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正和袭人聊天,谈论帮宝玉做针线活之事,突然听闻过往老妇人报信“金钏儿跳井死了”。
袭人闻言震惊落泪,薛宝钗却急急忙忙前往王夫人之处,以安慰之名、行巴结谄媚之实。
为何此时薛宝钗要着急前去搅合这“一滩浑水”?

金钏儿虽是自杀,但死因不明不白,贾府中流言蜚语传播甚广。
王夫人当众斥责金钏儿,严词厉色辞退金钏儿,这在当时的环境里,无疑等同于断了金钏儿作为一个“良家女子”最后的活路。
金钏儿和宝玉并无真正的苟且之事,不过是言语调笑几句而已。
但众人并不清楚其中真正原委,他们从严重的结果倒推,得出的结论只能是“金钏儿不清白”或者“贾宝玉强暴未遂”(贾环向贾政告密时所说之语)。
事涉机密,关乎人命,且王夫人在其中是重要的负面角色。
从常规逻辑角度推测,这件事王夫人势必不希望任何第三方知晓。
薛宝钗理应假装毫不知情,为何反而上赶着前去呢?
王夫人最在意什么?
在乎宝玉的名声。
宝玉是否和哪个姑娘“作怪”,王夫人并不真正在乎,她在乎的,是让众人以为宝玉是清白守礼的世家公子。
如若出现不堪之事,王夫人需要做的是化解关于宝玉的不利舆论,维护他的正面形象。
薛宝钗此时上线,扮演的就是一个不吃醋、不嫉妒、积极帮忙解决问题的“识大体正房”形象。
王夫人自然清楚宝玉对漂亮女孩子的花花心思很多,自然能够预料宝玉未来会有数不清的风流债、有传不完的花边新闻。
宝玉未来的正房太太,如果因此而和宝玉吵闹、借娘家威势来为难宝玉,恐怕会是王夫人最怕看见的场面。
所以薛宝钗的说辞,背后真正传递出的态度是什么?
表面上说着金钏儿可能只是不小心落井、说着“不足珍惜的糊涂人”,说着王夫人也好薛宝钗也罢双方都知道是谎话的场面话,其实就是在由此表态。
她薛宝钗不在乎宝玉和别的女孩有什么样的复杂故事,会坚定站在和您王夫人一样的立场上维护宝玉的体面。
换句话说,薛宝钗这一举动,等于变相给出保证:我不是那样不识大体的人;
夫妻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会坚决维护宝玉的名声和利益。
所以薛宝钗主动提供衣服、支招“不过多打发点银子”,也算是提前进入“宝玉少奶奶”这个角色,陪同王夫人一同善后。
与其说这是她作为王夫人姨侄女儿的贴心时刻,不如说这是她为自己“未来儿媳妇”身份投下投名状的表忠心时刻。
花季少女的无辜惨死,被她用来当自己事业的垫脚石,一手好牌叫人胆寒心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