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海文化大家谈|大海赋予上海人激情与责任,也赋予上海人勇力与使命

上海文化大家谈|大海赋予上海人激情与责任,也赋予上海人勇力与使命

上海文化,一个非常熟悉的名称,但似乎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最近一个月来,看到《解放周末》连续推出的4期“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大家谈”系列文章,让人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变得具象了、具体了。

上海文化天然具有水的特质,是上海人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前赴后继地与自然、人文环境互动的成果。它是绵绵春雨,它是壮阔大海,它是说不尽的话题。

上海,曾经是海边小镇,近代是通商口岸,现代是国际化大都市。她的成长,她的坚守,都源于她的天姿风韵。

上海家住江南,小桥流水是她的舞曲,杏花春雨是她的诗篇。密布的河港湖汊是她的血管,横贯的吴淞江、黄浦江是她的动脉。

上善若水。水荡涤污浊,而自身不受污染,清洁如初;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高低。3000多年前的“泰伯奔吴”,形象诠释了老子关于水的思考。

水无形而有形,水随地势而赋形。近2000年前的永嘉南渡、近1000年前的宋室南迁,为江南带来大批书籍与文人。这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为江南培育出浓厚的躬耕尚读之风。

“大家谈”中提到的华亭人何良俊,年少时刻苦读书,曾闭门自学20年,退出仕途后隐居著述,遇有异书,不顾饥寒,用衣食之费来购买,家中藏书多达4万余卷,名画百余轴。他建造“清森阁”“望洋楼”,专门用来收藏书籍、名画、金石等。

好学者必然乐思。读书之风盛行,思想巨擘也就随之产生。到了明代,程朱理学出现知与行、理与心严重分离的问题,王阳明看到这个问题,毅然决然地从理学中走出,在思想界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他认为,理不在外物,而在心中。他树立的“心”学大旗,书写了中国思想史上崭新的篇章。

水不会停止流动。千百年来,江南水乡人的思想从未停止发展。

重本抑商是历朝历代的国策,但在江南人眼中,重要的不是行业,而在于是否恪守本职。这一思想穿越千年,受用至今。

明末,华亭人陈子龙反思时人的空谈误国,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编写《皇明经世文编》,皇皇504卷,内容涉及政军、赋税、财经、农田、水利、教育文化和典章制度等,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启发了后人。

濒临大海,使上海有着大海一样的胸怀;面朝大海,让上海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在“西学东渐”中,上海人徐光启、孙元化、许缵曾等积极接纳新思想,丰富了近代上海的特色。

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社会主义》,中国人开始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1920年,陈望道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1938年,《资本论》三卷在上海付梓,剩余价值理论为中国革命运动和工人运动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

上海居于百川之下,海纳百川。自古而今,上海以博大胸怀,热情拥抱外来移民,这些外来人,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英雄不问出处,踏入上海土地的人,大多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兼收并蓄,多能认同并顺利融入上海。他们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带到上海,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绚丽多姿、独具魅力。

上海,由大海孕育,是海的儿女。风平浪静时,她娴雅温婉;急风暴雨时,她狂涛怒吼。

近代以来,上海人将国家之事视为己事。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辛亥上海光复、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爱国运动连绵不绝。抗日救亡运动中上海人更是一马当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马相伯便慷慨激昂发表抗日言论,4个月内共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上海各界组建义勇军,奔赴东北战场。电影人拍摄《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四面八方。

大海赋予上海人激情与责任,也赋予上海人勇力与使命。

江南水乡的个性,各类文化的涌入,人与世界的互动,最终造就出今天多姿多彩的上海文化。大海的生命不是一张大海的照片所能呈现的,水韵上海从未定格在某个时空,上海永远在发展。

(作者林启华为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上海文化大家谈|大海赋予上海人激情与责任,也赋予上海人勇力与使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