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崇祯帝为何“发疯”,在明朝灭亡前夕,干掉两个内阁首辅?

从明宣宗开始,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而在内阁的辅臣中,以首辅的地位最高,“明重首揆,次辅几不敢与齿”。所以在明朝历史上,内阁首辅大多是得到皇帝信任的,甚至以“先生”称之。可是到了崇祯帝统治后期,他却突然“发疯”,居然先后将两位内阁首辅赐死!

如果从明宣宗算起的话,明朝统治时期只有三位内阁辅臣是死于非命的,其中两个是被崇祯帝干掉的。第一个被杀的嘉靖帝时期的夏言,之前已经写过文章,介绍过此人了。第二个是崇祯时期的薛国观,第三个是崇祯帝时期的周延儒!那么,崇祯帝为何打破明朝记录,在他统治时期内干掉两个内阁首辅呢?

崇祯帝为何“发疯”,在明朝灭亡前夕,干掉两个内阁首辅?

一、薛国观之死

薛国观是陕西韩城人,于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过莱州推官、户部给事中。在魏忠贤专权时期,薛国观依附于阉党,弹劾过许多东林党的官员。崇祯帝即位后,薛国观一度遭到免职。后来在温体仁的支持下,薛国观才再度入朝,并于崇祯十年进入内阁。崇祯十二年,薛国观出任内阁首辅。

薛国观以温体仁为学习榜样,但是他的才智不如温体仁,个人操守也不如温体仁,他利用自己地位、权势收取官员的贿赂。与此同时,薛国观还得罪了不少人。一个是宦官集团,另外一个是朝廷的勋臣!崇祯十三年六月,薛国观遭到免职,他带着数十车金银财宝离开京城,结果被人告发。崇祯帝大怒,“以行贿有据,即命弃市”。薛国观闻讯,自缢而死。

崇祯帝为何“发疯”,在明朝灭亡前夕,干掉两个内阁首辅?

二、周延儒之死

周延儒是江苏宜兴人,自幼就有“神童”之名,于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是会试、殿试的第一名!由于在天启年间,周延儒接连为父母守丧,所以躲过了魏忠贤专权的动荡时期。崇祯元年,周延儒就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深得皇帝信任,并在第二年成功进入内阁。到了崇祯三年,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

之后,周延儒遭到温体仁的排挤,被迫离职。直到崇祯十四年,周延儒才再度得到任用,重新出任内阁首辅。这次,周延儒也学习温体仁的方法,“逢迎窥伺,一以蒙饰为巧”,不过他也推行了一些举措,比如“蠲逋赋,起废籍,撤中使,罢内操”等。结果周延儒也犯了薛国观的错误,得罪了宦官以及厂卫。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崇祯帝下旨,将周延儒赐死。

崇祯帝为何“发疯”,在明朝灭亡前夕,干掉两个内阁首辅?

三、崇祯帝之过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对崇祯帝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不过,张岱也批评崇祯帝在用人方面的错误,“先帝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以故侍从之臣,止有唯唯、否否,如鹦鹉学语,随声附和已耳”。用人是一个长期考察的过程,可是崇祯帝“渴于用人”。

只要崇祯帝认可的,就会破格重用,只要他发现一些问题,那个人就会打入深渊,也就是“骤于行法”,这样导致他身边的大臣没有人敢说话,只会唯唯诺诺,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比如后来在南迁、撤宁远兵的问题上,内阁辅臣根本不敢明确发表意见。薛国观、周延儒都不是什么能臣,却能官拜首辅,这也说明崇祯帝识人不明。

参考资料:1.《石匮书》;2.《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