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四十一)司马元显
十几二十岁就做国家元首的,从古至今都不罕见。毕竟如果老爹死得早,接班人不管是大是小都得顶上去。毕竟,对于一个成熟的政体来说,维持运转是靠其一整套规则,并不绝对依赖于某个人,哪怕那个人是皇帝、国王、元帅、胖子。

但是如果嘴上没毛就做到政府首脑,那问题就大了去了。因为国家元首在很多时候是不管具体事务的,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圣君垂拱而治即可;可政府首脑如宰相、总理、首辅等,要是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那上台以后基本就得两眼一抹黑了。
因此,中国古代小皇帝层出不穷,东汉一朝更是只有两三个皇帝活过四十岁,却不影响它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但是,宰辅未及弱冠却极为罕见,因为大凡是脑子稍微好使一点的皇帝,都不可能把国家交给个毛孩子去治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皇帝脑子不好使。更不巧的是,东晋安帝,真就是个唐氏儿。因此,在他的时代,出一个十几岁的宰辅大臣也就有了物质基础了。
但是这还是很困难,因为皇上的智商虽然欠费,手底下大臣总有能干的,总不能都看着这么一个毛孩子折腾事。然而,为这位年轻宰相横空出世的第二个条件出现了——当时主政的宰相是他爹,也就是咱们上一讲说到的司马道子。
司马道子是安帝的亲叔叔,那他的儿子也就是安帝的堂兄弟,这样一个又有血缘关系做后盾、老爹还有权有势的王子哥儿,想做宰相就比较容易了。而他,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司马元显。
不过比较滑稽的是,司马元显走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步,是扳倒自己的老爹,想自己上位。而当时这位会稽王世子,才虚岁十六。
之前咱们提到过一次东晋规模不算太大的内乱——王恭先后两次起兵号称“清君侧”,其实要收拾的都是司马道子。只不过碍于司马道子皇叔及宰相的身份,王恭没有直接说要动他,而是针对他身边的左膀右臂王国宝和谯王司马尚之而已。
对于这个气势汹汹的国舅,司马道子还真没什么办法,毕竟他的本事在捞权而不在打仗。这个时候,就需要年轻气盛、叛逆心强的十五六岁少年司马元显出场了。
面对王恭的大军,司马元显敏锐地意识到他的弱点——刘牢之。于是在他的策动下,刘牢之在关键时刻反水,翻过脸捅了王恭一刀,最后令这次危险的“清君侧”转危为安。
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司马道子非常高兴,于是转过脸去继续搞他的伟大事业——吃喝嫖赌去也;而有这样一个三不管的老爹,司马元显也非常高兴,因为他想自己过过瘾了。
在平定王恭的时候,司马元显身边的人对他大加吹捧,说他特别像他的从祖父晋明帝司马绍。司马元显对此非常认同,考虑到晋明帝是在他爹司马睿死后才大发神威的,因此,司马元显也决定让老爹休息休息,自己来干。
有一天,司马元显上书给皇帝,说考虑到老爹身体不好,建议让他爹去休息休息。考虑到皇帝智商有问题,主观大政的老爹又在醒酒(这不是开玩笑),司马元显就自己帮皇帝批了。等老爹酒醒以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儿子安排退休了。
司马道子很生气,后果一点都不严重,因为他确实没啥办法,再加上位子再怎么说都是儿子的,因此他也没怎么操作,收拾收拾酒杯,接着喝酒去了。
这一年,司马元显虚岁十八。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少年或者青年政治家名扬千古,比如年轻时的嬴政,秦王时期的李世民、除鳌拜平三藩时期的康熙。然而,在我们描述这些青年才俊的时候,却从来不提司马元显。原因很简单,他不是。
司马元显成功挤掉老爹上位以后,确实刷新了朝局。只不过不是把他爹干的混账事给解决,而是更加混账了而已。
其实想也想得到,一个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没成年的孩子,又没有接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就他爹那个水平估计也困难),就因为一个平王恭就自信心爆棚,他能有什么能力?而这个自小就养尊处优、眼高手低的王爷,在把一堆头衔从老爹头上Ctrl+C再Ctrl+V到自己头顶以后,更加目中无人,甚至公开宣称起自己无敌天下起来,他带来的祸乱,也就可想而知了。
司马道子执政期间,虽然排除异己、不理政务,但好歹没直接招惹过普通老百姓。司马元显一上台,立刻把江东一带免奴为客(谢安的德政,以令这些人为国家提供赋税)全部招到京城来当兵,美其名曰“乐从”,意思是这些人都是主动来当兵的志愿兵了!
在司马元显的努力下,孙恩卢循起事了。而当当时唯一能战的谢琰战死以后(刘裕尚不出名),司马元显的反应不是去调兵遣将发掘人才,而是给自己又加了一堆官爵,什么都督十六州军事、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给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弄了个王爷。
直到孙恩打到京口,司马元显才有所反应——派人把石头城封锁起来,任孙恩怎么叫骂都死活不出战,直到前来勤王的各路兵马把孙恩击退,他才敢出门见人。当然,平定孙恩的第一功必须是他,不在话下。
就这样过了三年,司马元显寸功未立,却一直忙着给自己加官进爵。直到桓玄大军再次进逼建康城下,他还在自说自话地给自己弄头衔。而当石头城坡、已经有人来抓他的时候,他才慌慌张张跑到老爹的府邸,父子俩人相对而泣,随后一起被捕。
在临刑前,桓玄问司马元显有何遗言。司马元显想了想,说了一句和一千多年后朱由检的遗言类似的话:“
为王诞、张法顺所误。
”
司马元显死的时候,也就二十周岁。按古礼,前一年他才刚刚完成加冠礼。
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覆灭,意味着东晋朝廷靠王室对抗宗族的努力已经彻底化为泡影。而桓玄的到来,也意味着一件大仇的得报,一桩夙愿的了解,以及一个军事强人的崛起。
那么,桓玄又为何要作乱,他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