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偏听偏信有多可怕?

说起来,皇帝高高在上,无法面面俱到,深入了解官员的素质,所以,才会有弹劾和推举的出现。由于功利心作祟,官员在弹劾或推举时往往会加入主观的毁谤与赞誉,偏偏皇帝无法分辨官员的主观因素,听信一家之言。

陈平是汉朝的开国丞相,有人向刘邦诬告陈平时,他便遭到了刘邦的疏远,有人向刘邦称赞陈平时,刘邦又重新对他张开怀抱。也难怪历史上有那么多小人喜欢在皇帝的耳边“吹风”,这可是扶持亲信排除异己的大好机会呀。

偏听偏信有多可怕?

春秋时期,邾国士兵穿的盔甲是用丝帛缝制的,某天公卿公息忌对国君说:“用丝带来缝制盔甲更加有利。”国君点了点头,于是下令今后缝制盔甲时必须使用丝带。没过多久,就有小人在国君面前恶语中伤公息忌:“公息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他们家有不少丝带。”国君听完比较恼火,立马收回成命,下令今后在缝制盔甲时禁止使用丝带。

平心而论,邾国的国君实在太糊涂,他的判断显然是有误的。倘若用丝带来缝制盔甲是有利的,公息忌家哪怕有再多的丝带,又能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如果用丝带来缝制盔甲是有害的,公息忌就算不用丝带缝制盔甲,又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问题不在公息忌家有多少丝带上,至少笔者看不出公息忌犯了什么错。

偏听偏信有多可怕?

还是东周时期,魏国的乐羊被国君任命为大将军,带领魏军讨伐中山国。由于乐羊的儿子住在中山国,中山国国君为了报复乐羊,把他的儿子做成一道菜,送给乐羊,乐羊流着眼泪吃了儿子的肉。这件事传回魏国后,魏文侯感慨地说:“乐羊为了国家,才吃掉了自己儿子的肉。”偏偏有小人诋毁乐羊的国家大义,在魏文侯面前摇唇鼓舌道:“他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这天下还有谁的肉不敢吃?”乐羊打了胜仗,灭掉了中山国,魏文侯虽然犒劳了他,但心里却对乐羊产生了忌惮。

《淮南子》向人们阐述了这样的道理,若是生母为儿子治疗头疮,疮口的脓血流到儿子的耳朵上,旁观者会说这个母亲非常宠溺儿子。若是后妈给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儿子治疗头疮,疮口的脓血也流到儿子的耳朵上,旁观者肯定会嗤之以鼻,觉得这后妈太残忍了。同样的情况,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旁观者就会给出不同的定论,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旁观者总会太过想当然。一样是给儿子治疗头疮,不论亲妈还是后妈,她们都很宠溺儿子,在旁观者看来二者的初衷竟有着天壤之别。

这个道理套用到古代皇帝的身上同样适用,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皇帝总会想当然地认为事实就是那样。

偏听偏信有多可怕?

宋朝时期,岳飞被迫害致死后,张俊跑到秦桧家里,向中丞大人道贺:“恭喜大人计谋得逞。”秦桧说:“其实岳飞之死绝非我的谋划。”张俊追问道:“中丞何出此言?”秦桧解释道:“岳飞一共做错了五件事,一是他太过自傲,想问题不够谨慎,得罪了太多同僚;二是他太急功近利,总想着收编刘光世的旧部,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忘记了我朝‘重文轻武’的惯例,圣上怎会允许‘黄袍加身’的掌故再次重现呢?三是岳飞参与了臣子不该参与的帝王家事,妄言立储的敏感问题;四是他一直在主张迎回二圣,将陛下置于两难的境地;五是破坏了陛下‘先战而后求和’的战略方针,破坏了朝中鹰、鸽两大派系的平衡。”张俊反复思考秦桧的话,觉得十分在理,称赞道:“大人所言极是。”秦桧说道:“所以说,岳飞之死,是他的性格注定的。”

仔细想来,秦桧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若不是他的推波助澜,皇帝虽然对岳飞起了杀心,但绝不会那么快除掉岳飞。

偏听偏信有多可怕?

归根结底,历史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权力游戏,处在这个游戏不同位置的人,使命自然不同。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擅长操纵忠疑之术的奸佞小人?还不是因为皇帝非常吃这一套。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尽相同的,皇帝如此,臣子如此,平民百姓更是如此。偏听偏信几乎是人之通病,只不过皇帝的偏听偏信造成的后果比普通人更加严重罢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史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