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隔辈亲”,爷爷奶奶疼孙子孙女似乎是一种天然的属性,其实古今同理,皇家也一样,在清朝,康熙帝最喜爱的孙儿是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晳,雍正帝最喜爱的孙儿是永琏,而乾隆帝最喜爱的孙儿就是大阿哥永璜的次子绵恩。

影视剧中的绵恩
起初,绵恩的嫡长兄绵德才是那个受宠的皇长孙,但随着绵德自己出了问题,绵恩才熬出了头,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处事谨慎,比起哥哥要出色得多,当乾隆帝发现绵恩这个宝藏孙儿时那是喜欢的不得了,后来,小绵恩13岁的十五叔永琰即位,对这个大侄子也是多加重用,绵恩实心用事,更在一场危机中救了叔叔,绵恩用实力和教育有方成就了一门连续三代皆生前封亲王的荣光,这在非铁帽子王中是最牛的一系。
庶出的孩子心里苦啊
乾隆十三年三月,当朝皇后富察氏在东巡归程中病逝,在六月举行的百日祭礼上,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被乾隆帝斥责不孝,认为他们对嫡母的逝世幸灾乐祸,有谋嫡之心,可这基本属于乾隆帝的主观臆断,两位阿哥乃是无辜受冤。
十五年三月,薨。上谕曰:“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毓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追封定亲王,谥曰安。子绵德,袭郡王。—《清史稿?高宗诸子传》
影视剧中的永璜
永璜受了如此委屈,也是有苦难言,竟然抑郁成疾,不到两年就去世了,直到此时,乾隆帝才感到后悔,写下了“即我而今知爱子,云天仰睐邈含悲”,读起来倒是深情款款,可是直到人已去才想通又有何用?乾隆帝下令追封儿子为定安亲王。另外,《清高宗实录》中确有“其亲王爵,即令皇长孙绵德承袭”之语,但待到乾隆三十七年正式赐封时又变成了“定安亲王永璜之子绵德著袭封定郡王”,这一点《清史稿》记载的是对的,某些平台的介绍说绵德曾封为定亲王又降为郡王是不对的。
绵德和绵恩的母亲分别是永璜嫡福晋伊拉里氏和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两位皇孙出生相差不过一个月。说实话,绵恩和哥哥绵德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且不说嫡庶,哪怕是庶出,占到一个皇长孙的名号也好啊,可是绵德就是如此得天独厚,不仅是皇长子嫡长子,还是皇长孙,绵恩也只能屈居人后。
影视剧中的和敬公主
在乾隆十五年到乾隆四十一年这26年间,绵德得到了祖父绝对的重视,别的不说,他的两任嫡福晋都是乾隆帝钦点,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乃是乾隆帝唯一长成的嫡出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与额驸科尔沁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的长女,长外孙女嫁给皇长孙,这种梦幻联姻还真符合乾隆帝的性格。绵德与表妹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奈何这位尊贵的嫡福晋短命,成亲没多久就去世了。
乾隆帝又将和硕额驸福僧格的女儿伊尔根觉罗氏嫁给皇长孙为继室,这位格格说起来乃是绵德的表姑母,格格的母亲是怡贤亲王胤祥的嫡长女,格格的姐姐是绵德的四叔永珹的嫡福晋,换句话说,永珹与侄子绵德,既是叔侄又是连襟。
演员王艳饰演的果筠(原型哲悯皇贵妃)
