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1635年)六月,位于甘肃湫头镇,一支1千余人的明军部队冲入了3万多农民军布下的包围圈,进去后便被“包了饺子”。而这只部队的领兵人就是洪承畴所称的“无双”猛将——曹文诏。
他将在这里走向人生的终点,向帝国上空的血色残阳投下最后一瞥。而他的死、相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来说,似乎是不可逃脱的宿命,任你能力有多强,战功有多么卓著。
1.
曹文诏所处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灾荒不断的崇祯年间。关外的皇太极一直对大明虎视眈眈,八旗铁骑不断南下,侵扰着本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没落帝国;西北连年大旱,加上瘟疫流行,老百姓贫病交加,病死了也就拉倒了,但活着就得吃粮食,没有粮食吃就吃草、吃树皮、吃观音土,甚至人吃人,最后就变成了大批逃荒的流民四处游行,当时西北及中原长长的流民队伍经常是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走到哪吃到哪,用当时的话叫做“吃大户”,不给就抢,抢地主家的粮食,抢官府的粮仓,于是,官府就派兵镇压,于是饿肚子的老百姓就反他娘的;国家四处燃起烽烟,朝廷连年用兵,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终明一朝始终困扰国家的党争问题,让崇祯帝朱由检焦头烂额。
国家到处是问题,再难也总得想办法解决。但是手上能够利用的资源实在有限,崇祯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皇太极打过来了就赶快把人往山海关调,民军开始闹腾了就赶快从山海关调人回来征剿。

在这些被调来调去的人力资源当中,有一个人能力非常强,通俗说法叫非常能打。这个人就是曹文诏。
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是个文盲,但俗话说的好——“社会也是一所大学”,通过长期的社会与沙场历练,曹文诏成功地由一名基层小兵成长为军中骨干。
当年威震辽东的那些大佬们他几乎都跟过。首先跟的是熊廷弼,后来又跟了孙承宗,之后是袁崇焕,直到袁督师被杀,他还跟在孙承宗身边击退后金军队,收复遵化等关内四城;那些年别的倒没干什么,只顾着跟后金干仗了,至于努尔哈赤、皇太极、阿敏、多尔衮……这些超级牛人都打过交道。对于一个见惯了大场面,在最危险最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人,其能力自然不容小觑。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果然,不久之后能让他大显身手的机会降临了。
2.
对于一个资源禀赋贫乏的王朝来说,必须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此才能达到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而对于当时的崇祯来说,只要一旦发现某个人有“扑火”能力,巴不得立马给他派上场。
1630年的西北一带已经乱透了,各路民军占县衙,过州府,走街串巷,动辄万人以上,那场面是相当壮观,一度令官老爷们心惊胆寒。而且其带头大哥的名号那也是相当响亮,比如:闯王(一个名号先后换过好几个人,最猛的是李自成),闯将(这个名号李自成也用过),紫金梁,闯塌天,黑煞神……还有一些名号比较让人费解,比如:三只手(啥意思?难道干过小偷),扫地王(可能扫地比较干净),不沾泥(可能说他从不下地干农活),鞋底光(估计是逃跑比较快)……
其实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为了活下去而抱团取暖,是逼上梁山。
然而随着曹文诏的到来,他们的噩梦开始了。
曹文诏七月份入陕。彼时的他已被封为延绥东路副总兵,再不是昔日那个游击了。而他不愧猛将称号,虽说随身只带了一千多关宁军,但他到任后不久便开始对农民军发动进攻。
首先受难的就是民军首领王嘉胤,这位可是大哥的大哥级人物,想当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都是他的小弟。
当时曹文诏率领的军队与民军的兵力对比是1:10。然而就是这么个大哥大级别的人物却被曹文诏带着为数不多的关宁军打得满地找牙,四处乱跑。
整个过程是相当血腥、剽悍的,也是毫无悬念的。先是断了民军粮道,然后是一路追着打,打了4个月之后,小崔大夫没疯,王嘉胤的部下精神崩溃了,结果这位大哥大级人物就这么被手下人给干掉了。
经此一役,曹文诏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人才啊!猛将啊!党国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啥也别说了,升官吧!——升任临洮总兵官。
如果不是为江山社稷分忧,在当时那种时代环境下升官绝非喜事,官职越大也意味着肩上担子越重,同时掉脑袋的风险也就越大。然而曹文诏是帝国的军人,军人就应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避刀山火海,勇往无前。前方等待他的是无尽的凶险与深渊。
3.
