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作者:春河月亮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临近,奥运特许商品销售逐渐升温。在琳琅满目的特许商品中,以瑞凤为原型、用和田青白玉制作的“冬奥徽宝”成为其中的“明星”。在这方小小印玺的背后,不仅倾注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及其团队大量心血,而且承载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人共筑冬奥之梦的美好愿景。近日,我们走进张铁成的工作室,现场聆听“冬奥徽宝”背后中国非遗传人的故事。

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千锤百炼 从零演绎“冬奥之凤”

作为京派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待此次“冬奥徽宝”的制作,张铁成从设计、选材到制作, 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

“这次冬奥徽宝的制作,我们考虑与08年的奥运徽宝组成‘龙凤呈祥’,因此设计时考虑采用凤凰的形象作为印纽。”张铁成说,虽然想法很简单自然,但实际操作起来相当有难度,因为历史上以凤为形象的印玺几乎是没有的。“历史上是没有凤玺的原型的,宫廷印玺都是龙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团队进行了非常多的思考与创作,光设计稿就有上千张。”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凤的灵动性与印玺的厚重感巧妙结合起来。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绘制和比较遴选中,确定为现在的“冬奥徽宝”凤凰的平面形象。

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这又是张铁成团队面临的另一重挑战。“由平面到立体,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从确定凤的形象后,必须得综合考虑成品的要素,因此选用的玉材、成品的大小都要仔细考虑。”张铁成说,考虑到徽宝的成品不但需要华贵美丽,更需要兼顾实用性,因此徽宝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经过多次测量与试验,最终定稿以5.6厘米为边, 6.9厘米为高的大小,既呈现了徽宝端庄大气的姿态,又满足了消费者实用性的需求。

精挑细选 15:1奠基徽宝之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张铁成在形容徽宝选材时如是说。在他看来,制作冬奥徽宝,用料一定是第一位的。“我们做玉器讲究因材施艺。切料在整个过程中是最难的,因为玉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很容易在切的过程中发现绺裂、瑕疵。只要发现有明显瑕疵,这块料就要淘汰。因此我们在制作时,基本上是15公斤玉料,才能切出一方徽宝的用材。”正是如此高的用材淘汰率,才有了冬奥徽宝端庄大气的姿态。

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中国玉雕大师王建也参与了冬奥徽宝的设计制作。她介绍,从料坯到成品,冬奥徽宝的选材容不得一点马虎。“很多切好的料坯,在我们雕刻过程中都会被淘汰。大概100多块料坯中,只有三块在制作中是可以最终出成品的。”徽宝的雕刻,也是检验徽宝材料的重要过程。在料坯上刻出基本形象后,如果发现玉料成色发白或有明显水纹,整块料坯就将被放弃。即使是在雕刻后期,如果发现细节中玉料纹理不美观,半成品也会被直接放弃。

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我们做别的作品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形态对玉材的瑕疵部位进行规避,但是由于冬奥徽宝形态上必须统一,所以在制作时必须保证料坯的纯净、无暇。”张铁成认为,冬奥徽宝用料上的讲究,不仅对消费者负责,更是与冬奥会“冰清玉洁”的形象契合起来。

匠心传承 打造中国文化的奥运象征

早在16年前,张铁成便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那方带着“中国印”的玉玺给业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方“奥运徽宝”的玉玺,便出自张铁成之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张铁成又参与设计制作了那块轰动一时的“金镶玉”奖牌,真正成为打造中国玉文化奥运象征的第一人。

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当年参与设计制作“金镶玉”奖牌时,张铁成倍感荣幸与压力。“金镶玉奖牌的制作,当时的要求是完美无缺。这个‘完美无缺’的概念对我们制作镶玉奖牌而言是很难以实现的。因为奖牌留给玉环的高度只有3毫米,在打磨到这个薄度时,玉材非常容易发生绺裂,且任何小小的瑕疵都会暴露无遗。”除此之外,金镶玉奖牌还要考虑到运动员日常佩戴,不能简单地直接镶嵌,必须兼顾防摔的功能。于是张铁成在镶嵌玉环时,在奖牌与玉环之间加入了特殊的防摔层,最终经过上百次试验,将“完美无缺”的奥运奖牌呈现在世人眼前。

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谈到自己十六年来与奥运的缘分,张铁成激动不已。“为奥运会做玉器作品,与我之前做任何作品心情都不同。我看奥运电视转播时,看到金镶玉奖牌戴到运动员,尤其是中国运动员身上的那一刻,我真的是泪如雨下。这么多年的艰难跋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张铁成认为,玉代表着中国君子的仁德,而这种仁德,其实和奥运精神一脉相承。通过奥运的舞台,能使中国玉文化走向世界,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我一个人做出一件作品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键是通过作品,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使其具有全民性。我们中国手工艺人希望能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张铁成的奥运故事,还将随着匠心的传承,继续讲述下去。

视频加载中...

记者:吴鲁、张粲(实习)、姬烨、田冉(实习)

视频:吴鲁、王楚捷

编辑:高萌、卢羽晨、郁思辉、彭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