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共用了五次火攻,除了最后一次火烧上方谷没有成功之外,其余四次都是比较成功的,在成功的四次中,前三次都是对付曹操魏军的,只有第四次是火烧藤甲军。

根据记载来看,诸葛亮三次火烧魏军,造成的伤亡至少在三十万以上,可是诸葛亮面对这些魏军的伤亡似乎无动于衷,反而是第四次火烧三万藤甲军时,诸葛亮后悔莫及,一直声称“必损阳寿”,这究竟是为何呢?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诸葛亮四次使用火攻的具体情况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深受感动而下山辅佐刘备,诸葛亮下山之后,刘备对其委以重任,让关羽和张飞兄弟两人都对诸葛亮十分不满,在他们两人眼中,诸葛亮就是一介书生而已,根本就没有能力身居高位。

也就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曹操平定了北方的袁绍,打算对南方开始下手,曹操当时首先收拾的就是刘备,曹操任命手下大将夏侯惇亲自带领大军前往博望坡收拾刘备集团,夏侯惇骁勇善战,在他的带领下,魏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刘备等人也感受到了危机。

关键时刻,诸葛亮上场了,他经过对博望坡的地形以及魏军的实力进行分析之后,制定了火烧博望坡的计划,靠着这个计划,烧得夏侯惇率军匆匆撤离,刘备大军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张飞以及关羽看到诸葛亮打了漂亮仗,突然之间也对诸葛亮佩服起来,再也不敢轻视诸葛亮了,曹操大军损失惨重,曹操很是愤怒,决定亲自带领五十万大军直逼新野讨伐刘备,然而就是在新野这个地方,诸葛亮故技重施,再一次上演火烧新野的大戏,曹操可谓是有苦难言了。

也许诸葛亮的这两次火烧魏军,还不够让人畏惧,那么最后一次火烧魏军,一定会让大家心惊胆颤吧,这次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当时曹操已经准备好八十万大军,打算直接将孙权以及刘备集团灭掉,这样一来曹操就可以正式统一南方,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可惜的是,诸葛亮和周瑜打算送给曹操一个大礼,于是发生了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重磅戏,经过火烧赤壁之后,曹操的实力严重缩水,从此再无实力直接统一天下,后来才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之后,不管是吴国、蜀国还是魏国,都不敢轻易征讨对方了,也就是这段时间里,蜀国得以慢慢休养生息、稳定内部政权,在稳定内部政权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了愣头青孟获,他坚决不听从蜀汉的调遣,没有办法诸葛亮只能带兵去教训他一番,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

孟获属于少数民族,不仅民风彪悍,还基本上是全民皆兵的,面对这样一群人,诸葛亮想要轻易征服他们,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尤其是孟获在打不过诸葛亮之后,居然搬来三万藤甲兵当救兵,这可把诸葛亮给难住了。

藤甲兵隶属于乌戈国,这个国家也是全民皆兵,和孟获一样属于少数民族,他们的藤甲兵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特种兵了,靠着自己身上的藤甲,在战场上可谓是所向无敌,蜀军想要抓他们,却发现被油浸湿的藤甲太滑,根本就无法近身,魏延带领蜀军前往应战,都被藤甲军打败。

明明只是一方割据势力,结果现在却越战越勇,面对这样的情况,诸葛亮若有所思,经过仔细分析之后,诸葛亮发现了藤甲兵的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用油浸泡过的藤甲害怕火,只要遇到火必然会迅速引燃,这样一来就可以大败藤甲兵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说干就干,在发现了藤甲兵的致命缺点之后,诸葛亮命人使用火攻,很快三万藤甲兵就在一片火海中丧生,孟获再也不敢造次了,看着眼前熊熊燃烧的烈火,诸葛亮突然后悔莫及,对身边人说了一句“必损阳寿”。

写到这里,一定有很多人会相当好奇,明明诸葛亮前三次火烧魏军的时候,造成的伤亡数量远超三十万,这个数字是藤甲兵的十倍有余,当时诸葛亮都没有任何悔意,为何在火烧藤甲兵的时候却说“必损阳寿”呢?