为了报答皇帝的信任与厚望,曹文诏愈发奋勇。此后一路追击,在山西境内斩杀了点灯子(外号),接着又与榆林参政张福臻精诚合作干掉了一条龙,以及扫地王(辛苦了,终于不用扫地了)。
当时还有一股5万人的部队聚集在甘肃镇原,他们的首领是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这支民军正准备进攻平凉。
为了一举铲除这帮人,洪承畴调来了好几位总兵,其中就包括曹文诏。
在明军猛烈攻击下,民军再次开始逃跑。曹总兵率领的是机动部队——关宁铁骑,虽说人数不多,但贵在少而精,是职业军人中的特种部队;而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其中夹杂着大量家属,扶老携幼,怎么可能顺利逃脱。
曹文诏一路进行围追堵截,民军逃无可逃,在镇原附近的西濠进行决战——毫无疑问,民军大败、四散奔逃,死伤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等被曹文诏抓获。
为了扩大战果,曹文诏再接再励继续追击。民军残部死伤惨重。曹文诏抓获民军首领李宫用,史书记载使了个反间计轻易除掉了红军友:
“绐其党,杀红军友”。
看着昔日一起抢粮,一起并肩作战的难兄难弟一个个倒下,剩下的李都司心胆俱碎,对曹文诏恨之入骨。他决定在南原设伏。曹文诏果然一头扎进了口袋,民军仗着人多,曹文诏很快被淹没在民军的人海中。
应该说李都司还是懂点心理学的,他让人大喊“曹文诏已死”,用来扰乱敌军人心,以达到瓦解对方斗志的目的。但是他忽略了曹文诏到底有多猛,史书记载:“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谎言最终总会被事实戳破,明军看到自家大领导活得好好的,正大显神威,于是军心稳定,斗志更加高昂。
没办法,这个人太硬太猛了,设伏没有用,撒谎也没用,还是撒丫子接着跑吧!
民军大败,尸横遍野。李都司一路逃至平凉,那里一直有一个人在等待他。
——洪承畴。
李都司终于不用再逃了,因为他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洪承畴成为了他的终结者。
曹文诏马不停蹄,为了贯彻赶尽杀绝的宗旨,继续在甘肃、宁夏等地猛冲猛砍。民军只要一看到曹总兵的旗帜——那颗受伤的心都碎了。用当时民间地主阶级流传的一句话叫做:“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曹文诏,一个从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人,一个经受辽东风雪洗礼的人,他的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他报效朝廷的决心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在腐朽与黑暗面前,一切都是徒劳,显得苍白而无力。
4.
鉴于曹总兵工作能力实在太强、太出色,巡抚御史范复粹上疏朝廷,称:曹文诏功劳第一,大小战斗立功最多……希望朝廷论功行赏。但兵部对此却并未给予回应。有道是:送死你去,好处我来捞。
一个一心报效朝廷的人又怎么会计较个人得失呢?曹文诏依旧故我,努力!奋斗!只为早日平息民变。
虽然曹文诏是不太在意个人荣辱得失,但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暗流汹涌,惊心动魄。
外面都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朝廷内部该斗还得斗啊!毕竟上班又无须体力劳动,那就只剩脑力劳动了,旺盛的荷尔蒙分泌过盛必须找到可以宣泄的出口,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党同伐异,相互算计,只为利益。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荣登”《明史》“奸臣传”的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一开始联手干倒了钱谦益,之后开始自相残杀,最后温体仁“厚黑学”运用技高一筹,成功扳倒了周延儒,上位成为首辅。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明朝末年真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外患无休止,内斗不停歇,整个朝堂上下真正应了那句话——“人生无处不权谋,事事皆博弈”。
摊上这么个烂摊子,任你在外面再努力、再奋斗也是白搭,你前面使劲,后面有人拆你的台,甚至算计你。
曹文诏当时遇到的就是这么个情况。
在成功干掉红军友、李都司等人后,又冒出来个“36营”,其带头大哥是死去了的王嘉胤的部将王自用,外号紫金梁。他带领李自成等人进攻山西,而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菜鸟,一通胡乱指挥之后效果非常明显——山西大乱。情急之下,崇祯临阵换将——文诏,朕需要你啊!
