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1945年重庆谈判时,老蒋八百万重兵在手,感觉十分良好。

他开出条件:假如毛主席愿意交出武装,那么可以酌情“重用”为新疆省长。

仅仅只过了3年,老蒋自己灰头土脸,仓皇逃亡台湾,当上了一省之长。

前后时间不长,落差实在太大。因此老蒋在台湾用了几十年,反复检讨、认真反省了失败的原因。

他以甲乙丙丁来排序,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一共找出了13大问题,包括军纪散漫、主义缺失、组织涣散、美苏作梗等,甚至连自己拜了一次佛,对上帝信仰不够虔诚也写上了。

在反思中,老蒋尤其对两党人才耿耿于怀,认为有信仰、能打仗的人才去跑去共产党了,而自己的那帮子手下,各个捞好处冲第一、办事情不顶用,生生葬送了这大好河山。

事实真是这样么?显然不是。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人才也是需要肥沃土壤的。老蒋与其哀叹无人才可用,倒不如好好检讨自己为何用不好人才。

譬如陈明仁、薛岳和陈布雷三人,在国民党内也是一等一的人才,老蒋还不是用不好?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蒋介石在台湾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首先,老蒋不愿用悍将陈明仁,失去了东北。

日本投降后,物产丰饶、工业基础雄厚的东北,就成了国共争夺的焦点。

毛主席高瞻远瞩,派出了两万干部和十万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赴东北,并成立东北中央局,让战神林彪全权负责一切工作。

林彪为此禅精竭虑、运筹帷幄,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牢牢地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带出了一支兵强马壮、能征惯战的东北野战军,彻底改变了攻守态势。

1947年,林彪趁敌分散守备之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春季攻势,连克围场、赤峰、北票、昌黎和抚宁等数十座城市,一时所向披靡、声威大涨,国民党军人心不稳、惶惶不可终日。

勇猛顽强的东野,随即乘热打铁,集中了整整7个师,围攻四平。意图一战而胜,达成巩固北满、打通南满的大战略。

打四平前,东野自恃以10万兵力对2万兵力,以新胜之主力对连败之杂牌,又有用兵如神的林彪坐镇,岂有不胜之理?

结果却万万没有想到,经过半个月的惨烈攻城,东野却发现自己踢到了铁板、攻不进去。伤亡一万多人后,为了避免被增援的敌军包围,林彪持重之下只好主动撤退。

四平之战,成了林彪一生中少有的败仗,而国民党悍将陈明仁正是始作俑者。

陈明仁是一员勇将,早在抗战时就已成名。

1944年打通滇缅公路时,陈明仁指挥71军越过怒江进攻龙陵,与日军在松山血战了3个多月。决战攻城时, 71军连番组织“敢死队”,以决死冲锋连续打了7天7夜巷战,歼灭了2000多鬼子老兵,赢得了战役胜利。

观战的美军联络组组长吴德评价,陈明仁麾下的71军,其吃苦精神和作战勇敢世界少有。

在守卫四平时,陈明仁把棺材抬进了指挥部,一早立下遗嘱表明决心。为了防止部队溃散,他在每条防线都布置了督战队,严令后退者死。

战斗过程中,陈明仁也十分决绝。一旦某处阵地被东野拿下,守军会立即纵火焚烧所有房屋,不给东野利用作为工事的机会。

陈明仁以寡敌众,死战不退。无论是亲弟弟在战斗中被俘,还是部队伤亡超过一半,都没有动摇其战斗决心。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陈明仁四平部署作战

陈明仁也是一员智将,才华在四平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为了补充兵力,陈明仁动了歪脑筋,强征了四平所有警察和公务员,甚至连医院的护士都没有放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他靠着极其高明的御下技巧,竟然短时间内将这批乌合之众,整合成能与东野决战的精锐!

为了减少伤亡,陈明仁一样敢作敢为,强征了四平所有居民物资,用来构筑工事,甚至连仓库里的米面,也一样拉出来当沙袋。

所以陈明仁打赢林彪,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四平之战胜利后,立刻鼓舞了全国的国民党军!

就是这样的勇将、智将,蒋介石竟然不愿使用。在1947年底,用“贪污军粮”的罪名,免去了陈明仁一切职务。

为何?

原因很简单,陈明仁不是老蒋嫡系。

尽管陈明仁是黄埔一期,但是由于性格耿直,多次顶撞了老蒋,还是被打入了另册。

早在1941年,陈明仁率领预备部队,与日军鏖战多时后驻防昆明。老蒋游览滇池时,发现修筑工事的士兵衣衫褴褛、有碍观瞻。

于是老蒋叫来陈明仁,厉声呵斥他带兵不严。

陈明仁当面顶撞道:不是我的军容不整,而是蒋校长你采购的军装,布料太差一穿就破!

