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珠算——珠玑灵动,运筹千里

作者:天南文化

【技法实操】

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类是如何计数的吗?人类的计数方法经历了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的漫长

过程。人们最早用数石子、贝壳、结绳等方法进行计数。随着数的产生,就出现了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计算工具——算筹,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

根算筹吗?大约二百七十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很不方便,于是出现了珠算。那么珠算在数字发展中有什么意义呢?它简化了表示数字的方式,加快了计算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算盘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珠算是古时候人们计数的一种便捷方式。珠算,是中国人特有的有关数的知识和实践。在汉语中,“珠”表示一种近圆形的小型计数工具,用来代表算盘。“算”则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特别的数学理论。

人们根据口诀,通过手指拨珠,便可以完成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以及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等数学计算。它以蕴含超量数学信息的口诀与算盘相互配合,就能达到近代数学的难度水平。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人们在算筹的基础上,改进发明出了更为先进的算盘。古代的珠算法,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并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公元 190 年,东汉学者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中,就有关于珠算的文字记载,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12 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当时开封城的清明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画面中,赵太丞家的药铺柜台上摆放着一把大算盘,这是算盘已经在商界广泛使用的最好证明。当时,珠算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达到了顶峰,在同时期的世界数学史上,也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明代时,数学家、珠算家程大位所著《算法统宗》传到日本,对日本珠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史籍记载,中国的珠算从 16 世纪开始,就陆续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近代又传入了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今天,珠算已经传遍世界各地。

中国珠算——珠玑灵动,运筹千里

1. 珠算简介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四则运算皆用一套口诀指导拨珠完成。刘洪(约 129—210),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 算圣”。

2. 珠算历史

中国珠算历史源远流长,其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盛于元明。珠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科学遗产,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至今至少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珠算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科学的发展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据史籍记载,中国的珠算从 16 世纪的明代起,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地区,近代又传入美国、巴西、墨西哥、加拿大、印度、汤加、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当地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7 年 11 月,印度《印度时报》和英国《独立报》分别评选的“改变世界的 50 项发明”和“改变世界的 101 项发明”中,都把中国珠算评为第一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 1800 多年的漫长岁月。”

3. 珠算现状

近年来,中国珠算神奇的表现一次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小选手们一次次精彩的表演令观众叹为观止。20 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把传统珠算再向前推进一步,以珠算为基础的珠心算,把算盘内化为人的脑映像,人们在大脑中就可以完成超级复杂的计算。作为最有群众基础的国粹,作为中国的“第五大世界发明”,中国算盘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正如王丙乾先生所说的那样:“全国每天同珠算打交道的达数千万人。”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关于算盘的有趣故事,成为珠算历史和珠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记录,耐人寻味。

4. 传承故事

伴随中国人经历了 1800 多年的岁月,算盘是简便的计算工具,有着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算珠上下翻飞,珠声疾如骤雨。”在中国古代,练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曾是账房先生的看家本领。小小算盘玄妙无穷,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和运算效率。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明朝时珠算传播到海外。在现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也都把珠算看作对少年儿童进行计算技能训练、开启智慧之门的途径之一。“珠算是另一类知识体系。”经历过珠算申遗的王朝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说法记忆深刻。在他看来,珠算文化包括算盘和一系列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也包括由此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从筹算到珠算,再到珠心算,这是珠算发展中的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了解珠算,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王朝才认为。王朝才介绍,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申请了《珠心算教育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脑机制研究》的研究课题,并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开展研究。实验数据显示,珠心算对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作为计算工具,珠算与现代计算机无法比拟,但它依然在现代教学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比如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再比如,对儿童来说,珠算需要手脑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算盘也可以是一件很好玩的玩具,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曹一鸣认为。“珠算重新回归到必修课,还不太现实,但通过校本课程、兴趣小组,在部分学生中开展是可行的,也是值得倡导的。”曹一鸣说。珠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珠心算正是最佳的传承载体。因此,珠心算再次进入少儿课堂、纳入小学校本教材。

【明理导行】

珠算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珠算的重要发展时期,均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熟练运用珠算仍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算盘应用范围之广,使用时间之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民俗习惯,这一点在民间谚语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有人私心重,只为自己考虑,就说“会打小九九”;“九九归一”,表示事情总有结局,有归根到底的意思;“二一添作五”,借指双方平分;“一推六二五”,以此形容把全部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三下五除二”,形容办事敏捷迅速,干净利落。

除此以外,“盘算”“开盘”“收盘”“清盘”“如意算盘”,也来自珠算或珠算术语。中国珠算重在口诀和指法,一是一,二是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能马马虎虎,要认真严谨,这就是珠算精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