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虚假盛世,时和岁丰下的饿殍遍野!

谥号,是古代对一个人生前功绩盖棺定论的说法,多见于皇室、高官权贵。“文”,是谥号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字,历史上谥“文”的皇帝很多,如汉文帝、隋文帝等等。按照《逸周书·谥法解》里的解释,“经纬天地、慈惠爱民曰文”,也就是说,能谥号“文”的皇帝,都是才能卓著,还爱惜百姓的。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虚假盛世,时和岁丰下的饿殍遍野!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谥号“文皇帝”,他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的父亲,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在位二十多年,励精图治,史书对他不乏溢美之词。他终结了自“五胡乱华”以来,数百年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乱世,阻止了北周的鲜卑化政策,推行汉化,并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隋书》里这段话,就是说在杨坚治下,大隋百姓基本上实现了时和岁丰,安居乐业。饱受数百年战乱之苦的民众,终于能够过上太平日子了。

杨坚在位期间,最被称赞的便是“开皇之治”了,后人称它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史中,最为难得、堪称奇迹的“盛世”。主要理由是:一用的时间短;二起点太低;三记载真实可信。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虚假盛世,时和岁丰下的饿殍遍野!

在数百年乱世的起点下,杨坚实现“开皇之治”只用了二十年,如果从统一天下算起,更是只用了十一年。而关于“开皇之治”的记载,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隋朝的粮仓积存的粮食多到变态,开皇之治时期积攒下来的粮食,一直到唐贞观年间都还没有吃完。

《贞观政要》中,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此时,距离隋朝灭亡已经将近20年,距离隋文帝驾崩,已经过了33年!

1969年,考古人员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遗址——含嘉仓,占地约45万平方米,共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个居然还保存着谷子50万斤,当然已经变质碳化了。但是隋朝的富裕与富足,可见一斑。不过,“开皇之治”如此盛世,为何大隋就在短短的10数年之后,迅速土崩瓦解了?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虚假盛世,时和岁丰下的饿殍遍野!

吃饱肚子,始终是几千年来老百姓最实际的追求。只要让老百姓吃饱,就是千年圣君;而让老百姓吃草的,就是独夫民贼,人人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隋朝这么多粮食,自然是足够养活老百姓的,老百姓似乎不用担心没饭吃。然而,真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完全不是!

《贞观政要》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发生大旱灾。“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许多灾民因没有粮食而被饿死,当时政府仓库里的粮食爆满,可隋文帝却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要开仓放粮的意思。

结果,就出现了很“奇葩”的一幕,政府粮仓盈溢,而百姓却饿殍遍野。对此,唐太宗有云:“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隋文帝只在乎粮仓是否堆满,而忽略了设立粮仓的目的:让老百姓在灾荒之年有口饭吃。而这一幕,也成了很多隋末起义军的口号。如刘武周:“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虚假盛世,时和岁丰下的饿殍遍野!

隋朝时,人口和土地数量比起北周时期,并没有太大变化,就算略有增长也不会是爆炸式的增长,也就是说隋朝的人口、土地以及粮食产量是基本恒定的。那么,隋文帝是如何在这恒定的人口与土地中,得到比前朝多数倍的粮食的呢?道理很简单,薅老百姓的羊毛!靠着高额赋税,从老百姓口中夺粮。

有人又要说了,隋文帝不是轻徭薄赋吗?确实,杨坚说过这话,隋朝赋税“明面上”的数据确实降低了不少。但是,杨坚真的“轻徭薄赋”了吗?当然没有!如果真的是轻徭薄赋的话,百姓多少会有些余粮在手,怎么会动不动就闹饥荒呢?接下来就是重点:杨坚调整了度量衡!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虚假盛世,时和岁丰下的饿殍遍野!

《隋书·律历志》记:“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又在《左传正义》中说:“周隋斗秤,以古三而为一。”由此可知,就算杨坚“轻徭薄赋”,隋朝百姓也要比以前多交一倍的粮食,赋税不减反增!

魔鬼藏在细节中!

如此一来,隋朝官方自然府库充实,可是百姓也真的是粮仓空空,“仓粟烂积而百姓饥饿”,时和岁丰而饿殍遍野!所以,隋朝的富强只不过是统治者们富强,而绝非民众富强,是典型的“国进民退”的富强。所谓“开皇之治”,也只是统治者一厢情愿的虚假盛世罢了!

(参考资料:《隋书》、《贞观政要》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