为何诸葛亮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其实结合火烧魏军以及火烧藤甲兵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诸葛亮叹息背后的真实原因了,要说这种原因,实际上也不算复杂,在我看来主要就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双方的实力差距,诸葛亮的前三次火攻计划,都是针对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魏军而言的,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刚刚拿下袁绍统一了北方,属于军事力量的巅峰阶段,收拾刘备集团简直易如反掌。

不管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还是火烧赤壁,在当时那种敌我实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诸葛亮基本上已经没有其余战术对付曹操了,只能使用最阴损的火攻计谋,这种计谋对敌人带来的伤害最大,也是敌我实力悬殊巨大时最佳的方案,诸葛亮基本上别无选择,要不然就可能面临刘备集团被曹操兼并的结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既然是走投无路而且别无他法,诸葛亮就算使用了阴损的火攻计谋,在后来反思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愧疚感了,正如后人所说“岂能尽如心意,但求无愧于心”,诸葛亮火烧魏军,虽然没有尽如心意,可是他早已无愧于心了,何来愧疚或者后悔一说呢?

火烧藤甲兵的时候,情况则完全不一样,藤甲兵和孟获,虽然说比较难以制服,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属于蜀国管辖范围内的一股军事力量而已,和蜀国的正规军相比,他们在装备以及实力方面,必然都是存在差距的。

也就是因为实力存在差距,诸葛亮才能恰似玩一样地对孟获实施“七擒孟获”方案,要是双方实力相当,恐怕诸葛亮完全没有这样的机会。既然实力差距这么大,也就是说诸葛亮并非完全没有办法对付藤甲兵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阴损的火攻计谋,诸葛亮自然会有所愧疚了,毕竟那么多藤甲兵的性命,在一转眼之间就烟消云散,可不是闹着玩的。

除了第一个层面的原因之外,第二个就是正义与非正义之战的区别了。曹操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对刘备集团发起进攻,本身从名义上而言就说不过去,在大家眼里,曹操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至于使用什么方法收拾曹操,没有人会在乎的,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刘备的身份十分特殊,刘备有着汉室皇帝的正统血脉,对于天下人而言,刘备才是最有资格统领天下之人,以这样的身份对战曹操,在名义上来说,刘备集团就属于正义的一方,曹操集团属于非正义的一方,打击非正义者,完全不需要考虑方法是否合理,只要达成预期效果,就算可以了,没有人会在乎诸葛亮使用的火攻是否伤天害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既然大家都不在乎,诸葛亮也就不需要担心天下有人会戳自己脊梁骨了,既然没有任何担心,又何谈后悔不后悔呢?很明显一个人产生后悔的基础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了,诸葛亮火烧魏军,那可是为民除害,根本不存在做错的说法。

反观藤甲兵,和魏军的存在就是两码事了,人家本身只是孟获请来帮忙的援军而已,与诸葛亮等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于情于理来说,诸葛亮都没有必要将其赶尽杀绝,可是诸葛亮当时居然一时生气采用了火攻,造成三万藤甲兵化为乌有的悲剧。

更加糟糕的是,这三万藤甲兵基本上就是乌戈国的所有青壮力量,在藤甲兵被诸葛亮火烧之后,也就意味着乌戈国从此难以在世界上立足了,这场大火带来的毁灭性以及影响太大,不管是从人伦道德还是是非对错而言,诸葛亮都是站不稳脚跟的,所以他自然会后悔莫及,说出“必损阳寿”的话了。

也就是从诸葛亮说出这句话的细节描写来看,我们会更加对诸葛亮这个人的性格有深入了解,同时诸葛亮的人物特色也会更加饱满,从写作以及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罗贯中这样描述,主要还是为了美化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为何说“必损阳寿”?

结语

以上内容全部是根据《三国演义》进行分析的,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演义中描写得那么出神入化,也没有这么多丰富精彩的事情,就连火烧赤壁,也不存在什么巧借东风之类的神话故事,我们就全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来看,切莫当真!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