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辛亥之时黄兴功勋卓著,为何后来却少被人提及,仿佛销声匿迹了?

辛亥之时黄兴功勋卓著,为何后来却少被人提及,仿佛销声匿迹了?

谈论近代史,不可不谈黄兴,谈到黄兴,又总是让人忍不住为他扼腕叹息。

黄兴和孙先生曾经并称“孙黄”,堪称“近代双杰”,颇受革命党人的尊敬和爱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先生却逐渐被边缘化,逐渐被人刻意遗忘,逐渐消失在那个历经风雨却仍在鼓励他们砥砺前行的舞台。

黄、孙二人虽然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而联手,但实际上二人终究不是一路人,所以终究会有分道扬镳的那一天。

辛亥之时黄兴功勋卓著,为何后来却少被人提及,仿佛销声匿迹了?

黄、孙的合作始于同盟会,终于中华革命党。

1894年,孙先生在上书李鸿章无果之后,远赴美国檀香山,在檀香山组织成立兴中会。

1903年,曾经的“秀才公”黄先生从日本留学归国之后,假以30岁生日为由在家宴请宾客,随即和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等人组织成立了华兴会。

1905年,黄、孙所领导的华兴会、兴中会以及别的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一同组织成立了同盟会。

可是,谁当总理呢?孙先生自然不想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但是黄先生威望也不低于他,当众人想要投票决定的时候,不料黄先生却放弃了这个机会,只见他肃然说道:“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省手续,不必投票。”

为了革命,自己人又何必争个长短?

黄先生放弃这个机会,并不是说他争不过孙先生,他只是不想让自己人陷入争权夺利的境地之中。

所以,他甘当别人的垫脚石,既然同是为了革命这一理想,自然得有人作出牺牲,此后他也始终拥护孙先生的领导地位,没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和举动。

辛亥之时黄兴功勋卓著,为何后来却少被人提及,仿佛销声匿迹了?

实际上,黄先生若真想取孙先生而代之的话,绝对轻而易举。

人人皆知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可又有几人知道,黄、孙二位先生在此间所扮演的角色?

辛亥之时,黎元洪原为清军将领,非革命一党,虽被推为军政府都督,却也自知根本不可能让革命党人服从于他,也不可能领导他们革命,遂主动将军权交给了黄兴,由黄兴率领革命军抵御清军。

也正是因为黄兴的苦苦支撑,革命军没有被清军迅速打垮,这才换来了“南北议和”的局面。

然而此时的孙先生却远在美国,有人说他当时是在筹款,也有人说他是在刷盘子,究竟如何,也唯有孙先生自己明白。

所以,此时孙先生的威望远不及黄先生。

只是黄先生终究是个磊落、厚道之人,当众人敦请他赴沪“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然后“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的时候,他却说不行,“至于组织政府,则非兴所能担任者也”。

辛亥之时黄兴功勋卓著,为何后来却少被人提及,仿佛销声匿迹了?

黄兴为什么不肯担负起组织政府的重任呢?

陶成章和章炳麟曾试图拥护黄取代孙,但黄始终不肯,当时陶成章便抱怨说“惟彼一力袒护孙,真不可解”,这一次黄兴给出了答案:

“孙先生是同盟会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们互相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他不是没有这个能力,他只是不想让孙先生和他之间生出嫌隙,从而破坏团结。

所以,他一直等,等到孙先生回国了之后,再由孙先生赴宁组织成立临时政府,迟迟归来的孙先生这才得以有惊无险地居于临时总统一席。

只可惜,孙之威望终究不如黄,众人也习惯了向黄汇报工作和商讨,所以孙虽为临时总统,奈何却仍是“诸事由克强作主”的局面,“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

不论黄先生再如何谦让和厚道,孙、黄之间也已经产生了难以缝合的裂痕,后来黄先生少被人提及,自然也有此间因素所在。

为了能突出孙先生在辛亥中的绝对领导地位,也唯有委屈委屈黄先生了。

辛亥之时黄兴功勋卓著,为何后来却少被人提及,仿佛销声匿迹了?

1913年发生了一件事,让黄、孙二人的合作走到了尽头,从此之后二人分道扬镳。

当时,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人刺杀身亡,孙先生闻讯后急忙从日本回国,随后想以武力讨袁,但是黄先生此前有过领军经验,自知打不过袁,所以主张以政治手段为宋讨一个公道。

然而孙先生却不肯松口,坚持以武力讨袁,黄兴不想伤了孙的颜面,也为了维护孙的地位,只好全力支持,奈何最终仍为袁所败,革命党人纷纷出逃。

孙先生后来将讨袁之败算在黄先生的头上,意有所指地斥责黄先生不听从指挥,从而导致一败。

随后,孙又趁机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凡入之者必须宣誓绝对服从于他,黄先生岂能同意如此“独裁”之举?显然不能,但是黄先生因为不想破坏团结,所以只好选择成全孙先生,自己孤身一人出走美国。

黄先生绝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走,几乎等于是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孙先生威望渐起,又视他为威胁,自然不可能再留一席之地给他。

黄先生也就因此淡出了所有人的视野,孙先生有意不提他,谁又敢为黄先生邀功?

黄先生病逝之后,章炳麟先生亲书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黄先生一生所为,当为一代人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