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和清朝划江而治,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导读: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夸张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虽然起初大清王朝的形式似乎危如累卵,但是当清政府反应过来后形式一下就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也许之前被打了各猝不及防,但是吴三桂自己的各方面的先天不足逐渐暴露。败亡也就是必然结果了。

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和清朝划江而治,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吴三桂突然起兵造反

其实吴三桂在康熙决议撤藩的时候就决定起兵造反了。因为吴三桂觉得以自己的功劳,清政府应该让自己家族如同明朝的沐王府一样世代永镇云南。可他也不想想,人家沐家从金锤殿下朱沐英开始都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啊。只不过后来沐王府行仁政,云南各民族感念沐王府的恩德形成了不知大明只知沐王府的情况。

这和吴三桂通过压制云贵主动想割据云贵是另外一回事。别说大清王朝不同意,就是倍受压制的云贵的百姓也不同意。一开始还打算讹诈朝廷几百万两银子。但是周培公的先给一小笔要求吴三桂出云贵再给另外一笔让吴三桂先拿到钱粮的妄想落空。一怒之下杀朱国治起兵谋反。

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和清朝划江而治,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起兵之初高歌猛进

由于吴三桂经过数年的囤积,粮草丰盈。并且平西王府的叛军久经沙场一直在平叛的第一线,所以非常精锐。而大清朝承平已久,八旗基本上已经废了,即使能打的绿营兵也很久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了。所以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打了大清王朝一个措手不及。

叛军从云贵出发一如历史上诸葛亮给皇叔刘备隆中对中指明的路线:一路出汉中、平凉进关中,然后席卷天下。另外一路出荆州,走宛、洛北上破敌。莫非吴三桂也参考国蜀汉的出兵路线?这不得而知了。结果是叛军很快突破云贵,湖南、四川、陕西相继沦陷。经过初期的不适应,慢慢的清朝的军队在湖南前线和吴三桂的叛军形成对峙。另外一路到达山西西安的王辅臣地界。

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和清朝划江而治,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吴三桂自私自利的本性注定了必败的结局

云南巡抚朱国治临死前对吴三桂说的一段话深刻揭露了吴三桂叛乱的本质,什么反清复明,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天下初定,人心思安。而大人你却已反满为名祸乱天下;你谋求的是一己之私,受苦受难的却是各族百姓。你虽是汉人,却是汉贼。是中华民族的祸害”

这样的人怎么能获得成功呢?必败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云贵贫瘠,无法以一隅抵挡全国

云贵的因为高原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耕种,所以说出产贫瘠。甚至还不如蜀汉时期北伐还有四川这个大粮仓做为基础。所以即使吴三桂无论积累了多少钱粮也总有吃完、用完的一天。到那时怎么办?后勤补给可是大问题。

2、吴三桂对云贵横征暴敛,大失民心

吴三桂在做平西王期间,为以后的谋反准备所以压榨云贵百姓。在《康熙王朝》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山西的知府周云龙都在为吴三桂搜集军马和钱财。即使起兵后对占领区内也是极尽抢掠之能事,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

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和清朝划江而治,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清史稿吴三桂传》记载:是时云南、贵州、湖南地皆入三桂,通番市,以茶易马,结倮儸助战,伐木造巨舰,治舟师,采铜铸钱,文曰“利用。”所至掠库金、仓粟,资军用。

这样大失民心的做法使叛军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人们大众又怎么会拥护这样的军队。

3、反清复明的旗号别人可以用,但是吴三桂不行

吴三桂自从铁心当汉奸镇压南明抗清武装的时候,就彻底失去了抗清的民心了。尤其是他居然强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并亲手用弓弦勒死。这种行为在抗清势力的严重是大不敬,吴三桂已经遗臭万年了,还好意思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4、僭越称帝

在战争后期,叛军的失败已经不可阻挡。为鼓舞士气,吴三桂彻底揭掉了什么“反清复明”的面具,建立大周政权。但是这个大周政权可忒惨了,没有皇宫找了小房用黄油漆油漆了一下,还赶上大风雨,被浇了了落汤鸡。

吴三桂起兵后几乎和清朝划江而治,为何最后一败涂地?

是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号所居舍曰殿,瓦不及易黄,以漆髹之。构庐舍万间为朝房。筑坛衡山,行郊天即位礼,将吏入贺。是日大风雨,草草成礼而罢。

小结:

吴三桂为自己一己之私而兴兵造反,长达数年的战争造成了多少灾难。人们流离失所啊,所以吴三桂即使刚开始打出了不错的成绩,最终也会败亡。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