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袁绍、刘表是漂亮的草包,《三国演义》中也对袁绍多有贬低的描写。比如官渡之战前,曹操东征反叛自己的刘备,田丰建议趁机袁绍出兵偷袭许都,结果袁绍居然以“儿子生病”推辞,田丰气得大骂。那么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

史料记载
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三国志·武帝纪》
《三国志》中的记载是这样,刘备杀车冑据徐州,袁绍派遣骑兵帮助刘备。曹操先派了刘岱、王忠去征刘备,被刘备击败。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刘备,然后田丰劝袁绍偷袭曹操后方,袁绍以儿子生病为借口推辞,田丰气的用拐杖击地,大发怨言。
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后汉书·袁绍刘表传》
《后汉书》的记载基本和《三国志》一样(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只是对田丰和袁绍的对话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然后袁绍拒绝田丰的借口也是一样,孩子生病了。看上去《三国演义》这次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有史料依据的,那么袁绍真的因为孩子生病而没有出兵进攻曹操吗?
吕思勉先生的看法
《袁绍传》上说:曹操攻刘备时,田丰劝袁绍袭其后方,袁绍说儿子有病,不听。“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这也是事后附会之谈。——吕思勉《三国史话》
吕思勉先生认为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偷袭曹操的建议这段记载是事后附会之谈!他的理由如下:
第一,曹操是善于用兵的人,后方决不会空虚无备;况且当时曹操也有相当的兵力,后方决不至于空虚无备。
第二,袁绍的根据地在河北,要袭击许昌,先要渡过黄河,渡过黄河之后,还有好几百里路,决非十天八天可以到达。如其说轻兵掩袭,那是无济于事,徒然丧失兵力的。
第三,刘备初起兵,力量有限,未必能牵制曹操许久。这一点,曹操和袁绍都是明白的。曹操所以决计东征,也是为此。
读完吕思勉先生的分析,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袁绍真的是个草包、无能之人,或许会出现因为儿子生病而错失战机的情况,可袁绍能够雄踞河北四洲之地,带甲十万,怎么可能是个草包?不能因为袁绍最终失败,就说袁绍啥也不是。
而且像官渡之战这种大战役,从准备到出征,一举一动都非常谨慎,都需要时间准备。曹操攻打徐州是建安五年正月,二月份袁绍大军就已经进屯黄河北岸的黎阳,以此推测曹操攻击刘备的时间袁绍正在往最前线进兵,十万军马移动,一个月的时间算正常不过了。怎么把锅就甩到儿子身上了呢?
所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客观全面,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因为一件事情,一处记载就下结论。对此,吕思勉先生曾经有过很好的见解:
古人的环境我们固然不能全知道,也不会全不知道,因而古人所做的事情,我们决不能全了解,也不至于全不了解。所以解释古事、批评古人,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不过要很谨慎,限于可能的范围以内罢了。
谨守着这个范围,我们能说的话,实在很少。然在这些少的话中,却多少见得一点事实的真相。其意义,要比演义等假设之以满足人的感情的,深长得多。满足感情固然是一种快乐,了解事实的真相,以满足求知的欲望,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