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的成功之道:宁可错过,绝不做错

刘备原本只是一个编草鞋的穷小子,除了有“中山靖王之后”这个有名无实的噱头之外,再无其他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备的成功,固然有机缘巧合的因素,更多的是靠自己忍辱负重和努力奋斗,以及“宁可错过、绝不做错”的谨慎。刘备的忍辱负重和努力奋斗,已经有不少文章论及,我们之前也有聊过,这里不再多说。下面,我们将着重来谈一谈刘备“宁可错过,绝不做错”的谨慎。

刘备的成功之道:宁可错过,绝不做错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荆州牧刘琮向曹操投降。刘琮投降前,并没有知会驻兵在樊城的刘备,等到曹操的军队抵达宛城,刘备察觉到情况不对,赶紧派人去问刘琮,刘琮这才让属官宋忠去樊城知会刘备。

刘备获知刘琮投降的消息,又惊又怒,呵斥宋忠道:“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这样办事,不早些告诉我,如今大祸临头才讲,不也太过分了吗!”刘备越想越怒,拔出刀指着宋忠,道:“如今即使砍下你的头,也不足以解我心中的愤恨,而且我身为大丈夫,也耻于在临别时还杀你们这些人!”

放走宋忠后,刘备立即召集部属共商对策。诸葛亮等人劝刘备趁机发兵进攻刘琮,夺下荆州。

刘备说:“刘表临死时把孤儿刘琮托付给我,请我代为照顾。违背信义,只图私利的事情,我不能做。否则,我死后还有什么颜面去见刘表呢!”宁可错过夺取荆州的大好机会,也绝不做错,让自己背信弃义。

刘备的成功之道:宁可错过,绝不做错

接着,刘备决定率领部下撤离樊稠,经过襄阳时,停下马来呼喊刘琮,刘琮害怕,不敢露面。刘琮的左右亲信和荆州的人士,有许多都跟随刘备离去。刘备又特意到刘表的墓前祭奠,流着泪辞别而去。到达当阳时,跟随刘备的已有十余万人,还有辎重车几千辆,每天只能走十余里,严重影响到军队的撤离速度。

有人劝刘备说:“您应当火速行动,保守江陵。如今人数虽众,但披有铠甲能够上阵作战的兵士并不多,如果曹军来到,怎样抵挡!”刘备说:“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以民众为根本,如今百姓来归附于我,我怎么忍心舍弃他们而去呢?”

曹操知道江陵贮有军用物资,恐怕刘备先到,占据江陵,就留下辎重,轻装前进。到襄阳后,听说刘备已经过去,曹操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速追赶,一天一夜跑了三百余里,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刘备。刘备只好抛妻弃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逃走,曹操俘获了大量的人马辎重。

刘备不听劝谏,坚决带着十万荆州老百姓撤离,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但实际上,刘备在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同时,也收获了人心。对一个有志于争夺天下的人来说,人心才是真正最无价的资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带十万老百姓撤离的决定,也体现了刘备“宁可错过,绝不做错”的性格。

刘备的成功之道:宁可错过,绝不做错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将要率军攻打汉中张鲁,采纳了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去荆州邀请刘备入蜀。

法正到荆州后,背叛了刘璋,建议刘备利用刘璋的懦弱无能,以张松为内应,趁机夺取益州。庞统也劝刘备取益州,说:“荆州荒凉残破,人才已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如今,益州的户口有一百万,土地肥沃,财产丰富,如果真得到益州作为资本,可成大业!”

刘备说:“与我势同水火的,只有曹操。曹操严厉,我则宽厚,曹操凶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诈,我则忠信;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这话说明,刘备有夺取益州的心思,但因为顾忌到信义与人心,故而想要放弃,“宁可错过,绝不做错”。

刘备的成功之道:宁可错过,绝不做错

庞统见状,又劝道:“天下大乱之时,本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平定的。而且兼并弱小,进攻愚昧,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取得,再用合乎礼义的方法加以治理,这些行为都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在事情搞定之后,赐给刘璋面积广大的封地,也不算违背信义!如果咱们不去夺取益州,益州终究还是会落入别人手中。”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道理,这才决定留下诸葛亮、关羽、赵云等守荆州,自己率军进入益州。

刘备进入益州后,刘璋命令沿途各郡、县全都好生招待,让刘备有宾至如归的赶紧,并为刘备提供所需物资,前后赠送给刘备的各种物资数以亿计。刘备到达涪县后,刘璋甚至还亲自率领步、骑兵三万余人来到涪县,热情迎接。

此时,张松又暗中让法正建议刘备,趁在涪县与刘璋会面时,袭杀刘璋。庞统也对刘备说:“趁会面之时捉住刘璋,则将军不必动用武力,就可坐得一州。”

但刘备却认为这事不可仓猝,宁可错过击杀刘璋、夺取益州的大好机会,也绝不做错,说:“刚刚进入别人的地盘,恩德与信义尚未表现出来,不能这样做。”刘璋因此逃过一劫,得以安全返回成都。而刘备在得到刘璋的大量资助后,则向北进发,到达葭萌,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刘备的成功之道:宁可错过,绝不做错

在葭萌关,庞统向刘备提出了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挑选精兵,趁刘璋没有防备,星夜兼程直取成都,一举平定益州;中策是以荆州有紧急情况为由,声称要退回荆州,骗刘璋的部下杨怀、高沛前来,乘机吞并他们的部队,然后向成都进军;下策是退回白帝城,与荆州力量联合在一起,再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

对庞统的“上、中、下”三策,刘备最终采纳了中策,而没有采纳上策,也体现了他“宁可放过、绝不做错”的谨慎性格。

总之,刘备是一位性格谨慎且十分注重信义和人心的英雄人物,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这件事违背了信义和人心,他就会选择“宁可错过,绝不做错”。而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刘备获取了人心,从而使他走向成功。

最后顺便说一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正是因为他违背了自己“宁可错过,绝不做错”的做事原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