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作者:老非2020

话说美国在亚洲有4次大的军事行动,结果是得意了1回,吃瘪了3次。

得意的是太平洋战争,一拨海战和蛙跳夺岛,又扔了两颗原子弹,把麦克阿瑟扶成了日本的太上皇。

吃瘪的3次呢,都跟中国有关。

第一次是扶植蒋校长,结果是“别了,司徒雷登”。

第二次是朝鲜战争,结果是麦克阿瑟黯然离场,克拉克上将自嘲“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

第三次是越南战争,结果是美国花费了2500亿美元后失败而归,留下了西贡大撤退的狼狈画面。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网图:美军撤离越南

越战过后,美国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大反思;并于1982年在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旁边,建造完成了越战纪念碑。

美国的越战纪念碑当时面向全美征集设计方案,大家在1421个隐去创作者姓名的投稿方案中,选中了编号为1026 的方案,并最终予以实施。

创作1026方案的建筑师名叫林璎,她是美籍华人,也是林徽因的侄女;当年她还只是大三学生,仅有21岁。

那么,这位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为何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呢?

或者,是不是像有些建筑专家的评论——这个方案的创意和象征意味,只有具备东方思维的人,才能想得出来?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林璎和她创作的越战纪念碑的模型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华裔女大学生、建筑师林璎

很显然,不了解越南战争,或者不了解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是不可能做好越战纪念碑的方案的。

越南战争的时间和规模都大于朝鲜战争,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对美国影响最重大的战争。

比如说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巨额的战争投入令美国出现了巨大的财政赤字,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进而导致整个70年代的美苏争霸,美国都处于下风和守势。

比如使用落叶剂、无差别屠杀贫民和血洗村庄,导致美国的“正义形象”遭到了彻底的颠覆。

比如催生了美国国内风起云涌的反战运动,并催生出所谓“垮掉的一代”。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美国国内针对越战的反战游行

这代美国年轻人看到战争的报道,极度反感战争;看到国内的衰落,又开始感到茫然和恐慌;看到美苏争霸自身处于下风,又感到失去了一直以来的自信与骄傲。

所以,当时很多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变得很颓废,画风都是既不思进取,也不为未来做过多考虑;一边喊出“要做爱,不要作战”的著名口号,一边还吸食大麻成风。

因此,美国人对于越战的反思,是各个阶层都有的多维度的反思;一个佐证就是,你能看到美国拍摄了大量的越战电影。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那个时代的美国年轻人

于是,1980年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面向全美征集方案时,提出了四项设计要求:

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

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

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

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

林璎把自己的方案拿给老师看的时候,老师仅给了她一个B,但还是鼓励她把方案寄出去。

林璎的方案第一轮被评为第一名时,同样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

为啥呢?

因为在林璎的设计中,出人意料地根本没有竖立起来的纪念碑——这已经不单单是具有鲜明的特点,简直让人完全意想不到!

她只是在地面上划了一个口子,然后完成了自己全部的设计。

于是,越战纪念碑建成之后长这样——它匍匐在大地上,绵延而又哀伤。两块黑色的花岗岩,上面按时间顺序镌刻着在越战中牺牲的男女士兵的姓名。两面墙交接处是1959年和1973年,代表越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美国越战纪念碑俯瞰图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美国越战纪念碑

既然有反对的声音,那就重新组织评审团再来一轮投票。

结果林璎的设计再次拿到了第一名。

建成之后,人们根据林璎的解释以及自己的理解,如此解读这个完全匍匐于地下、没有按照常规立起来的越战纪念碑。

其一,地面上划拉的口子,像一个伤疤,象征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

其二,建设用地临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既然旁边已经有华盛顿纪念碑了,再立一块高起来的纪念碑就很难协调;而没有高起来的纪念碑,是对周围既有建筑和纪念碑最好的协调方式。

不是要求“特点鲜明、融入环境、镌刻姓名、不做评价”吗?反正这个方案全都做出了应答式的呼应。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人们从这个创意中,看到了东方思维对作者潜在的影响。

其一,东方思维的“入土为安”,促使作者有了这个创意上的发端。

其二,老子哲学中的“道法自然”,衍生出“顺其自然”、“无为不争”的思想,对作者也有深层次的启发。

它使得整个设计显得隐忍而又意味十足。

这恰恰是东方思维的味道之一。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原创照片:美国越战纪念碑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可以是“融入环境的”

事实上,林璎的中标方案还有一个令人赞不绝口的地方。

当我去美国自驾旅行,到华盛顿去参观了这个越战纪念碑时,对此才有了更深的体会。

那就是刻满阵亡将士名字的黑色花岗石的设计手法——它既没有多强的仪式感,也没有被设置于你需要仰视才见的高度上。

它就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

当你从名单墙的一旁经过时,你的影子也会从墙上慢慢流过。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设计,对一个如我这般的游客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感受。

但是,如果把走过这面墙的人,换成越战阵亡将士的亲人,或者是安然回国的越战退伍军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他们一边走,一边会在墙上搜寻自己亲人或战友的名字;大部分时间当他们终于找到了名字时,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刚好就落在这个名字之上。

此刻他的影子,就形成了对逝者的拥抱。

这个生与死的对话感,瞬间就能让亲人或战友泪目。

毕竟最怀念普通阵亡士兵的人,不是亲人,就是战友。

一场战争不管谁是正义的,战斗双方的普通士兵也都有各自的英雄。

而在战斗中结下的情谊,远比其它类型的友谊要深厚和牢靠得多。

所以下面这幅意向图片,就能解释林璎的这个设计为什么十分精彩——林璎说过:我希望这些个名字是可以被触摸到的,是可以去“拥抱”的。

凭什么21岁华裔女大学生的方案,能一举中标美国的越战纪念碑?

怎么评价林璎的这个设计呢?

官方和专家的评价——1982年建成后,它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建筑”的第7名。

至于民间的评价——反正参观越战纪念碑时,你能感受到人们对它的评价。

每年,都会有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己的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这些供品包括婴儿或青年时代的照片、军功章、香烟、啤酒等等。

正如越南战争时期著名的记者阿诺德·伊萨克,在其1997年发表的《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它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摆下供品。”

尤其是数万阵亡士兵的亲属,尽管他们明知墙下并没有亲人的尸骨,但他们仍然把黑墙看成是与死者连接的唯一纽带。

#旅行##美国见闻##历史#

关注@老非2020,分享旅行见闻。

文字原创;未经本人允许拒绝任何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