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常说:“贞妇爱色、纳之以礼”,道理是什么意思?

轻轻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站在时间的肩膀上,我与历史对话。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意思是贞妇即使非常爱美,也要遵循当时的社会礼仪。平时要穿适合自己的服饰,不能够随便的打扮,避免引起人们的议论,导致名声受损。这句话的前一句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增广贤文》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就是告诉人们“君子爱财”,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不能够坑害他人,一定要遵守律法和道德的约束。“贞妇”即使非常爱美,穿衣打扮方面也要合乎礼节。

古人常说:“贞妇爱色、纳之以礼”,道理是什么意思?

一、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贞妇”指的是贞洁的女性。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又要遵循着传统的封建礼仪,所以对女生来说在婚姻方面要从一而终。

在大好的年华,即使失去了丈夫也要守寡,有的女性甚至守寡了几十年,都不曾改嫁,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社会称之为“贞妇”。

“贞妇”如果每天都遵守道德礼仪,朝廷就会为她立一个贞洁牌坊,主要用于表彰“贞妇”的行为。也是对其他寡妇的警醒,希望她们都成为“贞妇”,拥有美好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古代真正能够能立贞洁牌坊的女人,并不多见。

古人常说:“贞妇爱色、纳之以礼”,道理是什么意思?

“贞妇爱色”意思就是“贞妇”也很爱美。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女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些,平时喜欢穿一些艳丽的衣服、或者涂胭脂水粉,但是有的女人由于死了丈夫成了一个寡妇,所以在行为举止和穿戴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

“贞妇”在行为方面一定要遵循礼仪,意思就是即使化妆也要化淡妆,平时不能够穿太暴露的衣服,也不能打扮的过于明艳,穿的衣服一定要把脖子和胸部盖住。在行为和言语方面,一定要遵循传统的礼仪思想,不能够逾越半步。

古人常说:“贞妇爱色、纳之以礼”,道理是什么意思?

“贞妇”平时应该穿一些素净一点的衣服,也不能够带金首饰。在古代,女子虽然可以佩戴各种饰品,将自己打扮的漂亮一些,但是作为一个“贞妇”,在各方面就会有所约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这样会招来别人的非议。

“贞妇”如果每天穿的花枝招展、或者经常抛头露面,邻居们就会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认为这样的女性有失贞洁。

所以古代就有了“贞妇爱色,纳之以礼”的说法。无论从道德方面还是从封建礼仪方面,对“贞妇”都会有一定的约束。

封建社会对女子要求很苛刻,不论在衣食住行或者思想礼仪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女子在家从父,就是未出嫁之前一切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出嫁了之后要遵从丈夫的意愿;丈夫死了,如果有儿子的话这个家就是儿子说了算。

但是如果没有儿子就悲哀了,古代的寡妇没有儿子,就可能会被夫家嫌弃,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没有依靠。因为古代女子出嫁后都不管钱,而且手里还有钱,唯一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嫁妆,如果没有儿子,那么就只能守着这点微薄的嫁妆度日。

在古代一个女子出生最后的死亡,一切都要听从他人的安排,不能够想怎样就怎样。“贞妇爱色,纳之以礼”这句俗语,告诉我们了古代女子的生活方式,也说出了古代女子悲惨的一生。

古人常说:“贞妇爱色、纳之以礼”,道理是什么意思?

二、俗语的内在含义

古代的俗语都是生活中经验总结,也代表当时的一种社会状态。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所以各种道德和礼法方面对女子有很多约束。

“贞妇”和别人交往和接触的过程中,也要恪守礼法。比如“贞妇”平时不能够见外男,也不能够和异性有亲密的举动,甚至不能对异性笑或者单独见面,会引起街坊邻居说三道四。

“贞妇”平时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什么事都要谨慎,避免影响到自己的名声。

古人常说:“贞妇爱色、纳之以礼”,道理是什么意思?

古代各项法律制度或者道德礼仪,对女性有很严格的要求。不过到了现代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如今遵循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且女子在婚姻、行为、言语方面都比较自由。女子还有受教育的权利和管家的权利。但是即使在如今社会,如果死了丈夫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用处事方面收敛一些,避免受道德的谴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