崇祯六年(1633年),曹文诏走马上任山西总兵。之后又是相似的剧情,仅三千兵追击二十万民军,上天龙战死,混世王战死(终于混不下去了),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山西境内“贼几消尽”。然后兵锋直指紫金梁,遗憾的是根本用不着曹总兵动手,可怜的紫金梁逃到河南济源就死了——病死。之后曹文诏又陆续击溃多处民军,并于九月与其它明军共同完成对剩余大部民军的合围。
勇猛的曹总兵大抵如此,真不负“无双”猛将之称谓。
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被调离了,原因据史料记载、说是得罪了御史刘令誉,被吿了黑状,才被调往大同;还有一种说法,崇祯之所以同意调曹文诏担任大同总兵,有可能是为了防止皇太极进攻大同。根据后来所发生的事,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曹文诏九月赴大同上任,第二年初,皇太极便亲率8万左右兵力进攻大同,无奈曹文诏手上只有2万多人(核心精锐关宁铁骑只有一千),而他所面对的是威震东北亚的八旗铁骑,其战斗力绝不在关宁军之下,与农民军有天壤之别。曹文诏这点兵力明显寡不敌众,一个月不到大同防线全线破防,曹文诏苦苦支撑了十几天,崇祯紧急调吴襄率关宁主力赶来死拼,皇太极这才抢了点东西撤走。
事后为了追究责任,曹文诏被同意戴罪立功。
有功不一定赏,有过是一定要罚的,内斗的阴影无处不在,当时的朝廷就是这么个环境。借用赵丽蓉老师小品中的一句台词:黑呀,真黑!
5.
明末就是一个四处救火的过程,这边刚刚忙完皇太极这档子事,那边关内又出事了。
本已被包围的民军故技重演,先是表示要投降,然后通过贿赂京城总兵王朴成功撕开一条口子、逃出生天。
这次包围圈的失败,导致明末诞生了有明一朝最大的地方官——五省总督,主抓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民变事务。首任长官陈奇瑜。
陈奇瑜果然没有让崇祯失望,再次将民军主力逼入绝境——车厢峡。
车厢峡的地理位置在陕西南部,两边是绝壁悬崖,中间是一条狭长通道。大批农民军进去以后,明军堵住了后路,并于崖上射箭、落石,民军伤亡很大。
令人没想到的是,所谓没有让崇祯失望也只是暂时的,关键时刻,那个屡试不爽的手段又派上了用场,投降加行贿。陈奇瑜不收礼,但手下人收。原来三百八十多年前的农民军也懂得“曲线救国”的道理,领导不腐败,架不住他身边的人腐败。
民军买通了陈的左右人员,让他们说好话,从而改变了陈的立场。
熟悉的一幕再次出现,张献忠带头走了出来,一出来就反了,民军再次遍地开花,西北大地烽烟再起。
功亏一篑,崇祯懊恼不已,陈奇瑜被撤职,新任总督洪承畴接着干。
危难之际显身手,曹文诏再次披挂上阵,与其它明军一起,四处出击忙着扑火。
曹总兵等人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不断围杀,民变再次陷入低谷,直到那个致命年份的到来。
6.
崇祯八年(1635年),这是足以改变历史的一年,对明朝统治者来说也是致命的一年,许多人和事的发展在这一年埋下伏笔。
包括曹文诏的关宁军在内,10万明军将30万农民军围堵在河南荥阳一带,在这里聚集着几乎所有民军主要将领。生死存亡之际,所有人都面色凝重,不知何去何从。为了能够集思广益,众头领决定开个会,与会人员为“十三家”和“七十二营”,史称“荥阳大会”。
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尤其军中还有“一曹”,许多人害怕了,他们在会上提议尽快逃跑。一个响亮的声音传了出来:“怯懦诸辈!”说话的人是擅长诈降的张献忠,你们这帮胆小鬼,有什么好怕的,动他!
接着李自成给出了具体执行建议,“一夫犹奋,况十万众!官兵无能为也!”我们有几十万人,爱拼才会赢,怕他作甚!宅在家里死路一条,只有冲出去才有活路。
行军作战历来要进行战前动员,目的是鼓舞士气,统一思想。此时的李自成已经从一个四处漂泊的打工仔成长为优秀的军事将领。
动员结束后,进行军事部署和制定行军路线,李自成建议兵分三路,通过抓阄的方式,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得到了攻打凤阳的这条路线。
明朝统治者做梦也没想到这帮身处绝境的“穷鬼”竟然会去直捣中都!从敌人的薄弱处下手,这绝对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战略路线的正确性,这是一条绝佳的进军路线。彼时的凤阳城防守薄弱,甚至连城墙都没有(担心破坏朱元璋祖坟风水所以没修),几万民军趁着元宵节凤阳城闹花灯的机会轻易便入了城。
之后的事情对崇祯来说怎一个“惨”字了得!几千守城明军全军覆没,朱元璋的祖坟和皇觉寺被烧毁,民房也被烧毁多处,最可恨的是张献忠跑到老朱家祖坟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着“古元真龙皇帝”。这让人想起“到此一游”,不爱护环境,不讲武德。
朝廷炸锅了!这还了得,连朱元璋祖坟都被毁了,简直无异于奇耻大辱。崇祯的反应大家可以自己去想。人在极端的痛苦与激动过后,剩下的往往是出奇的冷静。
崇祯痛定思痛,他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下了一个罪己诏。罪责自己承担,过错还需要大臣们弥补。凤阳巡抚、巡按被处死,剩下的追剿军将领们提心吊胆,如坐针毡。
放心吧,皇帝不会杀你们,他需要的是所有执刀将领们化悲痛为力量,全力追击民军,将他们赶尽杀绝。
曹文诏再次奉命出发,皇帝的重托不能辜负,皇帝的痛苦需要用血来平复,哪怕这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身为帝国军人,唯一的职责就是用掌中刀来捍卫王朝尊严,直至走向生命终点。
7.
