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并不总是由大人物写就的,一个个普通人物的命运,更荡气回肠,也才是更真实的历史。我是@风华绝代憨小二,欢迎观看今天的历史故事。
也有铁骨铮铮
也有横刀立马
也有赤血柔情
那个伯父,也是他们的父亲
走进彭老总的家风家事
铁骨家风,风雨彭门
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故事
上次我们讲到,解放后,彭德怀元帅将两个烈士弟弟的孩子接到北京,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他们读书。彭家子弟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
然而,就在彭玉兰考上大学的1959年,这年夏天,一场会议改变了她的伯伯的人生,也改变了彭家子弟的生活轨迹。

左起:彭秀兰、彭康志、彭正祥、彭德怀、彭康白、彭梅魁、彭钢
风雨彭门:篇三·故里1961
1959年8月19日,彭老总从庐山归来,彭钢兴冲冲地赶到机场迎接伯伯。彭钢完全想象不到,她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光。
彭钢注意到,伯父从庐山回京后,情绪就一落千丈,终日寡言少语。
她感觉到,似乎有一块巨石正压在伯伯的心上,纵然伯伯坚强如铁,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1959年9月,彭钢去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上学,在北京的彭德怀更为孤单和落寞。
彭老总和侄女彭钢
一个月后,被罢官的彭德怀,举家搬往颐和园附近的吴家花园。农民出身的彭德怀种了一分地试验田,当时在在北京钢铁学院读书的彭康白,经常在周末来吴家花园看望伯伯。
彭德怀侄子彭康白:“他舍不得买化肥,化肥不是不买,他要自己积肥,他怎么积啊?他用一个大桶搁在那菜园旁边,他把自己拉的屎拉的尿弄在那里面。这个事我和我姐姐都说过,我说你别攒啦,够臭的,苍蝇那么多你看看。他说,我不看,我盖着就行。”
彭德怀后来的住所,吴家花园
这天,正当彭德怀打着赤脚在田里忙活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走了进来。
这是1959年被调到湖南的侄女彭爱兰。
1961年4月,已前往湖南工作的彭爱兰生下第二个孩子。那时候,很多人都得浮肿病,吃饭是个大问题。母亲龙国英要带女儿去北京找伯伯。
按照姐姐彭梅魁说的路线,娘儿俩抱着孩子顺利地找到吴家花园。一进院子,娘儿俩被眼前的老农民吓了一跳。
彭德怀侄女彭爱兰:“当时进去的时候,他正好赤着一双脚,挑了一担塘泥。那时候4月初,还好冷的,北方还没解冻。我一看还没认出来,他倒先认出我来了。 他说,爱兰,站在这里干什么,站在这里发呆啊?不要把小孩冻坏了,快进屋(里)去。他就挑塘泥去了,一个人在那里,一双赤脚。我说你冷不冷啊,他说劳动就不冷,劳动是做事,一点不冷,好暖和的。”
彭德怀和侄女彭梅魁合影
侄女的到来,让彭德怀十分高兴。第二天,他亲自下鱼塘打鱼,到菜地拔菜,送到伙房,嘱咐炊事员,尽量把伙食弄好点。
彭德怀侄女彭爱兰:“他说,你还是那么瘦,还是营养不良。在吃饭的时候,他也吃得快,把那饭碗一拿就往门口一蹲,说,你要多吃点啦,你的小孩子要吃奶水,你不多吃一点儿,有什么奶水(给他喝)呢?他说,这小孩子像个小猫一样瘦小,造孽……”
那时,吴家花园里的所有人,跟全中国的老百姓一样,粮食和副食品都实行定量供应,彭德怀也不例外,一个月28斤粮食。
爱兰正在哺育期,彭德怀把他自己的那份定量都给了她。望着清瘦的伯伯,爱兰怎么也难以下咽。
彭德怀侄女彭爱兰:“你要把菜吃完啦,我晓得你能吃的,不要装斯文呢。我讲,我我不装斯文呢。因为我也怕影响他的营养,那个时候全国人都吃不饱饭。所以他吃完了,我也就不敢吃了。”
彭老总闲时总爱与朱老总即兴下几把棋
1961年10月30日下午,彭爱兰突然收到一封北京拍来的电报,拆开来看,只有一行字:“我乘30日夜的23次车,1日晨抵长,勿接。请宗。”
“写的是请宗,只有我们家里人知道啦,所以别人看到电报又看不出来。我就想了,伯伯他怕牵连我们,可是又想见我们,想第一时间能够见到就最好。”