说绵德的婚姻情况,其实就是为了有一个对比。绵恩的嫡福晋是副都统福敬之女富察氏,笔者详查了米思翰(孝贤皇后祖父)一系的子孙,皆无福敬其人,至少可以说明,这位嫡福晋并非富察氏中最华贵的米思翰一系,未知这位富察氏会否是绵恩的祖母哲悯皇贵妃的族人(孝贤皇后是沙济富察氏、哲悯皇贵妃是噶哈里富察氏),但仅从其父只是一个正二品副都统就能看出绵德绵恩兄弟二人的差距。
庶出的孩子也有春天
貌颀秀,猿臂,善射,马矫捷如飞。举止详瞻,趋跄有节。弱冠即领火器营总统。—《啸亭杂录》
虽然绵恩的婚姻远比不上哥哥绵德,但他也有自己的上升之路,绵恩与父亲永璜不同(乾隆帝指出永璜自幼体弱),从小就是个身强体健之人,弓马骑射样样精通,根据担任过军机章京的史学家、诗人赵翼记载,皇次孙绵恩8岁那年,乾隆帝组织皇子皇孙较射,轮到绵恩时,一箭中的,再发再中,乾隆帝十分喜悦,着赏赐黄马褂,绵恩成为乾隆朝第一个也是年龄最小就得赐黄马褂的皇孙。
赵翼画像
就在他年满20岁时,乾隆帝就让这位皇次孙统领火器营,这可不是一般的职位,清朝皇帝都是把这个职位控制在最信任之人的手中,可见绵恩此时就已经被乾隆帝所重视了。而真正属于绵恩的高光时代还在后面。
绵德著革退王爵,即令绵恩承袭。—《清高宗实录》
乾隆四十一年,风光无限的皇长孙定郡王绵德被乾隆帝下令革去王爵,理由是“交结朝臣”(此人乃礼部侍郎),这可不是小事情,经历过九子夺嫡之事后,雍正帝和乾隆帝对这种事情都十分敏感,老八允禩和老九允禟被雍正帝追究的诸多罪名之一就是“交结朝臣”,乾隆帝即位之初在弘晳一案上,弘晳与庄亲王允禄等人来往过密也成为乾隆帝抓住的把柄之一。因此,绵德可真是撞到枪口上了。
乾隆帝中晚年画像
乾隆帝对此事十分愤怒,但毕竟有一份对长子永璜的愧疚在,绵德又是钟爱多年的皇长孙,最终决定将他罢爵,注意,不是降爵,是罢爵,这个处置还是在乾隆帝顾念永璜的基础上稍减一些的惩罚,若是他人,没准就是削宗籍的严厉惩治了,足见乾隆帝有多忌讳此事。绵德被处置后,乾隆帝随即将次孙绵恩扶上了定郡王的宝座,绵德反而成为了定王小宗。
若明洪武时,懿文太子既殁,刘三吾建议,谓:皇孙世嫡礼宜承统。洪武泥于法古,遂立建文为皇太孙。其后酿成永乐靖难之变,祸乱相寻,臣民荼毒。—《清高宗实录》
八年后,因为绵德之子奕纯(乾隆帝长曾孙)嫡福晋生育了皇长玄孙载锡,乾隆帝十分高兴,于是封绵德为固山贝子。在这份恩诏中提及了刘三吾劝谏明太祖朱元璋依照立法立太子长子为皇太孙之事,这才让人明白过来,原来绵德当时勾连朝臣乃是图谋以孙位继承大统,怪不得找的是礼部侍郎,也难怪乾隆帝如此生气。
《乾隆南巡图》局部
朕此次南巡。所有步军统领事务。著定郡王绵恩署理。—《清高宗实录》
绵恩有鉴于父兄的经历,做事更是小心谨慎,他能力出色又实心用事,得到了乾隆帝与朝臣的一致肯定,相继担任过都统、阅兵大臣、宗人府左右宗正,管理过向导处、健锐营、虎枪营钦天监算学事务。乾隆帝如此全面、多角度地安排历练,可见对这个孙儿是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辅弼朝廷,成就一代贤王之名。在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最后一次南巡时,乾隆帝把负责护卫的步军全都交由绵恩节制,后来又担任了节制京城护军的重任,再次证明乾隆帝对孙儿的信任。
绵恩没有辜负祖父的信任,他所经办之事乾隆帝几乎不需要操心,因此乾隆帝把越来越多棘手、重要的事务交给绵恩,绵恩也因此成为了乾隆帝晚年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
《万国来朝图》中的朝鲜使臣
谕:定郡王绵恩为皇长子永璜之子,绵恩于现在诸皇孙中年又最长。自派管旗营诸务以来,谨慎妥协,甚为得力,著加恩晋封亲王。绵恩当益思勤勉,倍矢虔恭,以期仰承恩眷。—《清高宗实录》
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乾隆帝封绵恩为亲王,此时绵德已经逝世,绵恩乃是乾隆帝皇孙中最长者,又素来勤谨得力,因此得到了皇孙中第一位敕封亲王的荣耀,此时乾隆帝的八子永璇、十七子永璘都尚未封亲王。次年,归国的朝鲜使臣向其主陈奏朝觐之事时谈及了乾隆帝立储之事,该使臣认为最有可能继承大位的乃是十五阿哥永琰和皇次孙绵恩,而绵恩的可能性更甚于永琰。这条史料被清楚记录在《朝鲜李朝实录》之中,不得不说,这位使臣的观察是相当认真的,判断基本也是准确的,虽然乾隆帝曾经在绵德之事上表示自己不会立孙,但他后来未必没想过这条路,只是不想自食其言。
