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一生只做一件事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一生只做一件事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一生只做一件事

  初到敦煌,热情未熄。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雕塑深深震撼了樊锦诗。可是热情趋于平淡后,艰苦的大西北很快给了年轻的樊锦诗一记当头棒喝……洞内是绚烂缤纷的艺术殿堂,洞外的现实生活却晦暗苦涩。黄沙漫天,杳无人烟,住的是破庙烂屋,没水没电没厕所。纸糊的天花板上时不时还会掉落饿得瘦骨嶙峋的老鼠。这个在大城市生活的女大学生,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1967年,彭金章和樊锦诗结婚。这对新婚夫妻没想到,他们居然要面临长达十九年的分居生活。期间,孩子出生无人照料,樊锦诗便用绳子系着,拴在宿舍。

  生活和家庭的需要,樊锦诗一直在努力争取调到武汉大学工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果。直到1986年,单位终于批准了。可樊锦诗却犹豫了。

  她向自己的丈夫吐露心迹,并希望丈夫能一起来敦煌团聚。樊锦诗是幸运的,彭金章决定支持自己的发妻,毅然放弃了武汉的一切,奔赴敦煌。这对年近五十的恋人,分居十九年的夫妻,相恋于图书馆,相守在莫高窟。他们终于在大西北,团聚了。

  1998年,60岁的她被推选为新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职位高了,责任更重了。她带领工作人员日夜奔波在莫高窟壁画的病害治理上,崖体加固、环境监测、风沙治理。凡是涉及到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都有她的身影。

  上任之初,有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樊锦诗的面前——全国掀起了打造跨地区旅游上市公司热潮,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市。为了保护敦煌,这个勇敢的女人挺身而出,不畏权势的她执着坚持,奔走不停,多亏了她的坚持,终于避免了敦煌沦为商业资本的工具。由她推动实施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使莫高窟的保护更加系统规范。她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

  在樊锦诗的感召与带领下,众多栋梁英才星聚敦煌,一起为敦煌及莫高窟文化的保护做贡献,谁能想到,这个地处祖国西陲的戈壁小城的敦煌研究院,拥有如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博士!(本报综合整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