11月1日早8时,北京到长沙的直达快车准点进站,彭德怀走下站台。
彭德怀侄女婿陈玉明:“他说,不是不让你们来接我吗?我就讲,你不要我们来接,就不要发电报。再说了,你不要我们来,我们也要来。他问,你们还好吧?我说怎么说呢,还过得去……”
车子把大家送到省委招待所九所院内。早饭后,彭爱兰带着大孩子来看伯伯,彭德怀伸手把孩子揽到怀中,贴贴孩子的小脸,他看到孩子的衣服竟是旧床单改的,不禁心头一酸。
彭德怀侄女彭爱兰:“他说,你过得这个样子咯。我说过得还可以咯,我还怕他担心。他那个时候给了我30块钱,那个时候30块钱还是很有用的。他就讲,孩子还是要生长发育。所以他就给了我30块钱生活补贴,给小孩子搞些吃的,说不能饿了他们。”
1955年夏,彭德怀与弟媳龙国英及侄儿侄女们合影
上午,省委没有安排,彭德怀就和起超、爱兰两家人叙话。
他告诉大家,这次能来湖南搞调查,是因为他在9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里要求到农村作调查研究。他请求上级允许他先去湖南故乡搞三个月,了解农村情况,冬天回北京,明年春天再去太行山一带。
第二天上午,彭德怀一行人驱车到湘潭。
此时,“彭老总回故乡来了”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四里八村,人们纷纷赶来聚集在乌石峰下的彭家围子,迎接这位开国元勋的归来。
在欢迎人群中,有一位年方十九、长着秀气的大眼、梳着一条长辫的湘妹子,她叫颜莲英,家住离彭家围子10多公里地方上桥。为了能见到彭老总,她凌晨3点就和几个女伴翻山越岭赶到了这里。
颜莲英:“彭老总当时穿着打着补丁的黑布衣服,说,不要喊我老总了,我过去是打柴出身,如今也是个普通老百姓。乡亲们还好吧?然后鞠了一躬。当时我心里就想,要是能和彭老总握握手,当面说几句话,那真是一生中最光荣的事了。”
1958年12月,彭德怀在湖南湘潭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彭老总看着这个相貌清秀、性格活泼、谈吐诚实爽快的湘妹子,心里产生了几分好感。
他突然想到,这次回乌石老家,看见小侄儿彭康志因受自己的牵连,从西安某机械厂“下放”回乡,如今29岁了还没有成家,情绪十分低落。
自己能不能当一回“月下老”,为侄儿和这位姑娘牵一根红线呢?
眼看是午饭时间了,彭老总当即决定,要留下姐妹俩吃顿便饭,他特意嘱咐侄儿,一定要做两道荤菜。
彭德怀侄子彭康志:“当时除了青菜、腌菜外,还有两道荤菜,香干炒肉丝和辣椒炒火焙鱼。”
这些家常菜对许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尝过一次荤的颜莲英来说,是十分难得的美味佳肴。由于肚子饿得慌,颜莲英也没顾得上打量饭桌旁坐了什么人,便自顾自埋头往嘴里扒饭。
颜莲英:“彭老总在一旁不停地说,莲妹子,你多吃菜呀!”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的颜莲英,正在向姐夫一家人讲起彭总接见的情景,忽听有人敲门。
开门一看,竟是彭总的警卫参谋景希珍,带着彭康志串门来了,说是要来做媒。
颜莲英偷偷看了一眼彭康志,见他不高不矮,长相一般,是个老实人。但是颜莲英没表态。
倒是姐姐挺同意这门亲事,一个劲地说好话,景希珍带着彭康志撤退了。
第二天,彭德怀再次派秘书上门邀请颜莲英到彭家玩,姐姐又在旁边相劝,颜莲英就大大方方地去了,
刚进大院,彭德怀就迎了上来。
颜莲英:“彭老总问我,现在我已是下台不当官了,你只管讲,怕不怕受牵连?愿不愿意嫁到彭家来?我就说,我一个老百姓,有什么好牵连的?”
半个月后,彭颜两家老人定下日子,决定在彭老总还在家的时候,把孩子们的婚事给办了。
颜家提出不要彩礼,但有个要求:方上桥到彭家老屋有20多里,到时希望彭总派他的小车来接接新娘子。
婚礼定在农历十月十四日。
那天,颜莲英天未亮就起来作准备,盼着婆家的接亲车早点过来。
结果,来接新娘子的彭康志,头冒热气掏出一封信,怯生生地交给颜莲英。
新娘子拆开信,是彭伯伯写的:
“莲英,今天本该来接你,但小车不是我私人的,我没这个权,再说对群众的影响也不好,请你原谅。彭德怀。”
25公里的乡土路,走了三个钟头。
快到乌石学校的时候,彭德怀迎了上来。
颜莲英:“他老远就大声喊,莲英呀,辛苦了你,没有用车接你,你不会怪伯伯吧?请你原谅我啊!”
