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209年,秦王朝的命运来到了十字路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就在一场连日的大雨造成的时期延误之中,由陈胜、吴广率先点燃。
长久以来的严刑酷法,赋敛沉重、戍徭无已,让人们早已是“天下苦秦久矣”。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既然“无期当斩”,那么又为何不拼死一搏呢?就这样在大泽乡陈胜、吴广振臂一呼,揭竿而起。
尽管这场大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陈胜从称王到牺牲也不过短短六个月时间,可是藉由此而燃起的反秦大起义却呈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仅仅三年之后,秦王朝便轰然倒塌。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直抵霸上,秦王子婴被迫投降,秦朝灭亡。

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首领,刘邦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最终在楚汉战争中笑到了最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不得不说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时势造英雄。陈胜、吴广、刘邦、韩信、项羽、张良等人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英雄画卷。但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些人的背后亦是“兴亡百姓苦”的故事。在秦朝末年,当时的人口数量为三千万左右,而在经过短短几年的战争之后,汉初的人口迅速缩减至一千多万。
百废待兴,刘邦的措施
百废待兴,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恰当不过。当时的社会状况之差,甚至就连身为帝王的刘邦,他的马车出行时,都找不到相同配色的马匹,这也足见当时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力之严重。
如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刘邦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措施,并依靠这些措施为后世承位者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刘邦针对秦朝赋税严重的状况,改秦朝的“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同时又将一系列的无主荒地按照军功大小分配给参加了秦末大起义的将士们,鼓励他们回乡务农。
这样的策略不仅聚拢了民心,也实现了“居者有其田”的短期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为人口——这一冷兵器时代极有战略价值的数据的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对于人口的恢复,显然仅凭民众自由繁衍生息是不够的,于是接下来刘邦便又采取了另外的一项措施。而这项措施的实施,对于人口恢复是有着很强的助益的,可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一件事它亦有其弊病,它的实施亦令许多女子苦不堪言。这项措施可称之为“单身赋税”。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婚配年龄的规定在先秦时期,尚不可考。直至周朝之后,进入了信史时代才算有据可查。《周礼》中便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规定,也就是说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之后要必须嫁娶,而一旦男女超过了规定的婚配年龄,则就要被强制相亲。
不过这项规定,对于百废待兴的汉王朝而言,要快速恢复人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遑论彼时的汉王朝北部匈奴崛起,正在虎视眈眈。虽然汉王朝也采取了“和亲”的羁縻政策,短暂的维系了和平,可对待敌人只有强大自我才是最好的。
于是,刘邦就在《周礼》之上发布了法令。在法令之中刘邦规定:女子年满十五岁之后,尚未嫁人则需要缴纳“单身税”一算。
这堪称是一项“奇招”。
“一算”是汉代商贾税、人头税的一个计数单位,每一算为120钱。也就是说,女子15岁之后尚未嫁人,则就要缴纳120钱。而这120钱在当时的购买力却可以相当于一人三个月的基本支出。
显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样的赋税可以说很是严重,也正是出于“避税”的需要,早婚也就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潮。
男子十几岁而娶者、女子十四五而嫁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甚至就连王室也不例外。这项措施自其推行,对于人口的恢复可以说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即便是在刘邦去世,汉惠帝承位之后也并未废除,甚至惠帝还为了加速推进人口的恢复,将原来的“一算”之税改为“女子年十五至三十不嫁,五算” ,提高了整整五倍。
汉昭帝、汉平/帝、霍氏、王氏更是这种规定的践行者,结婚时的年龄甚至在十岁之下。可想而知,这样的年龄尚在懵懂时期;而即便是15岁结婚的女子也尚在发育之中,这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而这也是女性地位进一步降低的体现。
小结
在实行了这样的恢复人口措施之后,及至汉武帝朝时全国的人口便已经超过了秦末的水平,达到了3600万,而这也为汉武帝朝的经济发展、对匈奴作战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
西汉末期时的人口,甚至已经达到了6000万之多。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早婚措施再辅以由此而形成的儒家“三从四德”风气,对于女性的身体、心理上都是一种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