如此种种,也不止一次。

因此当嫡系陈诚抵达东北后,老蒋认为已经有人可用,就选择了发作,用莫须有的借口,闲置了陈明仁。

这下可不得了!老蒋是出了口气,却让杂牌将领们彻底寒了心。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共产党还没打赢呢,立了大功的陈明仁就被”烹“了。老蒋如此不能容人,帮他卖命又有何用?

这么一来,军心就散了。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陈明仁起义后成为开国上将

固然陈明仁的旧部,再也没有死战的决心,其它不是老蒋嫡系的部队,也都存着打起来“一等、二看、三观望”的想法。

因此1948年东野再战四平,几乎毫不费力就一战而下,老蒋也很快失去了整个东北。

最有意思的是,当陈明仁起义后,反而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重用,不但称赞他“比林彪强”,还让他当了开国上将。

凭亲疏用人,是老蒋的第一大问题。得不到众多杂牌的效力,仅靠嫡系是难以包打天下的。

其次,老蒋不会用大将薛岳,失去翻盘机会。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自鲁西南向大别山跃进;随后,陈谢兵团再渡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同年,陈毅、粟裕合兵一处,挺进苏鲁豫皖。

在毛主席的宏大规划下:刘邓居中、陈粟在东、陈谢在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就像三把尖刀一样,直捅国统区的心腹。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动权,从此操之我手,历史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

与此同时,国民党大将薛岳,也担任了徐州绥靖主任,负责统筹中原战局。

薛岳是一员老将,北伐时就是第一师师长,而那时叶挺还是团长。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薛岳一手促成的。

1933年,薛岳被蒋介石征召,委任为第六路军司令,且作为前敌总指挥,组织了第五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薛岳有如神助一般,对红军的战略、战术意图,不但了若指掌,而且处处针对。

他先后攻占了邵源、上冈、寿华山、兴国、古龙山等要冲,兵峰直接威胁中央苏区首都瑞金。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湘江战役中,他又沿湘桂公路,先后用侧击和尾击的方式,重创了红军第五军团,湘江江水为之尽赤。

更可怕的是,在1935年的成都军事会议上,薛岳再次成功预测红军将北出陕甘!

毛主席就曾告诫道:遇到薛岳,务必持重。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薛岳

薛岳的军事,在国民党中可谓出类拔萃。

他在40岁时,根据自己战争经验,总结出了独创的”天炉战法“,其核心要义是:在预定作战地点,构成纵深网形阵地,配置必要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堵击等手段,逐次消耗敌军兵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阵地,以优势兵力实行反击和反包围,歼灭敌军。

由此可见,薛岳真是国民党防御战的行家!

抗战时期,他先后担任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第九战区兵团司令、第五战区前敌司令等,都取得了骄人战果。

兰封之战,他重创日军土肥圆部;武汉会战,他全歼日军106师团;三战长沙,他歼灭日军10万人。

冈村宁次都曾感叹:撼山易,撼薛岳难!

薛岳歼灭的日军最多,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党抗日第一名将。

来到徐州当上绥靖主任后,薛岳一靠战功资历服众,大力整合了各路人马,二靠敏锐嗅觉料敌如神,对共产党三路大军动向都判断极准,因此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

1948年8月,薛岳采取“明攻沭阳,暗取淮阴“策略,成功迷惑了陈毅等人,连克淮阴、淮安,使得中原的战局转向有利于国民党军。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然而,此时蒋介石又来帮忙了。他先派陈诚督战架空了薛岳,后派顾祝同直接取代了薛岳的位置。

原因也很简单,薛岳尽管是老蒋嫡系,而且是能打的嫡系,但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老蒋的性格,天生就爱吹毛求疵,看人只看问题。

薛岳在淮阴战役时,面对陈毅大军,虽然苦战获胜,但也是惨胜,损失了机械化的快速纵队。这个结果令老蒋十分不满,丝毫不管薛岳是获胜的一方。他觉得:薛岳打胜仗有什么稀奇?还不是领会了自己的战略。薛岳损失快速纵队才是大罪!竟然没有彻底执行自己的精妙部署。

因此老蒋改派了顾祝同,指挥中原决战。

顾祝同有什么特点?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对老蒋言听计从,绝不会有自己的主见。

在交接仪式上,薛岳异常愤怒,忍不住破口大骂。他当面质疑顾祝同不会指挥,只会溜须拍马,并预言共产党很快将取得胜利。

薛岳的眼光,当然不会错。老蒋带着顾祝同一阵瞎折腾,十分干脆地打输了淮海战役,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

这次换将,让薛岳一生耿耿于怀,认为国民党的失败是非战之罪,甚至在临终去世时还大呼:“老蒋宁用奴才,不用人才”!愤愤不平,以至于此。

由于薛岳的这些怨气,也传到了老蒋的耳朵里,因此此后一直未受重用。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薛岳赋闲

