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两个女人很厉害,亡国不用一兵一卒

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在这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能留下一丝痕迹的,都是些了不得的人物。这其中,有两位女性很是著名,因为她们,直接将两个强大的国家判了死刑。

这两个女人:一个是褒姒,一个是孟姜女。

这两个女人很厉害,亡国不用一兵一卒

褒姒,生卒不详,出生在褒国,姓姒,故称褒姒。她是周幽王姬宫湦的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其实,褒姒的命运很是凄惨,她的母亲是一个宫女,与别人偷情之后,才有了她。但是,褒姒的母亲,害怕给自己带来麻烦,在生下褒姒之后,就把她遗弃了。好在,褒姒命不该绝,被一对夫妇收养。可是,世事难料,命运并没有眷顾褒姒,长大后的她,成为了褒国最漂亮的女人。上天虽然给了她漂亮的容颜,却没有给她一个好运。

公元前779年,恰逢周王室进攻褒国,褒国兵败,无奈之下,只好献上美女求降。之后,褒姒就作为俘虏被带到了周王朝。因为她生的漂亮,瞬间就得到了周幽王的宠幸。那么,周幽王到底有多么喜欢褒姒呢?

公元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姬伯服。从此,周幽王更加宠爱褒姒了,甚至,为了褒姒,竟然,废黜了自己的结发妻子申后与太子姬宜臼,转立褒姒为王后,立姬伯服为太子。可见,周幽王对褒姒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

这两个女人很厉害,亡国不用一兵一卒

这么说的话,褒姒应该非常幸福才对,但是,褒姒却是一个心怀国仇家恨的人,所以,入宫多年,从来都没有笑过。她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想笑也笑不出来。

这可成了周幽王的一块心病,怎么才能让褒姒笑呢?

这可急坏了周幽王,昏庸的周幽王,竟然听从了大奸臣的建议,点燃了烽火台,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看着西周诸侯白跑一趟的狼狈样子,褒姒笑了。也因为,周天子失信于诸侯,褒姒好像已经看到了周王朝灭亡的样子,这是一种大仇即将得报的笑。

然而,周幽王居然没有任何察觉,反而以为自己的计划成功了,大大的奖赏了提出这一建议的大奸臣。但是,不久之后,犬戎入侵周朝,当周幽王再点燃烽火的时候,西周诸侯竟无一人再来支援。周幽王被杀,褒姒再一次沦为俘虏。

骊山烽火台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据说周幽王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王后褒姒一笑,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姜太公和文武二王辛苦打下的江山,因为褒姒的一笑,从此,付之一炬。西周,一个泱泱大国,却因褒姒的一笑而走向了亡国,仅仅历经了275年。

这两个女人很厉害,亡国不用一兵一卒

另外一位,是以“哭”闻名的女子,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姜女。

强秦多么强大,以一国之力统一了六国,也统一了中国。它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称臣;北击匈奴,匈奴后退三百余里;秦兵马俑闻名世界,万里长城成为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是,如此强大的秦朝,为何会在二世而亡,加上子婴也不过三世,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残暴,秦朝亡于暴政,物极必反,太过残暴必将走向灭亡。秦朝在灭六国之后,本该休养生息,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秦始皇仍然用战国时期的那一套来奴役百姓,修筑万里长城,修建灵渠等大型工程,让百姓从连年的战争中,转到了连年的苦役之中。

秦朝的百姓,在战争年代因为战争而死,在和平年代还要服务于沉重的徭役,怎么能不绝望呢?

孟姜女的丈夫,在刚刚结婚不到三天,就被抓去修筑长城,那是何等的可怜,一别数年不见,孟姜女就去给丈夫送过冬的衣服。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了那里,却发现丈夫已经死于徭役,换谁也接受不了,当即嚎啕大哭,感动了上天,长城瞬间崩塌。

这崩塌的不仅是一方的长城,更是大秦的万里江山。

这两个女人很厉害,亡国不用一兵一卒

孟姜女的故事,仅仅是一个悲剧的传说。但是,这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秦王朝的暴政,而这,只是秦王朝沉重徭役的一个缩影。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孟姜女,而是有着千千万万个像孟姜女一样受尽苦难的群众,他们在“哭长城”。

秦王朝因为修筑长城,导致全国百姓产生了怨念,从而失去了民心,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为了抵御匈奴,建立的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没有保护秦国百姓安居乐业,却给百姓带来了比匈奴更加严重的伤害。而这万里长城,看似坚不可摧,却被孟姜女哭倒了一方。这实际上,是在暗示,百姓面对秦朝的暴政,虽然无能为力。但是,百姓的一声声呼喊,依旧能够动摇强大的秦朝根基,使得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长城虽然能够暂时挡得住匈奴的进攻,但是,它却挡不住百姓被压迫的怒火。千古一帝秦始皇,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却败给了一滴小小的眼泪。

秦始皇想要给帝国修筑铠甲,但是,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的帝国已经从内部开始崩塌了。

这两个女人很厉害,亡国不用一兵一卒

褒姒和孟姜女,两位女子的一笑一哭,却折射出了两个强大帝国的生死存亡,这无疑是以史为鉴的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

【《列女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