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袁承志与张无忌,确实有些相似,首先人生经历相似,性格上都较为软弱,却又多情的人,看似成熟却非十分的稳重,处事方面也少有主见,大多都是听从别人的建议;其次是他们俩都在特殊的时代里,肩负起了历史的使命,实现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大业;最后都是在年轻有为的时候,选择归隐了江湖。不过两人不同的大业初衷,却造成了他们两人同样的结局,又有不同的意义,张无忌能说是功成身退,但袁承志却是无奈的隐避,两人给读者的印象和存在感也是天差地别。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一.相似的出身,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结局,袁承志与张无忌确实有不少重叠的地方。

金庸笔下男主的出身,几乎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袁承志和张无忌也是一样。袁承志的人生是不幸的,自小父母双亡,父亲枉死后,他被父亲的旧部救出时才七岁。但他比同样父母早亡的张无忌却幸运多了,最起码没像张无忌那样遭受寒毒的折磨,每天都挣扎在死的边缘。他的成长之路也顺畅得多,大概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他很讨人欢喜,拜师学艺,一切都被别人照顾得妥妥当当,顺风顺水。张无忌则是磕磕碰碰,历经险阻,还要提防别人打他的主意,从他身上得知屠龙刀的下落。但这两位童年遭遇不幸的人,都在练就一身高强武功之后,成为了武林中风光无二的大人物。

袁承志自小在父亲旧部的灌输下,立志要报父仇,因而勤奋练武,打好了武功根基。几年后在机缘巧合下,很顺利的拜了华山派掌门“神剑仙猿”穆人清为师,并在华山上从铁剑门的“千变万劫”木桑道长那里,还有“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笈中,学得一身惊人的武功。他下山后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声名渐起,后来更在七省豪杰的支持下,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武林盟主。《碧血剑》是金庸先生早期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从袁承志的身上看到,许多老派武侠男主成材的套路,习武之路畅通无阻,很容易就能练到一身惊人的武功。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新派武侠中的张无忌,武功大成之路就困难得多。他的练功纯属是为了保命,但身边纵有张三丰这样的武学大宗师,所传的上乘内功也不能驱除他体内的寒毒,他还是饱受寒毒的折磨。此后到蝴蝶谷求医,胡青牛治他还想着治好后把他杀死,尽管最后继承了医仙的医术,但仍旧没能去除寒毒。之后送杨不悔去西域,回来时却被朱长龄算计,幸亏逃入了昆仑仙谷,才练到了“九阳神功”,可出谷时,还是遭到了朱长龄的暗算险些摔死。再后来就是被带到了光明顶,卷入了六大派围攻明教总坛的一战,机缘之下练到了“乾坤大挪移”,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救下了明教,被奉为明教教主。成名之路,可谓波折重重。

武功有成,又是武林新贵贤达,恰逢家国变故,乱世危邦的风云时期,他们两人也自然而然的被推到了救济天下的大业之首。张无忌虽成为明教的教主,袁承志虽被推为武林盟主,但其实他们都没有成为领袖的才识,他们只能被称为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特别的时期里,最合适的领袖而已。因为他们虽无雄才伟略,却都能团结到一切必须团结的力量,去共成大业。由于他们都是天性醇厚的仁义之人,再加上各种机缘的凑巧,贵人的扶助,使他们两人不断地收服人心,声望和局面也就水涨船高了,最终都到了能够号令群雄,无所不从的地步。于是他们两个人,一个间接建立了明朝,一个间接推翻了明朝。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可是正如前面所言,他们虽是成就大业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并不是天生的领导者,他们没有领袖的才能与见识,没有成大事者的雄才与伟略,他们就仅是各自特殊时期里的一个权力的过渡者而已。因此当他们完成了自己身上被历史赋予的使命之后,他们必然都会悄然退隐,去过他们自己想过的生活。不过,他们两人虽都是在激流中勇退,但是各自呈现出来的意义却并不相同。