对于老蒋嫡系将领们来说,薛岳的下场只说明一件事,假如想保住自己的前途,能不能打胜仗没那么重要,听不听校长的话才更重要。

因此,老蒋的嫡系们也变得畏战怯战、不能打仗起来。

用人吹毛求疵,喜欢瞎指挥是老蒋的第二大问题。这让那些嫡系中的人才,都被深深地束缚住了手脚。

最后,老蒋不会用陈布雷,导致彻底失败。

蒋介石在抗战时期,曾经发表过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

譬如在1937年7月,老蒋在国内知识界谈话会上,曾疾呼道:“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又譬如在1944年10月,老蒋在国民参政会上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发表谈话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些话朗朗上口、水平极高,就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四万万中国同胞口口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也为老蒋获取了巨大声望。

而为老蒋捉刀代笔、起草演讲稿的,就是国民党的“文胆“陈布雷。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早年为报届四大主笔之一。后因见识犀利、文笔不凡,被老蒋看中收入幕中,成为国民党中央秘书处书记长。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陈布雷

陈布雷是一个典型传统文人,虽然政治主张错误,但道德高尚、极有风骨。

身为蒋介石的老乡兼亲信,陈布雷长期担任总裁侍从室二处主任,掌管机要室、秘书处、近卫队和幕僚机构,全面负责老蒋的生活、警卫、机要、秘书、军事参谋、政治参谋、经济参谋、外交参谋、情报参谋等诸多工作,手中权力大得吓人,是“幕后重臣”。

由于国民党派系林立,互相争权夺利,人人都想攀附蒋介石。因此陈布雷也是接近老蒋的捷径,是各方都愿意结交讨好的对象。

但他却保长期深居简出、生活俭朴、极少应酬,也从不不拉帮结派,只一心治学,保持了睿智、廉洁、勤奋的本色。

陈布雷的操守,令国民党各派系都很尊重,称其为“国民党内完人”。他既不攀附任何派系,也不暗行苟且之事,更不会贪污受贿,因此颇为清贫。

当时即便是国民党内的“清官”,也非常流行兼职,因为可以光明正大获取一大笔薪水。蒋介石劝陈布雷也兼一些职,可他只答应兼“中国文化服务社”董事长,因为此职没有任何兼职费。

陈布雷的家里,所有灯泡都不能超过60瓦,无论多热都没有一个电扇。他不爱修边幅,常年穿黑色旧长衫,唯一嗜好是抽烟。

大决战:蒋介石为何失败?连这三人都用不好,结局可想而知

陈布雷是一个“忠臣”,以“士为知己者死”为信条,错误的效忠蒋介石直至自杀。

1948年11月,国民党的大溃败已成定局。任何有识之士都清楚地知道,国民党的覆没已不可避免。

然而陈布雷依然将蒋介石视作明主。为了尽忠,他忧心忡忡求见蒋介石,说了一番掏心窝的话。

陈布雷向蒋介石进谏了两条忠言:

第一条,是国共两党攻守易势,当今民心所向已经不在国民党处。解放军所到之处,民众推着小车运送给养;国民党军所到之处,民众躲避如畏惧土匪。

因此他力谏老蒋,重开谈判以保全国民政府。

第二条,是世人皆知孔、宋、陈三大家族(孔祥熙、宋子文、陈立夫三大家族),在战争期间囤积居奇、高买低卖,大发国难财,造成民怨沸腾。

因此他慷慨陈词,想让老蒋勒令每家捐献5个亿家财,充公弥补军用。

老蒋不但完全听不进去,而且火冒三丈。

要知道,老蒋自认还能打赢呢,怎么可能愿意重开谈判?于是他痛斥陈布雷百无一用,是误国的书生!

再加上,老蒋自己就是四大家族一员,又怎么可能让亲戚出钱?于是他听火了直接上手,给了陈布雷一个巴掌!

老蒋这一巴掌,没有打醒陈布雷的愚忠,只彻底打掉了他的幻想,国民党的确救不活了。

陈布雷一言不发、告辞回家,数日后服安眠药自杀,用生命对老蒋进行了最后的“死谏”。

陈布雷之死,等于是告诉所有国民党干部,廉洁奉公、忠诚任事是没有前途的。

哪怕你是老蒋亲信中的亲信,也没有任何用处。因此还不如快活地大笔捞钱,今朝有酒今朝醉,或是干脆跑路。

因此国民党的吏治,愈发崩坏不可收拾。

用不了“忠臣”,刚愎自用是老蒋的第三大问题。这让所有的有识之士都避而远之。

腐败的国民党,又安能不败呢?

喜欢本文,敬请下方点赞、评论和转发

帮助推荐本文给更多读者,为感!

月下空山听清泉,不同视角看问题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全文完

#电视剧大决战#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