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城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一座醇王府,半部满清史!”

如果北京有哪一座王府最能代表满清历史,毫无疑问,醇王府绝对名列其中。从清帝国渐入繁华、到清帝国大厦崩塌,醇王府见证了每一段历史进程。

北京城内一共有三座醇王府,分别是太平湖醇亲王府(现中央音乐学院)、什刹海醇王府(现宋庆龄故居)、摄政醇王府(现紫禁城西中海西岸)。由于第三座醇王府还没有完工,清朝已经灭亡,故而摄政醇王府并未被醇亲王“享用”过。

三座醇王府,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第二座醇王府——什刹海醇王府。

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城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什刹海醇王府的第一代主人,乃是康熙皇帝的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有一个儿子,名叫纳兰容若。嗯,也就是写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的纳兰公子。

相传,纳兰明珠修建的这座府邸实在太富丽堂皇,以至于被后人认为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

明府(纳兰府邸又被称作明府)的豪华,恰又证明了康熙治下的太平盛世。当然了,纳兰明珠能盖这么豪华的宅子,与他康熙朝第一贪的称号离不开关系。

所谓树大招风,纳兰家能够守着这么大的宅邸,全仰仗纳兰明珠在朝中有权有势。一旦明府失去这种仰仗,莫说万贯家财,就连避雨之屋瓦亦难保全。

乾隆年间,又出现了一位“第一贪”——和珅。

和珅的贪污,不仅贪出了新高度,还贪出了国界,贪成世界第一贪官。

一代新臣换旧子,和珅羽翼丰满的时候,纳兰家已经江河日下。纳兰明珠的孙子纳兰成安既没有明珠的聪敏、也没有父辈的才情,遂在朝中逐渐失势,沦为摆设。

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城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纳兰成安守着这么一座豪宅,早就被和珅盯上了。乾隆朝的第一贪“盯上”康熙朝的第一贪,真真是有点儿讽刺呢!

和珅设计诬陷纳兰成安,并将其抄家、赶出明府。后来,明府就成了和珅的府邸。和珅作为世界第一贪,果然没有辜负这个名号!

在和珅手里,“明府”规模进一步扩大,增设一座花园,添置房屋数百间。

嘉庆年,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和珅身上。嘉庆皇帝将和珅抄家,转而将明府赐给成亲王永瑆。

光绪年间,成亲王一脉落魄。光绪十四年(1888年),明府又从成亲王一脉收回,修整以后,赐给了光绪帝的生父奕譞,是为醇亲王,明府历经三代主人的建设,终于成了醇亲王府。

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城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图为三座醇王府的位置

奕譞拿到“明府”时,正好48岁高龄,慈禧太后早已权倾天下。

慈禧太后生性多疑,又对权力有着莫名的“执着”。载湉(光绪)能当上皇帝,并非他有一个很厉害的老爸,而是因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大姨妈——慈禧。

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慈禧势必严防“亲爹干政”,也就是奕譞干政。

奕譞一天不死,慈禧就一天不放松警惕。尽管明面上有说有笑,对他的监视在光绪一朝却最严厉。奕譞也知道这个“小姨子”心毒手狠,在帮助慈禧干掉八大臣之后,一直都低调低调再低调,甚至连慈禧的赏赐都不敢要。

1888年,自己的亲儿子将“明府”赏给奕譞,他也是扭扭捏捏几个月,才最终搬进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豪宅。

住进“明府”之后,奕譞每日只顾读书,不问窗外之政事。慈禧交代给他的事情,能推就推,推不掉的,则竭心完成,不敢有一丝怠慢。

光绪十六年(1892年),奕譞突发疾病,不久病逝。奕譞死后,醇王府传给了儿子载沣,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

溥仪继承大统之后,醇亲王府成了“潜龙宅”,也就是有皇帝从这里出生。皇帝继位之后,潜龙宅不能有人居住,载沣只得搬出醇王府,另寻他处。

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江河日下,庚子国变之后,欠了一大笔债,连拱卫京畿的军队都养不起。但是,儿子继承大统,载沣成了摄政王,也就是大清国权力最高的人。如此地位,怎么也不能亏了自己吧?

载沣掌权之后,制定了《监国摄政王礼制十六条》,其第十五条规定:

“在中海(紫禁城西边那个湖)西岸集灵囿建监国摄政王府。”

监国摄政王府,就是第三座醇王府。

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城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载沣为了“犒劳”自己,在摄政王府下了多大血本呢?

整个摄政王府有房屋314座、合计1564间,工程耗银393万两。摄政王府仅仅是电灯(那会儿刚刚进入中国,算奢侈品),就安了587套,要知道,整个北京在当时一共也就30000盏电灯。

也不知道是幸也不幸,摄政王府还没竣工就发生了一系列大事:辛亥革命爆发,摄政王下野,大清国灭亡,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投入巨资修建的摄政王府,与“穷困潦倒”的清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座豪宅,似乎榨尽了清王朝最后一滴血!

可笑的是,这座包装华丽的府邸,如“打脸充胖子”的晚晴一样,竟然也是“徒有其表”的豆腐渣工程。

70年代末期,第三代“醇王府”进行了一系列整修。原本还想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可是在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整个醇王府地基松散、用料马虎,有些柱子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裂缝。这样的房子,根本就是偷工减料、且无法长期保留。

醇王府隔着中海就是紫禁城,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营造官员尚且如此贪污;勿论皇帝看不到的地方,更是怎样的情景?

1912年,大清国灭亡,未完工的摄政王府,成了民国总统袁世凯的办公地。之后,这里便一直被当做政府办公地,被沿用至今。

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城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至于那座潜龙宅,也就是第二代“醇王府”——明府,在大清国灭亡之后,又成了醇亲王的府邸。解放后,醇王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了办公场所,另一部分成了宋庆龄的住所。

一座小小的醇王府,历经朝代兴衰,也跟着起伏跌宕。房屋不会说话,否则一定会说:“权力真是好东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