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如今我们行走在神州大地,在各个城市,名胜古迹中,在颇有些年头的古寺、古建筑或园林中,总会发现大大小小的水缸,样式美观又精致,往往放在门前,或是庭院中最为显眼的位置。

在古代,不管是平民小宅或是皇宫大院,都会在院中摆上几口水缸。而在紫禁城中,水缸的数量达到308座(现仅存18座),可见对庭院布局设计颇为讲究的古代人,对水缸尤为重视。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那么水缸到底有何用处呢?

最容易想见的,或许是它的功能性用处,即古人用水的需求。

其一,是生活用水;家中有井或者离水源较近的人家,水缸用来解决平常洗衣浇花的需求。而没有开井或离水源很远的人家,挑了水倒进水缸免去频繁挑水的麻烦,用来解决全家人的用水需求。

当然,除了生活用水,水缸更关键的作用则体现在消防方面。

众所周知,古建筑大多采用木制结构,相比现代的水泥建筑,古代的房屋一旦发生火灾,会烧的更快,要想扑灭火势,则需要更加迅速。

尽管古代没有电器,但发生火灾的次数并不少,拿紫禁城来说,就曾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火灾。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公元1420年,朱棣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城,刚刚迁都不久,紫禁城内就发生了特大的火灾,三座宫殿接连被烧;公元1557年,紫禁城内再燃大火,为了扑灭宫中的火灾,动用了3万余人集体灭火,而每一次火灾都会带来巨大损失,据《明史·食货志》中记载:

三殿工兴,采摘诸大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

这还是史书有载的大型火灾,那种火情稍弱的小火,恐怕不计其数了。

要知道,紫禁城发生火灾,有成千上万人可以很快参与到灭火队伍中,而对于民间,一旦发生火灾,其后果会严重好几倍不止。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在明代,杭州曾发生过三次大型火灾,死伤无数,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杭州府志》里记载着,公元1474年,杭州望仙桥附近有一户姓蒋的人家,在某天发生了火灾,火灾爆发之后因为没能及时扑灭,向周围不断地蔓延,最后方圆六七里的人家都受到了殃及。

公元1568年,杭州的湖墅地区燃起大火,最后导致民居两千余户被殃及,烧毁河船四十余人。

《明史》中也有关于火灾的记载,公元1621年杭州起火,“风猛火烈,延烧一十余里”。

古人灭火,全靠水,而没有像当今社会随处可见的消防栓,水井又离的太远,于是水缸派上用场,所以院子越大,水缸数量越多,分布在各个关键位置,也就是为了在意外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防止火势蔓延,防患于未然。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所以,作为最大的古建筑群,放有308个水缸,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紫禁城中的水缸相比民间则更为讲究,除了常见的铁杠和青铜缸,还有鎏金缸,并且还有御赐的名字:吉祥缸、太平缸。

紫禁城的水缸,每口重量都在一千公斤以上,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记载,鎏金缸的重量超过1600公斤,在古代皇宫,这些水缸由内务府杂役照看,要防止漏水,结冰,不论冬夏,不论昼夜,时刻保持水缸满水。

而除了消防和用水作用,水缸的存在还暗合古人对风水的讲究。

风水学中提倡“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意思是说,房子最佳的位置要依山傍水。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农村,建房依山傍水不是难事,而在城市之中,又如何做到依山傍水呢?

聪明的古人想到了假山和假水,没有删就造一座假山,没有水,就挖水池或水井,再不济,就摆上一个水缸。

水缸的摆放位置,也颇有些门道。

古人建造房子的时候讲究坐北朝南,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南方是火属性,把水缸摆放在屋子的南边儿是水克火,除此之外还有“见水生财”的说法。

如今,我们在一些名胜古迹中看到大水缸,总会看到很多人往里面丢硬币,人们以这种方式祈祷自己和家人平安顺遂,寄予生财的美好祝愿,何尝不是从先祖身上学来的习惯。

千百年来,小小水缸,或许不起眼,但却悄无声息的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在某些个历史片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口水缸,既能防患未然,又有诸多吉祥的寓意,院里摆上几座,还能添上几分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end-

以前的这些大水缸,是干嘛的?

执子末,90后野生撰稿人

全网平台:沐阳说

不知名签约作者,自媒体小白

有温度,有深度,不辜负每一个有心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