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详细介绍了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的推导过程,并且给出了具体的代码实现。

目录

1. 概述

2. 推导

2.1. BLH->XYZ

2.2. XYZ->BLH

3. 实现

4. 参考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理解地球椭球这个概念,这里直接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孔详元、郭际明、刘宗全)的解释吧: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大地经纬度坐标系是地理坐标系的一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纬度坐标+高度。经纬度坐标用的虽然多,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理解经纬度的几何意义:纬度是一种线面角度,是坐标点P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注意这个法线不一定经过球心);经度是面面角,是坐标点P所在的的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这也是为什么经度范围是-180 ~ +180,纬度范围却是-90 ~ +90: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地心地固坐标系就是我们常用的笛卡尔空间直角坐标系了。这个坐标系以椭球球心为原点,本初子午面与赤道交线为X轴,赤道面上与X轴正交方向为Y轴,椭球的旋转轴(南北极直线)为Z轴。显然,这是个右手坐标系: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显然,两者都是表达的都是空间中某点P,只不过一个是经纬度坐标(BLH),一个是笛卡尔坐标(XYZ);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将P点所在的子午椭圆放在平面上,以圆心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接坐标系: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对照地心地固坐标系,很容易得出:

\[\begin{cases}

Z = y\\

X = x \cdot cosL\\

Y = x \cdot sinL\\

\end{cases}

\tag{1}

\]

那么,关键问题在于求子午面直角坐标系的x,y。过P点作原椭球的法线Pn,他与子午面直角坐标系X轴的夹角为B;过P点作子午椭圆的切线,它与X轴的夹角为(90°+B):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图1

根据椭圆的方程,位于椭圆的P点满足:

\[\frac{x^2}{a^2} + \frac{y^2}{b^2} = 1

\tag{1.2}

对x求导,有:

\[\frac{dy}{dx} = -\frac{b^2}{a^2} \cdot \frac{x}{y}

\tag{2}

又根据解析几何可知,函数曲线(椭圆)某一点(就是P点)的倒数为该点切线的斜率,也就是正切值:

\[\frac{dy}{dx} = tan(90^o + B) = -cotB

\tag{3}

联立公式(2)(3),可得:

\[y = x(1-e^2)tanB

\tag{4}

其中,e为椭圆第一偏心率:

\[e = -\frac{\sqrt{a^2-b^2}}{a}

令Pn的距离为N,那么显然有:

\[x = NcosB

\tag{4-2}

根据(4)式可得:

\[y = N(1-e^2)sinB

\tag{4-3}

将其带入(1)式,可得到椭球上P点的坐标为:

X = NcosBcosL\\

Y = NcosBsinL\\

Z = N(1-e^2)sinB\\

\tag{5}

那么唯一的未知量就是Pn的长度N了,将(4)式带入到椭圆方程式(1.2):

\[\frac{x^2}{a^2} + \frac{x^2(1-e^2)^2tan^2B}{b^2} = 1

化简,得:

\[x = \frac{acosB}{\sqrt{1-e^2sin^2B}}

\tag{6}

联立式(5)式(6),得:

\[N = \frac{a}{\sqrt{1-e^2sin^2B}}

通过式(5)式(6),可以计算椭球上某一点的坐标。但这个点并不是我们真正要求的点,我们要求的点P(B,L,H)是椭球面沿法向量向上H高度的点: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P点在椭球面上的点为\(P_0\),那么根据矢量相加的性质,有:

\[P = P_0 + H \cdot n

其中,\(P_0\)也就是式(5),而n是\(P_0\)在椭球面的法线单位矢量。

矢量在任意位置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存在一个单位球(球的半径为单位1),将法线单位矢量移动到球心位置,可得法线单位矢量为:

\[n =

\left[

\begin{matrix}

cosBcosL \\

cosBsinL \\

sinB \\

\end{matrix}

\right]

\tag{7}

因此有:

\[P =

X \\

Y \\

Z \\

\right]=

(N+H)cosBcosL \\

(N+H)cosBsinL \\

[N(1-e^2) + H]sinB \\

\tag{8}

其中:

\tag{9}

根据式(8),可知:

\[\frac{Y}{X} = \frac{(N+H)cosBsinL}{(N+H)cosBcosL} = tanL

\[L = arctan(\frac{Y}{X})

\tag{10}

不过纬度B就不是那么好算了,首先需要计算法线Pn在赤道两侧的长度。根据图1,有:

\[y = PQsinB

与式(4-3)比较可得:

\[PQ = N(1-e^2)

显然,由于:

\[Pn = N = PQ + Qn

有:

\[Qn = Ne^2

接下来如下图所示,对图1做辅助线: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PP'' = Z\\

OP'' = \sqrt{x^2+y^2}\\

PP''' = OK_p = QK_psinB = Ne^2sinB\\

P''P''' = PP''' + PP''

因而可得:

\[tanB = \frac{Z+Ne^2sinB}{\sqrt{x^2+y^2}}

\tag{11}

这个式子两边都有待定量B,需要用迭代法进行求值。具体可参看代码实现,初始的待定值可取\(tanB = \frac{z}{\sqrt{x^2+y^2}}\)。

大地纬度B已知,那么求高度H就非常简单了,直接根据式(8)中的第三式逆推可得:

\[H = \frac{Z}{sinB} - N(1-e^2)

\tag{12}

汇总三式,可得:

L = arctan(\frac{Y}{X})\\

tanB = \frac{Z+Ne^2sinB}{\sqrt{x^2+y^2}}\\

H = \frac{Z}{sinB} - N(1-e^2)\\

根据前面的推导过程,具体的C/C++代码实现如下:

其最关键的还是计算大地纬度B时的迭代过程,其余的计算都只是套公式。数值计算中的很多算法都是采用迭代趋近的方法来趋近一个最佳解。最后的运行结果如下:

大地经纬度坐标与地心地固坐标的的转换

大地坐标与地心坐标相互转换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WGS84)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