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收音机里听小说

去新浪博客找一篇过去写过的文章,发现几十篇博文被设置成私密,外人看不到,登录后自己能看。这些文章并不敏感,不知道新浪为什么做这样的设置,它又有什么权力这么做。

我很看重博客,里面很多文章是带着真情实感写的,和站在旁观者角度做评论不一样。如今博客没啥人看了,弄不好哪天就没了,我得赶紧把文章移出来。

这篇文章写于2009年,也被设置成私密。我准备挑几篇发在公号,也换换口味。

收音机里听小说

收音机里听小说

昨天晚上,有一搭没一搭看电视,换到北京台,正播一个电视剧,抗战题材的。如果不是听到“许凤”俩字,我或许不会停留半刻。

许凤!这名字让我心头一热。

《战斗的青春》,这是我儿时听过的印象深刻的小说之一。朱大江、武小龙、箫金等名字,都还记得(很多小说只是听过,名字发音没问题,是不是这几个字,不太清楚。下面要提到的小说,同样有这个问题)。

印象最深的是许凤和李铁,后者是县大队手枪队队长。记得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汉奸打赌起誓,都这么说:“谁要说话不算数,让他出门碰上李铁手枪队。”小时候,无数次想象过这个让汉奸闻风丧胆的英雄长什么样子。二十年后,中国足球队有了个李铁,但那形象让我失望,甚至觉得长那样不配叫这个名。

小时候在农村,没电视看(大队有一台小黑白电视,最迟是1976年买的,因为毛主席逝世的报道,就是通过它看的),图书也很少(我小人书倒挺多,可惜后来全丢了),印象中家里只有《金光大道)《春歌集》《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为数不多的几本书,收音机就是我儿时最好的朋友。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单田芳的《隋唐演义》,袁阔成的《烈火金刚》等评书,常志的快板书《西游记》,电影录音剪辑以及后来的广播剧,都是通过它听的。

听得最多的,是小说。小学期间(1980年之前),现在能记起听过的,有《万山红遍》(记得作者是黎汝清,主人公叫郝大成)《李自成》《乔龙彪》《东方》、《云崖初暖》(好像是写藏族的)《前驱》(写北伐战争期间的叶挺独立团)、《义和拳》《斯巴达克斯》,等等等等。当然也包括文开头提到的《战斗的青春》。播讲人中,印象最深的有金乃千、曹灿、汪良、关山。

中央电台十二点半小说连播听得最多,北京电台、天津电台、河北电台等,也听。还记得《云崖初暖)《前驱》(义和拳》是北京台播的,《乔龙彪》《战斗的青春》,是天津台播的,而《斯巴达克斯》,是从河北台听的。

听《斯巴达克斯》,其实有些偶然,当时河北台中午一点半播长篇快板书《西游记》,一点开始的半小时,是播《斯巴达克斯》。等快板书,顺便把它听了。这部小说对当时十多岁的我们,有点深,听不太懂。所以,现在里面的情节,除了和兽决斗,和人决斗等少数情节,不记得什么。但我这部小说的作者,我应该永远也忘不了:拉·乔万尼奥里。

因为,这个名字,不知从我和我的小伙伴嘴里,喊了多少次。每天中午,我们好多人都聚在一个成儿的小朋友家里,一起围着收音机听。“请收听拉·乔万尼奥里写的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斯》”,每天,我们都和播讲人一起,喊出同样的话。按照现在的语言习惯,似乎应该是;“请收听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斯》,作者拉·乔万尼奥里”,但因为印象太深,我相信自己的记忆绝对准确,当时就是这么说的。

对一些伙伴(也包括我)来说,聚在一起听,不是因为家里没收音机,只为要大家一起听的气氛和乐趣。四年级,应该是1979年,我们听的《乔龙彪》。天津台,曹灿播讲,每天早晨八点到八点半。每天早饭后背上书包,大人以为我们去学校l了,其实我们是奔一个同学家,听完《乔龙彪》再去上学。到学校应该九点左右了,不记得是不是迟到过。那时一个班十几个人,一大半人都在一起听小说,老师即使想上课也上不了。

还要一说的是《东方》。在小学,我是个孩子王。课间我到别的年级“视察”,是要有人喊“起立”的。以至于老师当时特纳闷:“我就不明白,这帮小子敢不听我的,就不敢不听瘦子的。”我当时瘦,外号“李瘦子”,老师课堂提问,也从不叫我名字,就叫“瘦子”。《东方》里,我喜欢团长邓军,我说以后我就是邓军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各个年级小朋友,校内校外见我,都是统一的称呼:“邓团长”。

除了邓团长,还有“周政委”,小宝来“担任”。记得有一次和小伙伴发生纠纷,他圆睁二目;“你敢惹我周政委?”

按照“级别”,小三元“担任”参谋长雷华。巧的是,那段日子他眼睛出了点毛病,总是纱布包着。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呼:“瞎参谋”。

“邓团长”“周政委“”“瞎参谋”,这是留在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