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场追求极致薄的 科技“马拉松”赛……

一场追求极致薄的 科技“马拉松”赛……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铜箔生产中。本报记者 芈峤 摄

本报记者 芈 峤

6微米!

5微米!

4.5微米!

4微米!

……

在当今的电解铜箔领域,存在着一场无形的“马拉松”比赛,比赛内容就一个字:薄!

赢得比赛不仅能抢占科技先机,更能引领市场走向。电解铜箔作为新能源电池的负极材料,一个薄字能进一步攻破锂电池电能承载量及电池重量的难题,最终延长新能源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这场比赛旷日持久,没有尽头,参赛者随时可以加入比赛,也会随时惨遭淘汰,卫冕者也不是一劳永逸,后来者随时可能超越。

因为,薄字背后是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是整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但是,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用技术和产品证明了什么是“永远在创新,却从未被超越”。

“从一开始的工艺全复制,到我们自主研发、批量生产,再到首创6微米铜箔,5微米、4.5微米、4微米,凭借匹敌韩国、日本等原技术垄断国家的核心技术,我们企业拿到了全国25%的市场份额,连续七年蝉联第一,同时也是宁德时代、特斯拉、比亚迪的固定供应商。”青海诺德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永贞说。

极致薄的铜箔帮助企业抢占了市场,也推动了产业进步,但是追求“薄”并不是单纯的追求“数字”。

6微米的铜箔已薄至透光,看到铜箔映衬着后边的图画清晰可见,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吹弹可破”四个字,然而,它的抗拉强度稳定达到40公斤以上,能够保持高抗张特性的同时,延伸率仍然可以保持在5%至7%。

薄并非脆,薄也并非软,正是“中国制造”让一片看似平常的铜箔赋予了反义词两端的属性。

李永贞说,锂电铜箔生产要经过溶铜制液、生箔制程、分切制程及品质检控四道工序,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外观没有瑕疵,性能优异,极其艰难,况且每次薄1微米对企业来说都是一次科技攻关,都是一次全新挑战。

当然,每一次技术进步的“阵痛”带来的都是市场的高效回报,也给了企业双向选择资本。李永贞看着今年1月-10月8亿元的收入经营报表时说:“今年我们企业全线生产,但是还是因为产能有限拒绝了很多订单,明年的订单也都签完了,就连二期还没投产的产量都预定了出去。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性,我们对订单企业都有严格的筛选,市场稳定、产品销量好的大企业是我们长期合作的对象。”

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口上,作为“全球锂电铜箔体量最大的企业”,虽然在此次追求极致薄的“马拉松”比赛中站上了巅峰,但是回过头各铜箔生产企业早已纷纷开始发力,拉开的距离也正在一步一步缩短。

“为了继续站在行业前端,企业早已将目标瞄准3.5微米铜箔,并已经储备了相关技术,‘比赛’还在继续,下一个目标又将是……”李永贞对未来的挑战充满期待。

一场追求极致薄的 科技“马拉松”赛……

《青海日报》(2021年12月23日 第1版:头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