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假日交响曲》:艾夫斯的音乐叙事

《假日交响曲》:艾夫斯的音乐叙事

◎雷苗苗

回望西方的音乐创作,将作品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便越发随处可见了,如我们所熟知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马勒的《亡儿之歌》等等,都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本文要谈及的这部美国现代主义作品《假日交响曲》(又被称为《新英格兰假日》)也不例外,它的题材源于美国现代作曲家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54)脑海中的童年记忆——他的家乡丹伯里小镇的四个假日景象。这是艾夫斯步入中年时的回忆,对于一位作曲家来说,选择以音乐的形式来“再现”这些儿时的经历是再好不过了。无疑,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怀旧色彩。

从艾夫斯创作的成熟时期开始,便将“在音乐中表现人的(通常是他自己的)经历”作为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假日交响曲》(1904-1913)恰处于这一时期。他坚定地认为“真实的艺术没有任何例外:它直接来自内心,来自对生活的体验、思考和实践”,并且他还宣称:“音乐,即是生活。”(他同时期的另一部作品《新英格兰三地》也体现了对其艺术目标的实践。)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来描述假日当天所发生的一个个事件?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假日当天的情绪?又如何体现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美国音乐”?这花费了艾夫斯九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13年之后还进行过修改)。

接下来,让我们就跟随《假日交响曲》来“走进”艾夫斯儿时的假日吧!

《假日交响曲》:艾夫斯的音乐叙事

冬:华盛顿的诞辰

乐曲一反常态的以“冬季”作为开始,以“华盛顿的诞辰”(每年的2月22日)这一全国性假日开启了交响曲的首个篇章:

第一部分首先呈现的是一幅寒风凛冽、冰雪漫天的丹伯里小镇的二月夜晚的画面:家里的老人们围坐在火炉旁取暖;青年人则有的徒步、有的乘雪橇穿过山路,冒着飞雪,到达小镇郊外的谷仓。艾夫斯运用了他最擅长的手段——“借用曲调”来与这些事件相对应,例如在描述火炉旁取暖的老人们时,他选取的是美国古老的民歌《家,甜蜜的家》和《家里的老人》,而对于年轻人他则选用的是相对活泼的民歌曲调《稻草中的火鸡》和舞曲《水手角笛舞》。

中间部分是这一乐章最具特色的谷仓舞部分,描绘的是人们到达之后在谷仓内尽情舞蹈的画面:一些人跳着方阵舞(盛行于19世纪,有四对男女组成的方阵舞蹈,欢快、活泼),另一些人跳着古老的拉格泰姆舞,还有一些人跳着吉格舞和里尔舞(一种轻快的民间舞蹈)等,甚至还有华尔兹。在这里,艾夫斯借用了大量的丹伯里地区当时流行的各种曲调:《水手角笛舞》《康城赛马歌》《为了他的一个快乐的好朋友》《白色的帽章》《稻草中的火鸡》《马萨在寒冷的土地》《浣女组曲》《渔夫角笛舞》、《坎贝尔人来了》和《圣巴特里克节》等等。关于这一部分的创作艾夫斯曾回忆道:

在谷仓的大厅中,当大厅的其他地方跳的是华尔兹的时候,另一群人将会跳起一段波尔卡舞,或许是一段夸德里尔舞或枪骑兵方块舞。一些乐队中的演奏者用即兴的方式配合波尔卡舞,另一些配合华尔兹舞……有时一些小提琴手会因困意导致节奏发生变化,并导致混合拍子。

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慢了下来,以极弱的力度(pppp)进行,也代表着这一天即将结束。人们唱起了伤感的歌曲,再次出现《家,甜蜜的家》的旋律,在这个旋律之后,背景是小提琴轻柔地演奏长笛声部的旋律,把《猪城乐事》与《稻草中的火鸡》混合,并在乐声消失之前徘徊于两个调式之间。这可能代表了来自谷仓舞的声音,或是来自对刚刚结束的舞蹈的回忆,作品最后在《晚安,女士们》的曲调中结束。

春:装饰日

第二乐章是对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内战,1861-1865)战死的将士们的纪念。它最初被称为“装饰日”,原因是在这一天要用鲜花去装饰士兵们的坟墓,现在被称为“纪念日”(Memorial Day)或“阵亡战士纪念日”,是美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时间是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这一乐章的灵感源于他的父亲乔治·艾夫斯(以下简称乔治)的传奇经历。“装饰日”也是与作曲家个人最为相关、最能体现其悲伤的作品之一,因为它与他对自己的朋友、邻居、尤其自己的父亲的悲伤记忆紧密相连。那个时代,他的国家仍然深受内战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那一代在战争中的幸存者们,每年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抽出时间去回忆与反思。他的父亲就是其中的幸存者之一,乔治留给儿子对有关自己往昔经历的十分强烈的联想,并且影响了艾夫斯的整个人生,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了儿子心目中的英雄。尽管艾夫斯对父亲在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并不清楚,但是内战时期的精神和歌曲却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他在《装饰日》中借用了大量的内战歌曲:《自由的呐喊》《今夜露营在旧营地》和《共和国战歌》;进行曲《进军穿越佐治亚洲》《第二团康涅狄格州进行曲》和《缓慢的游行》;赞美诗《真挚来临》《末日经》;《贝瑟尼》;号角曲《葬礼安息号》;民歌《扬基歌》和《兰贝斯》。它们是在装饰日那天人们为纪念阵亡兵士们而唱的歌曲。

