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人的善良的品质比出众的才华更宝贵

作者:无限遥远的远方
一个人的善良的品质比出众的才华更宝贵

深秋的一个下午,濛濛细雨中我来到了鲍山。这里离济南市中心大约有15公里,虽不算太远,但是来游玩的人很少。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海拔119米的鲍山,曾是旧日的齐烟九点之一;“鲍山白雪”还是历下十六景之一。其实鲍山是大有来历的,相传昔日附近有一座石城,名叫“鲍城”,是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叔牙的食邑,此山是因该城而得名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辞官回到故里山东济南府历城后,在山前村中建起“白雪楼”,取“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以寓自身清高,不同俗流,他在此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早先鲍山曾经是风景秀丽之地,清代人李齑在《鲍家山》一诗中写到:“村舍落霞处,遥遥似倒悬。深林藏白日,群嶂缩青天。夺路泉争捷,行空鸟让先。忽惊彩岫里,出入尽云烟。”后来有段时间因为当地人滥采石灰石,就地烧石灰,将它变成了一座岩石裸露、几乎没有植被的青石山,惨遭破坏。后来经过大力修复,眼下的鲍山公园已又是郁郁葱葱、花草遍地、景色优美了。

其实那天我到那里去,主要目的不是看鲍山,“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看鲍山下的鲍叔牙墓。鲍叔牙墓在山的东北隅,距山约500米,很长时间它只是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土丘,土丘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1995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这才得到一定的修复维护,有了现在的样子。很久就想来看看鲍叔牙的墓,我对这位古人一直怀有崇敬之意。鲍叔牙不是历史上那种创造过辉煌业绩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对他缺乏了解,比如和同时期的管仲相比,他的名气就小得多。就是在埋葬着他的济南这片土地上,他也不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我到鲍叔牙墓的那天,整个墓地里就我一个人,从到达到离开,那段时间里再没有一个人光临。

一个人的善良的品质比出众的才华更宝贵

而我对鲍叔牙有着自己特殊的认识,我始终认为他的光芒应该要盖过他同时代和后来的众多人,尽管那些人比他更有名气,比如管仲。因为这光芒不是智慧和才能,而是人性的美,人性的善。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会遗憾地发现,在各种史籍中,关于鲍叔牙的记载并不多,尤其让人感叹的是,在各种史料中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介绍与评价鲍叔牙的,还不是他自己的传记,而是《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里的记载,也就是管子列传里的内容:“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在管仲的传记里,我们看到了鲍叔牙的精神境界,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的品行。他与朋友相处,不计较自己的利益,不抱怨对方的失误,不嘲笑他人的懦弱,知道对方的过人之处并极力推荐,鲍叔牙的宽容大度,慧眼识才,谦逊和顺,忠君爱国,真的无人能比。故而太史公司马迁发出了“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的感叹,所以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鲍叔牙的为国荐才是他最为人推崇的地方。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孔子请教哪些人称得上历史名臣时,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不赞同老师的意见,说到:“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孔子解释说:“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子贡醒悟道:“然则荐贤贤于贤?”孔子又说道:“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意思是说还有比这更优秀更出色的吗?

我特别赞同“荐贤贤于贤”这句名言。这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试想在社会生活中,不是有很多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很多原来有抱负有能力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被人认可,不被人赏识,不被人使用,找不到自己的平台,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渐渐地原有的自身的光芒被生活的坎坷销蚀已尽,由天才变为庸才。人才的浪费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讲,伯乐们居功至伟,比千里马更可贵。没有鲍叔牙的力保,曾经射过齐桓公一箭管仲造成了齐桓公的刀下之鬼;没有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怎么可能登上齐国的相位。在历史上被称为名相贤臣的管仲的成功,靠的是鲍叔牙的鼎力相助。

能将自己的相位甘心情愿地让给别人,已是很少有人有人能做到的了,然而鲍叔牙人性之善之美远不止于此。他遇事善于为别人考虑,却很少想到自己的利益,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据民间传说,历城王舍人村(鲍山附近)西头有座两孔小桥,样子普通,用料平常,可附近的人们都知道它不一般,因为它是鲍叔牙和管仲一起经商时,赚钱后在此分金的地方,名叫分金桥(有意思的是,我在其他地方的介绍中也见到了和管鲍有关的的分金桥或分金亭)。两人经商的钱经常会被管仲先拿走一部分,用去还自己欠的各种账,而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却不会为此少给他一分钱。这让很多人不平,觉得管仲太贪了,而鲍叔牙却说,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他比我更需要钱。

能结交鲍叔牙这样的朋友,是管仲一生最大的幸事。所以他由衷地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想到李白的诗《陈情赠友人》,对于管鲍之交的情义他写得最精辟:“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说到最后,我不能不提到管仲病重之时,拒绝齐桓公想让鲍叔牙为相的事情(虽然后来鲍叔牙晚年还是称相了)。《庄子·杂篇·徐无鬼》里讲: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管仲知道鲍叔牙的廉洁和嫉恶如仇,知道他不适合担任相位一职。管鲍二人的交情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没有一丝的杂念,一切以国事为重,让人敬佩。

一个人的善良的品质比出众的才华更宝贵

离开鲍山的时候,天上还在下着濛濛细雨,鲍山一片青翠,鲍叔牙墓一片青翠,周围静静的,让你不得不产生一丝思古之情,为那些历史上的人与事感慨万千。还是“唐宋八大家”曾巩的诗《登华不注望鲍山》写得好啊:“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似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人性的善与美是超越时代的,永恒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