在彭德怀的主持下,彭康志和颜莲英的婚礼既简朴又热烈,两家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围着彭德怀照了张合照。
颜莲英和彭康志婚后的第三天,彭德怀就告别乌石启程回北京。
临行之前,他与颜莲英有了一段对话。
彭德怀侄媳妇颜莲英:“他说:莲英,伯伯要走啦,以后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你婆婆她们三位烈属都老了,康志又成天在外修路,今后你就是彭家老屋里里外外的当家人,伯伯把老屋的一切都拜托给你啦!希望你记住我在婚礼上的三点嘱托,当好老屋的女主人。以后有机会到北京去看看伯伯吧。 ”
彭老总侄媳颜莲英
回到北京后,彭德怀把他50多天调查后写出的5份报告送给杨尚昆,请他呈毛泽东和党。然而,这时的形势发展已经超出了彭德怀的预料。
几天之后,迫于各方压力,彭钢无奈休学。她放心不下伯伯彭德怀,想利用这段时间好好陪陪他。
这段时间,彭钢发觉伯伯穿的毛衣很破了,就自作主张帮他去买了件新的。
彭德怀侄女彭钢:“有一天我进他的办公室,他在那坐着一动不动,我就准备退出来。他说,你别走,你过来。我过去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他递给我一份材料,说,你看看。我就急急忙忙的看。抬头我发现,伯伯他两眼都是泪汪汪的……”
彭德怀决定将一生的经历,是非曲直,详细写一个材料往上报送,要求予以审查,也就是后来的八万言书。
写完后,彭德怀坚持要求侄女认真阅读。他将彭钢带进卧室里,反锁着门,非常谨慎。
彭德怀侄女彭钢:“写好后,他把门关上,叫我进来,生怕人家进来看见了。我看了一下午,看到六七点多,吃饭都耽误了。他说,你记得住吗?我说这我哪能记得住啊?这又不是什么小说,都是一些在什么地方,战怎么打的。我说这我记不住。”
之后,彭德怀总是有意识地反复在侄女面前,讲述他“八万言书”中的内容。
彭德怀的处境越来越严峻。
他把自己的工作手稿、笔记和一封八万言书信交给侄女彭梅魁保存。
1963年的秋天,他把《八万言书》的一部分手稿交给侄女彭梅魁,希望代其保存。
在征得彭德怀的同意后,彭梅魁将手稿带回湘潭乌石老家,放在一个瓷坛子里,封好口,埋在灶房的柴堆下。
彭老总眉头紧锁
1964年秋,彭钢从军校毕业。此时,她已失去继续在军队工作的资格,转业到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工作。她日思梦想的女兵梦破碎了,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那时的彭钢体重不到40公斤,身体虚弱,但每天凌晨5点就得起床,坐上近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才能到达上班的地点。
“每天晚上,他把面包买回来放进他办公室的柜子里,早上把面包鸡蛋弄好才叫我起床……我对我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这样过,可以说,伯伯他对我们……他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人……”
有一次,彭钢的衣服脏了来不及洗,扔到脸盆里,再往床下一塞就出了门。等她回来发现,伯伯已经把衣服洗好晾在外面了。
“洗了一次后,我就觉得,我不能再让他办这种事情了。来不及洗怎么办?我就把脏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只能这么干了。我不能再让他帮我干任何事情了,我不能帮他做任何事情,怎么还能连累他呢?”
