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政权割据,大大小小的军阀有几十位,人们都在为了城池而打仗,而且战争愈打愈烈,最终形成了三方政权,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汉、孙权的吴国。这三大历史著名玩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割据一方,保证了暂时的安定。

魏蜀吴三国都想争得天下,曹操把皇帝拿在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称自己为汉室皇族后裔,要匡复汉朝;孙权则手持传国玉玺,也想正统称帝。三方争论不休。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都是恢复国民经济,充实国力。三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策略和方法,流派也不一样。
魏国是古典流派,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与人口的增长,公元196年,曹操采纳了群臣的建议,任命任俊为典农中郎将,招募了很多农夫在许昌周围屯田耕地,当年就收获了一百多万斛的农作物,尝到甜头的曹操把屯田制度推广到了各个州郡,并规定屯田的民众可以不用参加兵役和免除劳逸的法律。导致大量的民众加入了屯田的运动,有效的恢复了北方的经济基础。除了屯田之外,魏国还施行了另一项举措,拓殖关中。汉末当时,关中因为战乱而变成了一片废墟,十几万人逃到了荆州。魏国招揽各方流民回到关中,分配耕牛与土地,关中地区也重建成功。在与鲜卑的贸易中也是交换到了大量的战马和玉石,再加上当时日本对魏国的上供,魏国占据了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蜀国因为刘备起兵前和商人本就关系密切,骑兵师获得过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的资金支持,手上的糜竺也是巨富,后来刘备率领大军进去蜀地,获得了富庶之地,顺带接管了蜀国原有的大量财产,国库非常充盈。加上与当时的罗马帝国进行丝绸交易,与西北方的南部蛮族进行犀牛皮革生意,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虽然蜀国的国土面积最小,但是却能立国守住疆土。
吴国周边有丰富的水流资源,利用河道与蛮夷部族进行贸易,获得了大量物资,并进行定期的远洋航行,路过台湾时带回大量的人员和物资,虽然当时的江南一带经济和农贸还没有超过中原地区,但是却也为日后打下了基础。
除了对外的贸易外,打仗期间,三国之间的贸易也没有停止过,晋朝统一后,南北经济之间加强了联络,经济空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