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作者:追赶小天才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说的是方言。人类会用方言,那么来自不同地区的动物能互相交流吗?

科学家上世纪60年代对鸟类的研究发现,不同的物种基本词汇是一样的,但是环境差异会使动物产生方言,这也是动物方言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环境出现差异的时候,不同种群的动物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发音。

下面我们就展示几种动物的“方言”:

“走出国门”的乌鸦能听懂异国同类语言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图源:pixabay

在美国,乌鸦能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来报警,其他乌鸦听到就会飞走。然而,将这种叫声录音对着法国乌鸦播放,它们听了不但不飞走,反而聚拢过来,或者毫无反应。

一般情况下,笼养在两个不同国家的乌鸦,它们根本听不懂对方的“鸟语”,而迁徙于北美与欧洲之间的乌鸦,却能听懂异地乌鸦的叫声,看来走出国门学习新的语言真的很重要呢!

日本猕猴:出生不久就会说“方言”了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图源:Wikipedia

日本猕猴,也叫雪猴,是生活在日本北部的一种猕猴,它们是世界上生活地区最北的非人类灵长目动物。

即便同是日本猕猴,如果生活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叫声。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知县猴群的叫声频率平均为670赫兹,比屋久岛的猴群低100赫兹左右。

另外,这两个地方的猴群,在刚出生的时候发音几乎没有区别,但仅过了半年,小猴的发音就开始发生变化,会说方言了。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不仅日本的猴子有方言,中国的猴子也有。苏彦捷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从2001年开始研究金丝猴的发声通讯,她把在神农架搜集的猴子发出警报的声音,在上海动物园或者北京动物园回放,猴群没有半点反应。经过初步推断,苏教授认为金丝猴可能是有方言的。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中两个地区的动物距离太远了,形成的可能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语言”,而不是“方言”,那来举个同物种相邻的例子。

“说”北京话和河南话的蝼蛄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非洲蝼蛄是世界性大害虫,尤其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最为严重。蝼蛄喜欢钻到土中活动,将幼苗、幼芽咬断致死,蝼蛄的活动还会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使菜苗因失水而枯死。

1989年,为了消灭蝼蛄,我国昆虫学家试验了一种声诱法,利用高保真录音机,先录下雄蝼蛄的“情歌”,然后拿到田间大声播放,雌蝼蛄们成群结队地奔向录音机,这样人们便可将其一举消灭。

随着试验进一步推进,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用在北京平谷区诱捕效果最好的鸣声信号在河南中牟做声诱,发现引诱到的虫子数量很少,但当科学家录下河南当地的蝼蛄鸣声来做引诱,引诱力则明显提高。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实验结果不言而喻,蝼蛄的鸣声也分河南口音和北京口音。

在这里,蝼蛄的方言指的是,蝼蛄声通讯中具有行为意义的鸣声信号,同一种蝼蛄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种群通讯信号。每个地理种群的蝼蛄种群声通讯鸣声结构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哪怕只是河南和北京相邻的两个种群各自的“语言”也不完全一样。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在河南生活的蝼蛄鸣声频率为2.5Khz 脉冲率167次/s,而北京蝼蛄的鸣声频率为1.4Khz 脉冲率77次/s。蝼蛄平时发出的响亮鸣声都是召唤鸣声,这种鸣声对雌雄个体都有召唤力。可见,如果河南蝼蛄想去“撩”北京蝼蛄妹,还要好好学北京话呀!

作者:苏澄宇(知乎用户,动物科学/动物营养类优秀回答者,科普作者)

新知问答|人类有方言,动物也有吗?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