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司马光对唐朝知名的宰相们有过一段评价:“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司马光在这段话里提到的唐朝四大名相,分别是唐太宗时期被称作“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和唐玄宗时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姚崇,以及以“秉公守法”著称的宋璟。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大名已经是家喻户晓,姚崇和宋璟作为后世的名相,也一直被人们所熟知。不过这四人中经历最复杂、治国最有方的、最懂得明哲保身的,非姚崇莫属。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姚崇

姚崇出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幼年时性格洒脱不羁,喜好骑马打猎,少年时勤奋苦读,最终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进入仕途。姚崇一生宦海沉浮,三次为相,擅长治理国家,曾经辅佐唐玄宗救蝗灭灾、提出《十事要说》,主张废除弊政,实行利国利民的新政,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因为他的多次罢相,所以新政只利在一时,而不能长久施行,因此被称作“救时宰相”。姚崇是一个看似刚正不阿,却又精于算计,在官场上懂得明哲保身的人,其人生经历和性格十分复杂。

姚崇第一次当宰相,是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少数民族契丹入侵河北,武则天连忙召集重臣讨论如何应对,在所有大臣们的理论中,姚崇提出的见解最犀利独到,将整件事情分析的头头是道。武则天对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很感兴趣,和他一番交谈,发现这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的年轻人,于是破格将他提拔为兵部侍郎,后来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跻身宰相之列。

武则天能够成为古往今来的第一位女皇帝,她看人的眼光自然是很独到的,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武则天看出了他对国家将来的影响力,也感受到了他为官刚正不阿的态度。武则天在位时重用酷吏,这些人经常罗织罪名,制造让人毛骨悚然的刑具,将犯人折磨得生不如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反对武则天的人不敢说话,也为自己赢取政治资本。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武则天

可姚崇却根本不买账,当所有人都在酷刑面前唯唯诺诺时,他第一个站了出来,指出武则天滥用酷吏,残害无辜之人,会贻害无穷的事实。就在所有人都为姚崇捏了一把汗时,武则天却没有治他的罪,反而赏给他1000两白银以示嘉奖,并且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让大家以后都敢说真话。然而武则天并没有想到,这个深受她信任的年轻人,会是扳倒武周王朝的主力。

武则天晚年宠爱张氏兄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因为她的孙子和孙女说了张氏兄弟的坏话,就下令把两人活活打死。随着张氏兄弟的得宠,就连武则天的侄子都对他们敬让三分,居然公开称张氏兄弟为“五郎”、“六郎”,要知道这在古代可是下人对主人的称呼。张氏兄弟在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眼中,自然是一块肥肉,可是在姚崇眼中却与臭肉没有区别,他屡次拒绝张氏兄弟的拉拢,遭到了他们的报复,最后被武则天贬到外地做官。

在姚崇临走之前,武则天问他有没有合适的宰相人选,姚崇向她推荐了已经80多岁的张柬之做宰相,武则天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最后正是折在了这个80多岁的老头子身上。姚崇离京后,张氏兄弟更加作威作福,朝中反对他们的文臣武将大有人在,可是张氏兄弟一次次贪污受贿、敲诈勒索、陷害忠臣,武则天却一次次视而不见,这最终引发了“神龙政变”。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桓彦范、崔玄暐、敬晖、袁恕己四人发动政变,史称“五王政变”。此时姚崇得到消息也及时回到京城,和他们一起策划了这场政变,最后率领军队打入玄武门,杀了张氏兄弟,推翻了武则天,迎立唐中宗李显为皇帝,姚崇被封为梁县侯,食邑200户。可是好景不长,昏庸无能的唐中宗,居然在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的蛊惑下,发兵杀了太子李重俊,接着又被妻女毒杀。杀人凶手没有嚣张太久,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杀掉了,接着唐睿宗李旦继位,姚崇又当上了宰相。

李旦仍然是个懦弱之辈,对妹妹太平公主言听计从,甚至不惜贬低太子李隆基,来博取妹妹的欢心。当时朝廷的宰相几乎都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姚崇作为李隆基的支持者,自然被找了个借口罢免宰相,流放到了外地做官。在李隆基发动兵变杀了太平公主之后,姚崇才被召回朝廷担任宰相,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入相了。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太平公主

此时的天下已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天下,姚崇在朝廷中也可以大有作为。姚崇先后提出了新政十条,涉及民生、经济、军事、科举、法律等方方面面,尤其是禁止贵族官吏们贪赃枉法,和减少经费支出,裁撤冗官方面的措施,对武则天晚年的弊政做了极大的整改。

比如姚崇提出拒绝奢靡、反对享乐的措施以后,唐玄宗带头烧毁了华丽的珠宝和绫罗绸缎,大臣们也不敢奢侈无度,一个个变得勤俭朴素;姚崇提倡裁撤冗官,下面就有一大批吃闲饭的人被撤了职,一时间朝廷的经费就富裕了很多;姚崇还对皇亲国戚绝不姑息,就连唐玄宗的舅舅犯了法,也必须秉公办理,皇帝求情也不好用……姚崇一系列的新政,让死气沉沉的大唐重焕生机,“开元盛世”从此刻开始。

姚崇做宰相期间,为唐玄宗实行新政,还在全国范围内整饬佛寺,让那些以出家为借口、不想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全部还俗,同时禁止修缮佛寺,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也让劳动力回归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在开元四年的山东蝗灾中,姚崇更是力排众议,反对用焚香跪拜的方式祈求上天保佑,而是利用蝗虫的习性,让人在夜里架起火堆烧死蝗虫,从而减少了蝗虫带来的损失,史书记载“时无饥馑,天下赖矣”。

