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国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在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听到老师或者家长讲这个故事。也是因此,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孔融就是一个懂得礼让兄长的小孩子。但是活在这个故事里的孔融一直是陪伴我们童年的小孩子,真正的孔融却是会长大的,历史上的孔融你了解多少?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东汉末年,三国割据,曹操是一方霸主,而当时孔融由于得罪了曹操,即将被处死。临死之前孔融苦求曹操放过自己的儿子,而9岁的儿子冷静说出了一句话,后来这8个字竟然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千古名句。

幼时让梨,少时争罪

我们认识孔融,都是从孔融让梨的故事开始的。而这个故事并非是虚构的,孔融确实从小就非常懂得礼让兄长,孝敬长辈,而且这并非是孔融独有的特点,他们的家风就是这样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人,他的父亲是东汉时期的官员,不过到了孔融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中也没有了庇佑。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小时候看让梨的故事,我们只记住了孔融的名字,而哥哥只是一个“无名配角”。孔融的哥哥名叫孔褒,孔褒有一个好朋友叫张俭,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因为一些原因,张俭被当时一个官员针对,官员下了密令,要缉拿张俭。张俭为躲避缉拿,去到了孔家,然而好朋友孔褒并不在家,孔融当时也不过才16岁。

张俭认为孔融还小,不懂事,就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困难,也不好意思留在孔家。而孔融并非不懂事,他非常聪慧,主动将张俭留在了自己家。后来事情败露,孔融和哥哥孔褒因为包庇“逃犯”而被抓了起来,但是还未定罪的时候,孔融就抢先认罪,说此事与哥哥无关。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承担罪责不是让梨那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孔褒自然不可能让弟弟替自己承担,他表示张俭是自己的朋友,是因为自己而来的,与弟弟无关。两人争着承担罪责,官吏无法断案,就向他们的母亲询问具体情况,结果母亲也争着担责,说家里的事情应该由大人负责,因此罪责在于自己,与儿子无关。

因为这种情况,地方官没有办法决断,只能将此事上奏,最终根据朝廷的意思,将孔褒定罪,孔融和母亲无罪。而且经过此事之后,孔融的名声传了开来。孔融在我们的故事之中,一直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他本人也确实恪守孝义,而且刚正不阿,但是孔融也有一些缺点,他做的有些事情对错难辨,褒贬难言。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是刚正不阿还是顽固不化?

孔融性格的一大特点就是刚正不阿,他因为才学不错,受到了提拔,辅佐司徒大人,有一项工作就是暗中探查贪官。当时的宦官是朝中的重臣都不敢轻易得罪的,但是孔融在发现宦官亲族的罪行之后,依然进行了检举,在面对上级责问的时候,也没有退缩之意,客观将被检举之人的罪行一一陈述。

而孔融有点过于“刚正”,有时候会显得有点“不懂变通”。当时有一位官员升迁了,孔融被上司派去祝贺,当时这位官员家中的门人通报不够及时,孔融就生气地夺回了名帖转头离开了,回去之后因为没有完成任务主动告了罪,差点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他的行为令这位升迁的大将军丢了面子,大将军本来要下令暗杀孔融,不过被别人劝住了。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孔融之后升了两次官职,然而在升迁之后因为与上司不合,就以病为借口“辞职”了。后来机缘巧合又成了虎贲中郎将。当时东汉的政权被董卓握在手中,而孔融多次与董卓发生言语争执,一派匡正言论,言辞激烈。后来被董卓暗中调到了北海国担任国相,虽然是国相,但是北海国当时形势是非常危险的,黄巾军非常猖獗。

不过董卓的算盘没打响,孔融到了北海国之后没有身死异乡,反而在北海国收获了很多声望。后来袁绍曹操势力崛起,东汉岌岌可危,然而孔融一心想要平定国难,并不愿意投靠任何一方势力。甚至当时有幕僚劝孔融与曹袁任一方联合的时候,孔融直接杀了这个幕僚。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当然,孔融的平定天下的愿望没有实现,他有才学,但是并没有乱世之中救国的能力。后来袁谭率军进攻北海国,汉军节节败退,当时城内已经战火连天,孔融却依然优哉游哉地在家里读书。直到城池完全陷落,他才连夜逃亡到了山东,而他的妻子和儿子都被袁军俘虏了。

曹操和孔融的过节

曹操在与袁绍的角逐之中逐渐占了上风,曾经攻入了邺城,袁绍的家眷多数被俘虏。曹丕却看上了袁家的一个女眷,甄氏,甄氏是袁家的媳妇,曹丕却强娶了她。孔融知道这件事之后,对曹操进行了言语讽刺,而且还不是当面,不远万里写信嘲讽曹操。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后来因为饥荒频发,又战乱四起,曹操上表请求禁酒,但是孔融并不同意禁酒,他多次写信与曹操“辩论”这件事。然而孔融对曹操本来就没好感,也不会完全就事论事,写给曹操的信件之中多“侮慢之辞”。

因为孔融看到了曹操的野心,知道他迟早会颠覆东汉政权,因此他对曹操说话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好言好气,从来都是夹枪带棒、明朝暗讽,惹怒曹操的次数数不胜数,曹操也因此对孔融越来越忌惮。曹操虽然不能直接杀了孔融,但是他授意了一些臣子弹劾孔融“欲图不轨”等多项罪名,让孔融被判处了死刑,且株连全家。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言

孔融那一年56岁,而他在临死之前,终于放下了曾经的傲骨,请求曹操放过他的儿子。他的两个儿子,当时一个9岁,一个8岁。而听到孔融的求情,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9岁的大儿子非常冷静,只说了一句话“岂见覆巢之下有完卵乎?”而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千古名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结语: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而孔融在我们的印象中,也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人物。但是真实的人物都是复杂的,并非简单的好坏可以定义,了解历史人物,需要全面了解他做过的事情,而不是通过一件事就对他进行片面解读。

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才学是毋庸置疑的,他对母亲和哥哥的孝和义也是真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他性格中的缺点,他过于恃才傲物,又顽固不知变通,而且对自己并没有准确的认知,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能力,在没有能力的前提下还要处处与曹操作对,最终为全家人招致了杀身之祸。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