勇救皇叔,成就三代亲王荣耀
嘉庆帝即位后,对这个比自己还要大13岁的侄子更是信任有加,多次派遣他代自己参加各种祭礼,更是先后担任了玉牒馆副总裁、武备院卿、内大臣、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而且多是加职,也就是说一人身兼数职,还有一些没有官职却实际管理某部门的职能性任命。
影视剧中的永琰
仔细想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绵恩人望本来就很高,又深受乾隆帝喜爱,还是皇室长侄,嘉庆帝竟然还会如此重用,想想当年乾隆帝是怎么对付弘晳的,就可见绵恩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了,碰到的又不是乾隆帝这样多疑的帝王,而是仁厚的嘉庆帝,也算是君臣叔侄相得益彰了。
八年闰二月,有陈德者,匿禁门,犯跸,诸王大臣捍御。论功,赐绵恩御用补褂,进奕绍贝子。—《清史稿?高宗诸子传》
在嘉庆八年的神武门刺杀天子案中,绵恩第一个上前拦阻刺客陈德,嘉庆帝姐夫拉旺多尔济也上前拦阻被刺客刺伤,尔后绵恩与几个大内侍卫将陈德擒获,事后,嘉庆帝严加惩治了负责紫禁城护卫的各级官员,并对侄子和姐夫以及上前擒拿的侍卫大加封赏。
影视剧中的拉旺多尔济
其中,绵恩和拉旺多尔济被赏赐了御用补褂(估计是拿回去供起来,这谁敢穿出来),绵恩的次子(长子早逝)奕绍晋封贝子。尔后,嘉庆帝对侄子更是多加任用,赏赐之厚更是优于其他宗亲。
其子贝勒奕绍于百日孝满后,仍著承袭亲王。—《清宣宗实录》
嘉庆帝崩逝后,绵恩的堂弟绵宁即位,也就是道光帝,他对这位堂哥也是十分尊崇,因其为同辈之长,令其执掌宗人府,成为宗室中最为煊赫之人,次年,76岁高龄的绵恩寿终正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道光帝震悼,赐谥号为“恭”,命三弟绵恺、四弟绵忻和长子奕纬亲自前往致祭,随后又亲至堂兄府邸奠祭,并传谕,以绵恩功勋卓著为由,命其子奕绍承袭时无需降为郡王,仍然以亲王爵承袭,这是清朝对皇室的特殊恩典。
载铨的印章
绵恩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他的儿子奕绍和孙儿载铨的经历来看,他对儿孙的教育都很成功,奕绍和载铨在嘉庆、道光两朝也是深受重用,奕绍还接手了父亲生前担任的火器营、玉牒馆、宗人府等职务,是道光帝最信任的宗亲之一,奕绍在道光十六年以61岁之寿去世,谥号曰“端”,其子载铨袭封定郡王,也是深受重用,在道光帝去世时,受顾命之责,咸丰帝即位后加封堂侄为亲王,不久后,载铨以60岁之寿离世,谥号曰“敏”。
蔚鸾说:
加上追封的定安亲王永璜,定王一脉出了四位亲王,乃是有清一代非铁帽子王之冠,而这离不开绵恩的实心用事和勤恳真诚,也离不开他反应机敏勇救皇帝的壮举,当然也离不开他教子教孙有方,才在人才凋零的乾隆系宗亲中开出了一朵绚烂的花朵。
绵恩能够成就如此荣光,既有幸运的眷顾,更多的还是依靠自身的实力和性格,这才让原本不占优势的他得到祖父乾隆帝最深的喜爱,而他却没有步康熙帝最喜爱的皇孙弘晳的后尘,在新朝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这种深沉内敛倒真是应了乾隆帝给他们这一支的封号“定”,乾隆帝早逝的哲悯皇贵妃和永璜若是得知子孙如此争气,想来也定会喜悦万分。
系列文章:
老十七允礼,靠实力封亲王,39岁成为顾命大臣,却步胤祥后尘
老十六胤禄,不争不抢闷声发大财,哥哥雍正帝送上一顶铁帽子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