吴家花园
彭钢酷爱游泳,一次游泳回来,彭钢发现正屋屋檐下,一字儿排开几个装满水的脸盆,在阳光下晒太阳。原来,细心的彭德怀发现,侄女游泳回来需要干净水冲洗,机井水却很冷。彭德怀就利用太阳能,为彭钢准备好了洗澡的温水。
“一盆一盆的水在太阳底下晒,我回来不是就有热水洗澡了吗?因为火炉不是每天都有热水。我说,你别给我晒了,我自己会晒。人就有惰性,洗个凉水就完了。他就怕我受凉,他就一盆一盆给我晒水……”
1965年6月,彭钢和北京工业学院的教员袁士杰结婚,婚后住在吴家花园。
彭德怀对彭钢的婚事挺满意,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彭德怀精心地为彭钢准备了嫁妆,从床单、枕头、被子被面悉数备齐。他还把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送给他的一块缎子拿出来,给彭钢做被面。
过了不久,彭德怀即被派往成都任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二人由此告别。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此去一别便是八年。
彭德怀视察洪都厂,强调加强产品质量与保密
1973年,饱经折磨的彭德怀元帅被诊断患上了直肠癌。已经75岁的一代开国元勋进入生命的最后时光。
相隔八年之后,侄儿侄女们终于获准去看望自己的伯父。
彭德怀侄子彭康白:“看他那医院门口都有解放军,我们进去看伯伯,那时候伯伯已经受伤了,两根肋骨都已经断了,行动不方便。
他说你闻闻伯伯身上的味啊,很久没洗澡了。伯伯呢,他想洗肯定洗不了。那时候就我一个是男孩,我说伯伯我给你洗一洗吧,伯伯也没拒绝,就到了卫生间给伯伯洗个澡,搓搓背。
伯伯就觉得身上的肋骨很疼,他自己手都伸不动,我就帮伯伯槎背,擦下手,捏捏腿,因为腿常年那样坐着。还有那个脚……
洗完以后,穿上衣服,他自己穿衣服,因为我穿不了,怕弄伤他的腰,他自己穿。”
彭德怀和弟媳龙国英及长孙彭东
两人出来了,彭钢发现,伯伯身上穿的,还是十一年前她买给伯伯的毛衣。
“这毛衣还在穿,已经像个渔网一样儿了。我说,你这毛衣就像世界地图了。那时我已经学会织毛衣了,所以我就买了最好的绒线,织好后给他送去了。
我一边织一边就掉眼泪,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到过去他对我的关怀,毛衣上也滴了我很多的泪水。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牺牲了不在了,伯伯自己也没有孩子,他就把我们当成他自己的孩子,我们也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平常都是喊他爸……
病重的时候,他头上就盖了个毛巾。我说怎么头上这么凉啊?我给你买顶帽子。但是买回来都小了,他的头已经肿得很大。
我回来就给他买毛线,给他织了个帽子。我听说,他是带着这个帽子火化的。 我织的东西跟他一起走了,对我来说也是种安慰吧……”
彭老总对主席一直敬重如兄长
10月23日,彭康白和彭钢再次来到病房探望伯伯,康白为伯伯擦身,彭钢为伯伯清洗口腔。彭德怀突然用右手抓住彭钢的手,握得紧紧的。
他话语不清,但侄儿侄女还是听明白了。
彭德怀侄女彭钢:“他就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想回家,我想和我两个弟弟葬在一起,我两个弟弟是烈士,我现在怕,我现在是反革命,怕掂污他们。
说实话,我也是掉着眼泪在那儿,我说我会办好这件事儿,我说我一定照着办。说完了以后呢,他就点了点头。”
黄克诚大将,也受到了牵累
1978年夏天,在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彭钢写了一封申诉信,为伯伯澄清冤屈。
彭德怀的《八万言书》手稿,也递到了彭德怀的老战友黄克诚手中。
经16年的曲折,这份珍贵的手稿,在彭德怀逝世四年之后,终于得见天日。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陈云的提议,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所做的错误结论。
几天之后,他的骨灰,在成都市东郊火葬场被寻获,那个273号骨灰架上的寄存单写着:王川,男,终年32岁,籍贯四川成都市。
彭德怀元帅的追悼会
12月22日,一架军委特派的飞机紧急起落,直航成都。接过伯伯的骨灰,彭钢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把他的骨灰盒放在我的腿上。那个时候,我是坐在他的腿上玩耍,现在反而是我把他的骨灰端在我的身上,特别的沉重……那天,我是从来没有那么难过……”
12月24日下午,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为彭德怀和陶铸平反昭雪的追悼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彭德怀遗像的右侧,站立着彭家人。
二十年后的1998年10月,彭德怀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按老总遗愿,他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湖南湘潭故里,与他的两个烈士弟弟葬在了一起。
湘潭乌石镇
和很多共和国领导人相比,彭德怀出身很苦,几乎是赤贫。
他在自述中记叙了少时讨饭的经历和遭受的屈辱,这种饿肚子的切肤之痛,牢牢地刻在他的心中。当兵吃饭,是他投身军旅的基础。他对妻子浦安修说:我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大家都有饭吃。
彭德怀无小家而有大家。从和他曾经在一起生活过的后人身上,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这位共和国开创者的情怀,这种彭门家风。
一片赤子之心,终于叶落归根
彭德怀8位侄儿侄女,在他们身上,也全都是一如他们的伯伯,俭朴、真实和正直。他们对国家前途的关注,深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
谈起伯伯,彭家子弟们更是数度落泪,但又觉得有一丝的欣慰,“不管怎么样,他终于回家了”。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元帅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请继续关注@风华绝代憨小二,为您多角度解读不一样的历史,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
2021年11月29日——彭老总45周年祭。
谨以该系列图文,致敬那些曾为中国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并致以后人无限的敬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