二.两人的结局虽都是退隐,但由于两人奋斗事业的初衷不同,导致两人退隐的意义也不同。

作为蓟辽总督袁崇焕之子,袁承志的人生方向,其实并无其他的选择,这点看他的名字就知道,只有继承父志,还有就是报仇。因此,他在后来加入了闯王的农民起义军,助力李自成推翻明朝,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毕竟以崇祯为首的明朝,与袁承志有杀父之仇,皇太极代表的后金,则是袁承志必须继承父志去抵御的势力,如此一来,能够报父仇,亦能继承父志的闯王起义军,自然就是袁承志的阵营。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假如当年崇祯没杀袁崇焕,袁承志可能会成为郭靖那样的人物,单纯地抵抗外敌,保家卫国,但是偏偏造化弄人。正因这样的造化,可以说袁承志助力李自成推翻明朝,其报仇的私欲远大于他救济天下的大义之心。也是这样,才造成了他最终的迷茫。

他辅佐闯王,替李自成筹集军饷,宣扬义军之名,促使天下归心,最终推翻大明王朝。但李自成在占领北京后,却只顾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整座北京城是一片乌烟瘴气,李自成的部下也只顾着钱财和女人。袁承志看到义军在北京城的这些作为,特别是在李岩也被李自成杀掉之后,他知道李自成也不可能给百姓带来太平的生活。这让他非常痛苦,他开始怀疑自己帮助李自成推翻明朝,到底是对还是错。最终就在这种迷茫中,漂泊海外,退隐了江湖。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袁承志为何会迷茫,原因便是他原始的目的,就仅是杀了崇祯为父报仇。所谓的推翻明朝,给百姓带来太平和幸福,这其实是大家的目的,只是大家这个共同的愿望,恰好跟他的原始目的,有重合的地方,他才被历史的潮流携裹在一起,把自己的私仇放大到民生大义上面来。简单的来说,就是袁承志一心所想的只是报仇、如何推翻明朝,却根本从未想过推翻明朝之后,要如何去给百姓带来太平,他仅是把这一些寄托在李自成的身上。因此当他发现李自成也并非仁君,不能实现这一些的时候,他就只能选择任其自生自灭,自己则退隐江湖眼不见为净,再无其他的担当,可以说枉费了他的一身武功。

相比于袁承志的被动,张无忌的大义之心,则完全是自发的。这是因为他自小就是在这种大义思想的灌输中长大的,张三丰的毕生志愿,就是联合天下有志之士,驱除蒙元,恢复汉人的江山。他担任明教教主之后,在阳顶天抗元的遗志和明教教义的影响下,更是坚定了驱除蒙元,带给百姓光明之太平盛世的志向。因此,他可以放下自身的仇恨,带领明教去消除与各派的积怨,团结一切必须团结的力量,去打造抗元统一战线,最终就实现了驱除蒙元的复国大业。可见,张无忌的大义之举,完全是没有携带个人私仇的,他的原始目的,就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正因此张无忌从一开始就与明教上下,一直在思考当推翻蒙元之后,该如何给天下一个光明的未来。也是这样,深知自己没有领导才能,无法真正给百姓带来幸福的他,在明教各路首领共聚濠州城,要拥戴他称帝以正名位的时候,他毅然拒绝了,重申了自己不愿称王的决心。

但他虽没称王,却与明教高层和各路义军的首领,在天下未平之前就约束教众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明教的屠龙刀誓杀暴虐害民的君主、诛灭贪官污吏,千年百年,此志不变。正因有此约束,畏惧于张无忌的盖世武功,后来称帝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才会一心给百姓带来太平的生活。张无忌即便是退隐,也是发挥了他该有的作用,不负了他一身的神功。

金庸笔下这两人,出身经历和结局都相似,但人物存在感却天差地别

所以说,袁承志和张无忌虽然都是最终选择了退隐,但是表现出来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袁承志只能说是无奈的隐避,张无忌却是真正的功成身退。同有一身盖世的武功,末了却是一个毫无用武之地,一个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或许,这就是张无忌更易被人记住,而袁承志却存在感超低的原因之一吧。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