《假日交响曲》:艾夫斯的音乐叙事

这一乐章艾夫斯以音乐描述了这一天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清晨,这个村庄的花园和树林,是那些有着温柔记忆和虔诚的双手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场所,他们为纪念这一天而采集鲜花……当市政厅里装满了采摘的春天的鲜花——丁香、雏菊和牡丹——之后,游行队伍在主街道上慢慢形成了……队伍行进到伍斯特公募……在最后一个坟墓装饰完毕之后,“熄灯号”的声音穿过松树与山核桃树,同时最后一首赞美诗唱起。然后队伍再次形成,人们行走返回到镇上……队伍行进停止,在一片寂静中清晨时的“鲜花之歌”作为背景音乐在城镇的上空升起,而西山后的日落也为这一天的祝福锦上添花。

夏:7月4日

“这是一个男孩的7月4日。”

第三乐章是以美国的国庆作为基调的,又是一个全国性的假日,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一乐章的主人公是艾夫斯自己,这个男孩也是指他自己。“这是一个男孩的7月4日”是艾夫斯曾在“7月4日”的总谱上记述的:

没有历史回顾的演说——没有‘逐渐形成的’爱国热忱的夸张,在他的庭院里没有节日表演,但他比大多数乡村政治家更懂得怎样庆祝。他选择自己的道路,他的本性是爱国主义而不是侵略主义。他的庆祝活动在午夜前的宁静中便已开始了,随着日出而变得喧闹起来。谁都知道这节日的情景:草地上的加农炮,大街上的乡村铜管乐队,鞭炮,捧合着牛腿肉的蛋卷,绕着大脚趾的线,摔炮,教堂的钟声,失去的手指,发出尖声的横笛,烚肉烧杂烩,有奖拳击赛,锣鼓队,灼热的阳光,游行的队伍(步伐不整齐),酒店全关门(醉汉比往常更多),棒球赛……信号枪,自告奋勇的裁判,红色,白色,蓝色,脱缰的马——这一天是在教堂塔尖上空飘荡的火光中结束的:一年一度升起的焰火终于令市政厅被照得一片通明。

上述文字正是艾夫斯这一乐章想要描绘的事件和表达的情感,他曾在自己的《备忘录》中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给这些内容配乐时,有一种作为一个男孩该有的自由感,在7月4日,他想做他希望做的任何事,并且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一天。”或许正因如此,他在这一乐章中借用的曲调最多,共24首,其中包含了各种音乐体裁:爱国歌曲、进行曲、民歌、舞曲等等。他首先拼贴进来的是爱国歌曲《哥伦比亚,海洋的珍宝》,并让它贯穿始终,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红、白、蓝》,流行于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在《星旗条》还未被确立为美国国歌(1931年)之前,这首歌长期被作为美国非正式的国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夫斯创新的作曲手法“累积设置”的使用——他最初并没有完整地呈现《哥伦比亚,海洋的珍宝》的曲调,而是先通过多次碎片式的展现,直到乐曲接近尾声时才令其以完整面貌获得呈现。

《假日交响曲》:艾夫斯的音乐叙事

秋:感恩节和祖先节

“感恩节和祖先节”作为《假日交响曲》的末乐章,也是四个假日乐章中最漫长、最宏大的一个。艾夫斯在尾声中加入的合唱,给这部交响曲带来了一个恰当的结束。“感恩节和祖先节”准确地来说分别是纪念美国的两个假日:一个是感恩节,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的第一次收割,时间是在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另一个是祖先节,是为了庆祝1620年清教徒登陆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传统的时间是12月21或22日。这两个假日都是源于同一个历史事件。

比较有趣的是,“感恩节和祖先节”是艾夫斯最先开始创作的,但却放在了最后一个乐章,而且由于节日性质的原因,艾夫斯在这里借用的曲调以赞美诗为主,无疑使这一乐章具有了它本该有的宗教气息。作曲家还为这一乐章设计了一个“收割”主题,来纪念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的第一次收割,描绘人们第一次喜获丰收的情景。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乐曲的尾声部分,艾夫斯并没有像传统的器乐曲那样提取一段前面的材料加以变化并以器乐的形式来结束,而是加入了人声——一首赞美诗合唱“上帝啊,在你的指引下”来完成整部作品。

实际上,这一乐章是艾夫斯相对早期的创作,他最初在构思的时候,就曾计划写一部以“假日”作为主题的交响曲。而整个时间一直持续了将近十年之久,在此不得不提到作曲家的工作性质——他并非以音乐为专职,只能在繁忙的保险公司工作之余进行创作。尽管“感恩节和祖先节”属于作曲家较早年的创作,但却富于活力与力量,运用复杂的作曲技法,充满了创新精神,散发出浓郁的节日色彩。另外,《假日交响曲》是艾夫斯的一部“集合”(set)式的作品,每个乐章均可以被单独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