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砍掉主任、副主任职称,一切会变好吗?

导读

职称制度是否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

作者:阿廖沙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中国医生职称的晋升制度饱受“诟病”,主要矛盾集中在评审过程脱离了临床的本质,过度依赖论文和科研项目。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曾提出过,“地级市医院医生评职称应该把自主权放开,不要统一论文。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应该是以患者是否满意为标准,让他们写论文搞科研,对地级市医院没有这个必要。”

对于王静院长的建议,李克强总理回应道:“他讲得有道理啊。手术没做好,论文写得不错,问题不解决,这不是花架子吗?”

花架子,即形式主义,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中看不中用。一味强调搞科研、写论文的能力,而忽略其治病救人的技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合理的。

想要做好科研,其难度不亚于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科研与临床双精通的人本是百里挑一,乃至万里挑一的“天才”,但现有制度却把它当做基础要求,作为医生的职称晋升的评测标准,这几乎等同于逼着医生走向“造假”之路。

有学者曾经在公开场合列举过一份涉及到1920位医生的问卷调查,其中80%的医生认为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且“造假成风”,大概7%的人找了“枪手”,20%的人找过“代理”。

2021年,国家卫健委通报多起医生学术造假事件,过千名医生因为科研违规收到处罚,部分知名专家因为论文问题声名狼藉,被撤销主任医师职称。除此之外,近些年中国医学论文大批量被撤稿的消息层出不穷,导致中国学术界信誉扫地,从长远来看,遗祸无穷。

当然,学术造假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该不该废除医生职称?不破不立,破了以后再怎么立?

既然已经陷入“畸形”状态,索性不破不立,直接废除医生职称制度似乎也未尝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也不在少数:

知名心脏专家胡大一:职称评审要有区分,当医生不要重SCI而是重临床,晋到主治医生就行了,别再搞副正主任医师了。要让治病救人,热爱专心致致当好医生的人安安心心、安安生生悬壶济世。让喜欢又善于SCI的也可专注SCI。医的好病,手术做的精湛,既受社会尊重,又有合法合理收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医生,让病人放心、家属安心、年青医生佩服,以之为学习榜样。中国的临床医学才大有希望。

原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只有在中国,医生之间、医院之间有等级之分。为了职称评聘,医生们忙着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但事实上,论文造假时有发生,有两会委员称,目前基层医院医生的科研论90%都是假的;而每年那么多的课题,科研成果又有多少得到转化了呢?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周粱:一些外科主任医师不会做手术,一些内科专家不会看病;一些在临床能力上获得患者、同行认可的医生,却因为科研论文难以晋级。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兼大内科主任周昭远:我为什么反对职称评审,因为医生根本就不需要评什么职称,职称只是有关部门方便管理和捞取好处的手段而已,对治病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误导病人。

……

纵观以上各位专家的言论,基本都是围绕着“科研论文不能代表医生水平”这一核心观点进行阐述,进而得出“医生不需要职称”这个结论。

确实,职称问题积怨已深,不将旧规矩废除就很难建立起新秩序。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能忽视,新秩序能不能如想象中那般合理有效?

首先,废除职称是否意味着医生之间不再存在上下级关系?

砍掉主任、副主任职称,一切会变好吗?

图源:摄图网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提出一个质疑——团队的效率该如何保证?

尽管几乎所有人都会对上级有或多或少的不满,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上下级制度是保障团队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当这个机制不复存在后,原有的社会结构崩塌,工作效率根本无法保证。

当然,这个问题答案一般会是否定的,即医生之间同样存在上下级关系。取消技术职称,不代表也要取消行政职务。

那么问题又来了,新的上下级关系该怎么确立?

目前中国医院科室的主任基本由科里技术职称最高的几个医生竞选,在取消职称制度后,参选标准必然也要随之改变。

打破了旧规矩,就必然要建立新秩序。这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最难的一步。

上面很多专家都提到,临床能力是评价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标准,然而专家还有一句话没说,临床能力的高低非常难评判。

在现实情况中,完全客观的评价医生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非常困难。这中间的变量太多,不同的病种之间诊疗难度各有高低,不同的病人配合程度各有不同,各级医院的面临的病人病情发展程度也非常悬殊,想要衡量好这些变量非常困难,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滋生新的“畸形”。

假如治愈率成了考评医生的重要标准,会不会年老体弱、奄奄一息的患者无人敢接;为抢一个轻伤骨折患者,好几个医生打破头。

假如患者口碑成了考评医生的重要标准,会不会医生们面对患者及家属不敢再有一丝不耐烦,甚至还得时不时给患者送点礼。

假如直接上级的评价成了考评医生的重要标准,那么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显然,想通过临床能力确定上下级关系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综上所述,我提出自己的观点——医生职称应该保留,但评审制度必须改革。

职称是对于优秀技术人员的认可,这种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优秀的临床医生希望通过自己的临床能力,得到老百姓、同行、甚至国家的认可与尊重,高级职称就是受到认可和尊重的证明之一。

然而搞技术的人普遍清高,所以当越来越多“才不配位”的人通过见不得光的手段也得此殊荣时,他们会有一种受到侮辱的感觉,甚至开始厌恶这一制度。

因此,为了保护那些优秀医生的积极性,医生职评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开头提到中国医生职称的晋升制度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评审过程脱离了临床的本质,过度依赖论文和科研项目。其实科研和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大跃进式的“全体医生搞科研”显然不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

凭心而论,中国目前多数医院没有做科研的条件,多数医生也没有做科研的能力。与其让他们浪费大量时间弄虚作假,反倒不如将科研经费集中到头部三甲,大概率效果会更好。

今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指导意见》中表示,要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针对卫生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重点评价业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绝大多数医生而言,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无数人长期呐喊呼吁的结果。

虽然这种机制缺乏侧重点与量化指标,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弹性,效果如何,现在还很难评价。但话又说回来了,改革的路上必然充满荆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

直接砍掉主任、副主任职称未必是个好办法,让高级职称更有公信力才是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

责编 敬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