一定的误解,比如我们经常会把它(try-catch)和“低性能”直接画上等号,但对 try-catch 的本质(是什么)却缺少着最基础的了解,因此我们也会在本篇中对 try-catch 的本质进行相关的探索。

小贴士:我会尽量用代码和评测结果来证明问题,但由于本身认知的局限,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指出。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开始今天的测试,本文我们依旧使用 Oracle 官方提供的 JMH(Java Microbenchmark Harness,JAVA 微基准测试套件)来进行测试。
首先在 pom.xml 文件中添加 JMH 框架,配置如下:
完整测试代码如下:
以上代码的测试结果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程序在循环 1000 次的情况下,单次平均执行时间为:
循环内包含 try-catch 的平均执行时间是 635 纳秒 ±75 纳秒,也就是 635 纳秒上下误差是 75 纳秒;
循环外包含 try-catch 的平均执行时间是 630 纳秒,上下误差 38 纳秒。
也就是说,在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下,除去误差值,我们得到的结论是:try-catch 无论是在 <code>for</code> 循环内还是 <code>for</code> 循环外,它们的性能相同,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要理解 try-catch 的性能问题,必须从它的字节码开始分析,只有这样我能才能知道 try-catch 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执行的。
此时我们写一个最简单的 try-catch 代码:
然后使用 <code>javac</code> 生成字节码之后,再使用 <code>javap -c AppTest</code> 的命令来查看字节码文件:
从以上字节码中可以看到有一个异常表:
参数说明:
from:表示 try-catch 的开始地址;
to:表示 try-catch 的结束地址;
target:表示异常的处理起始位;
type:表示异常类名称。
从字节码指令可以看出,当代码运行时出错时,会先判断出错数据是否在 <code>from</code> 到 <code>to</code> 的范围内,如果是则从 <code>target</code> 标志位往下执行,如果没有出错,直接 <code>goto</code> 到 <code>return</code>。也就是说,如果代码不出错的话,性能几乎是不受影响的,和正常的代码的执行逻辑是一样的。
虽然 try-catch 在循环体内还是循环体外的性能是类似的,但是它们所代码的业务含义却完全不同,例如以下代码:
以上程序的执行结果为:
java.lang.Exception: new Exception at com.example.AppTest.innerForeach(AppTest.java:15) at com.example.AppTest.main(AppTest.java:5) at com.example.AppTest.outerForeach(AppTest.java:31) at com.example.AppTest.main(AppTest.java:6) 循环内的执行结果:5 循环外的执行结果:3
可以看出在循环体内的 try-catch 在发生异常之后,可以继续执行循环;而循环外的 try-catch 在发生异常之后会终止循环。
因此我们在决定 try-catch 究竟是应该放在循环内还是循环外,不取决于性能(因为性能几乎相同),而是应该取决于具体的业务场景。
例如我们需要处理一批数据,而无论这组数据中有哪一个数据有问题,都不能影响其他组的正常执行,此时我们可以把 try-catch 放置在循环体内;而当我们需要计算一组数据的合计值时,只要有一组数据有误,我们就需要终止执行,并抛出异常,此时我们需要将 try-catch 放置在循环体外来执行。
本文我们测试了 try-catch 放在循环体内和循环体外的性能,发现二者在循环很多次的情况下性能几乎是一致的。然后我们通过字节码分析,发现只有当发生异常时,才会对比异常表进行异常处理,而正常情况下则可以忽略 try-catch 的执行。但在循环体内还是循环体外使用 try-catch,对于程序的执行结果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的业务出发,来决定到 try-catch 应该存放的位置,而非性能考虑。
关注公众号「Java中文社群」回复“干货”,获取 50 篇原创干货 Top 榜。
关注下面二维码,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公众号(加好友):
作者:
王磊的博客
出处:
http://vipstone.cnblo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