姚崇为官如此刚正不阿,智慧和能力并存,为唐玄宗的盛世打下了基础,但是他始终是谨小慎微的,在姚崇心里,做官做到受人敬重是很重要的,明哲保身也很重要,他是一个很会说话和为自己打算的人。姚崇第三次做宰相的时候,和他一起的另一位宰相张说很不高兴,他为了扳倒姚崇,一直在唐玄宗面前说姚崇的坏话,可是唐玄宗都不予理会。姚崇知道这件事后,害怕张说的谗言说得多了,皇帝有一天真的会相信,于是暗中寻找机会报复张说。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唐玄宗

恰好有一天,张说因为屡次打不垮姚崇心中苦闷,去了与他交好的岐王李隆范府中喝酒,席间就跟岐王说了自己想要扳倒姚崇,但是却屡次被圣上责骂的事情,这番谈话恰好被姚崇知道了。第二天下朝的时候,姚崇故意装作腿瘸的样子,唐玄宗赶紧拉住他询问情况,问他是不是得了腿疾,姚崇却淡定的回答:“我的确有腿疾,但是更有心疾”。

唐玄宗自然追问下去,姚崇说:“自古以来诸侯王和辅政大臣走得近,都会对国家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有勾结谋反的可能。现在张说辅佐陛下,却与岐王交好,我害怕他们有什么阴谋,所以十分担忧。”姚崇短短的几句话,却直击唐玄宗的痛处,要知道他也是以亲王身份,靠着发动政变造反起家的,现在有人也像他当年盯着别人的皇位一样,暗中觊觎他的皇位,他怎么可能不警惕?就这样,在姚崇的巧舌如簧之下,只当了五个月宰相的张说就被撤了职,姚崇成功地除掉了这个心腹大患。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魏知古

姚崇不仅有办法保全自己,更是用手段保全了家人的性命,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全集》就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姚崇虽然很聪明,但是他的儿子们却都不堪大用,有一次他们听说父亲推荐给皇帝一个叫魏知古的人,现在当了大官,于是就私下找到了魏知古,要求他为自己谋利益。魏知古没有理会他们,回到京城把这件事告诉了唐玄宗。

唐玄宗于是找来姚崇,问他儿子们在哪里工作?工作能力怎么样?姚崇何其聪明,他直言不讳地说:“我的儿子们都不堪大用,能做个小官已经不错了,我听说他们最近还私下找魏知古办事,幸好那人从不徇私,我一定会问清楚事情的原委,让他们来给陛下请罪。”

唐玄宗没想到姚崇会如此大公无私,反而认为是魏知古不知道感恩,于是当场就要罢免他的官职。姚崇连连求情,说魏知古并没有过错,是他的儿子们有错在先,这才让皇帝收回成命。不过从此唐玄宗对姚崇更加信任,给了他的儿子们高官厚禄。

然而“虎父有犬子”,姚崇的儿子们果然都是蠢材,当官后处处结党营私,给父亲惹了大麻烦恰好不久后姚崇的亲信因为受贿入狱,姚崇为其多番辩解,最后惹怒了唐玄宗,加上他的儿子们又在继续作威作福,给父亲火上浇油,最终导致姚崇在开元四年被罢相。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张说

开元九年,七十二岁的姚崇已经病入膏肓,可是他的政敌张说却重新当上了宰相。眼看自己就要死了,儿子们又一个也派不上用场,姚崇害怕张说将来报复家人,于是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姚崇对儿子们说:“张说擅长写碑文,又一向喜欢字画古玩,等到我死后,他来吊唁我的时候,你们就把我所有珍藏的字画古玩都摆出来。张说如果跟你们要,你们就把这些东西都给他,然后请他为我写碑文,他一定会答应的,写完后你能把碑文送给陛下过目就可以了。如果他对这些东西不看一眼,那么你们就做好准备,马上会有灭顶之灾了。”

姚崇死后,姚家人按照他生前所说的去做,张说果然上当,当即为姚崇写下碑文,碑文中将姚崇一生的功绩写得明明白白,全部都是溢美之词,足以让姚崇流芳千古。姚家人把碑文给皇帝看,唐玄宗非常高兴,当即就让人把碑文刻在墓碑上,还在和张说聊天的时候后说他碑文写得好。此时张说才恍然大悟,他本来是想将来好好整治姚崇的儿子们,可是他在碑文里把人家夸得那么伟大,连同他的后人一起赞扬了,将来怎么可能再去加罪给姚崇的后人呢?想到这里张说气得捶胸顿足,可是木已成舟,他再不甘心,也只能放弃对姚崇的报复。

张说为姚崇题碑,唐玄宗夸赞其碑文写得好,张说听后气得捶胸顿足

姚崇之墓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姚崇,他一生经历颇多,性格复杂圆滑,在官场上即做到了有所作为,成为名载史册的千古名相,也做到了让皇帝信任,从来没有遭受过太大的打击,同时精于算计,懂得明哲保身来保护自己和家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姚崇可以说是教子无方,如果他能花一些时间来好好教育儿子,也不至于临终之前感慨家中无人可用,还要用计策去迷惑张说来保全家人。是人都会有复杂的一面,姚崇一生的故事,也恰巧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他的性格很复杂,经历也很坎坷,甚至有耍手段和缺陷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代名相,他的确是于国有功,功绩足以彪炳千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