大明王朝生生是被自己给玩爬下的,尊严这种东西需要用实力作为支撑,没那个实力强行去要是要不来的。但曹文诏管不了这么多,因为他是军人,叛乱者必诛之,这是他的职责。
曹文诏依旧那么生猛,那么无畏,六月的天气非常炎热,但这些他都全然不顾,他的心里似乎憋着一口气,催促他马不停蹄一路追杀,数千民军纷纷倒毙于刀下。而他身边只带了三千人,追击的民军却有十多万。
曹总兵,难道你就这么一直硬下去吗?凭什么你一追民军就跑?难道在民军的思想意识里自己永远是贼,而你永远是官,官一追、贼就得跑?不,不是这样的,他们原本大多只是即将饿死的农民,为了活下去才加入了起义军,也就是被官府所称的“贼”。
民军显然是失去了耐性,他们做好了拼命的准备,三万多民军在湫头镇等着他……
仗已经打了一天了,所有人都已经筋疲力竭,而民军仗着人多,越战越勇,越打人越多;曹文诏所带的3千人已经全部被冲散,被分割包围,这样下去不被杀死也得累死;曹文诏看到一个空隙,正准备由此撤出重围,不料路过一群民军时,有一名被俘的部下看到了他,于是大声呼救:“将军救我!”喊声吸引了民军的注意力,民军中有许多人原先是为明朝政府当兵,后来转投了民军。
其中一名民军曾在曹文诏手下干过,听到呼救声,他一眼认出了曹文诏,当即大喊:“这就是曹总兵!”
成千上万的民军围了上来,那眼神里有仇恨,有贪婪,也有恐惧。
围攻,搏杀,孤身奋战,伤越来越重,力量越来越弱,敌人却越来越多,层层叠叠,人山人海。
一生奋战,见惯了尸山血河,在血与火中搏出一世英名,绝不能活着受辱,死也要死的气壮山河!
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曹文诏挥刀自尽。他以这种悲壮的方式告别了他一生征战的沙场,也算是对崇祯所寄予厚望的一种交代。
8.
在曹文诏倒下的地方,有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关宁军部下的尸体,也有太多民军的尸体。这些人原本都是大明王朝的子民,最后却沦为生死仇敌,相互厮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悲剧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朝政腐败,既得利益群体盘根错节、尾大不掉。
自崇祯元年起,西北陕西一带连续多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飞蝗遮天蔽日,老百姓饿死病死者无数。国家连年打仗财政亏空,加上前面那么多奇葩皇帝的无所作为,明朝后期国力日渐衰微,如果指望朝廷划拨物资救灾,那还是早点洗洗睡吧。别说没有,就是有救灾物资下发,也会层层克扣,如同元末一样,到老百姓手里剩点糠就谢天谢地了。
总之,那时的大明已经日暮西山,摇摇欲坠,它是呈现一种加速度的衰落方式,所有绑在这个主体上的命运最终都将摔的粉碎。
曹文诏的死看似急功冒进,实则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以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同历史的趋势相抗衡,其结果只会在趋势的洪流中万劫不复。
不仅是猛将曹文诏的挥刀自尽,还有许多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他们或死于敌手,或死在自己人手里,还有的最终投向后金。比如,熊廷弼被杀后传首九边;袁崇焕被剐3千多刀,惨不忍睹;洪承畴和祖大寿最后都降了清(不同的是祖大寿是被迫投降,而洪承畴则有些惺惺作态、意志不够坚定)。
一个国家主体如果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那么置身其中的个体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及享受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好处;反之,个体如果置身于一个日趋衰落、暮气沉沉的主体趋势中,即使你个人能力再强,在整个趋势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其结果也会越走越迷茫,越暗淡。所以能够置身于一个朝气蓬勃的大趋势大环境中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全文完。文章有点长,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