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曹操又爱又恨的“隐身”名将,一生屡立战功,最终却被夺去兵权

《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的色彩非常浓,在罗贯中的笔下,凡属刘备阵营的人和事都尽量美化、拔高,凡属曹操阵营的人和事都尽量丑化、贬低。正是在这种曲笔下,曹操阵营中很多名将,能力被阉割或弱化,名声被掩盖或忽略,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籍籍无名的“酱油党”,甚至于连名字都没出现在书中,如此厚此薄彼,实在是令人可笑。

被罗贯中故意忽略的“隐身”名将很多,其中便包括被魏文帝曹丕赞许为国家栋梁的大将朱灵,而朱灵在《三国演义》当中正是被当做“酱油党”来塑造的。那么朱灵到底有怎样传奇的经历?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让曹操又爱又恨的“隐身”名将,一生屡立战功,最终却被夺去兵权

名将朱灵在演义中被塑造成“酱油党”

朱灵字文博,汉末冀州清河国人,本是袁绍的部属。朱灵在追随袁绍时期,起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为了公事甚至连家人的性命都不顾。朱灵的老乡季雍占据鄃城投降公孙瓒,并将朱灵的家眷扣押在城中,结果袁绍却派朱灵前往讨伐。此时公孙瓒已率军援助季雍,为胁迫朱灵,便将他的母亲、弟弟绑在城头让他投降,形势非常危急。

朱灵踌躇再三,然后对着城头哭泣道:“大丈夫在世,既然委身于人,自然要效力始终,怎么能再顾及家族的安危呢?”朱灵哭完后,率军力战克城并擒杀季雍,并迫使公孙瓒北遁。但在公孙瓒撤军前,朱灵全家已被杀害。

初,清河季雍以鄃叛袁绍而降公孙瓒,瓒遣兵卫之。绍遣灵攻之。灵家在城中,瓒将灵母弟置城上,诱呼灵。灵望城涕泣曰:“丈夫一出身与人,岂复顾家耶!”遂力战拔之,生擒雍而灵家皆死。见《三国志·魏书第十七》引《九州春秋》

让曹操又爱又恨的“隐身”名将,一生屡立战功,最终却被夺去兵权

朱灵起初依附于袁绍,但并不受其重用

不过对于朱灵的无比忠诚,袁绍似乎并没有多少感动,也未授予他重要的职务,这难免会让后者心生不满。数年后,朱灵奉命援助曹操讨伐陶谦,完事后发现曹操是难得一遇的明主,于是再不愿效力袁绍,改而归顺曹操,而他带来的部众也全部自愿留下。就这样,朱灵由袁营“跳槽”到曹营,开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引文同上。

让曹操又爱又恨的“隐身”名将,一生屡立战功,最终却被夺去兵权

朱灵随曹操征战有功,很受后者赏识

朱灵在投效曹操后,追随其征战南北,屡次摧锋陷阵,展示出极强的战斗力。朱灵作为大将,曾与刘备、路昭邀击袁术于下邳北,随曹操北定冀州、南征荆州,又从征马超、韩遂于关中,西克张鲁于汉中,战功卓著,威名仅次于“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朱灵的能力却被严重忽视,以至于在很多读者眼中,他不过是一个“酱油党”,跟“名将”二字毫不沾边。实际上,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朱灵侍奉曹操、曹丕父子,因功官至后将军,封高唐侯。曹丕在封朱灵为侯的诏书中,对其大加夸赞,称他威名盖过周朝中兴大功臣召虎(有扶立宣王、平定淮夷之功)、方叔(南征荆楚、北伐玁狁,为周室中兴头号功臣),功劳远超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灌婴(二人皆官至太尉、丞相)。曹丕对朱灵评价如此之高,可见其对曹魏政权的重要性,绝非一般人可比。

让曹操又爱又恨的“隐身”名将,一生屡立战功,最终却被夺去兵权

魏文帝曹丕对朱灵推崇备至

文帝即位,封灵鄃侯,增其户邑。诏曰:“将军佐命先帝,典兵历年,威过方、邵,功逾绛、灌。图籍所美,何以加焉?朕受天命,帝有海内,元功之将,社稷之臣,皆朕所与同福共庆,传之无穷者也。今封隃侯。富贵不归故乡,如夜行衣绣。若平常所志,原勿难言。”灵谢曰:“高唐,宿所原。”於是更封高唐侯。引文同上。

不过朱灵虽然战功卓著,深得曹操父子信任,但不知何故,曹操常常又对朱灵恼恨不已(或因朱灵性格耿直,常常顶撞曹操;或因朱灵本非曹操嫡系,后者终究对他不放心),每每想削夺他的兵权,但屡屡因战事方殷作罢。

等到天下稍定后,曹操便让于禁收取朱灵的兵权。于禁以治军严整闻名,诸将都很忌惮,所以等到他到达朱灵大营后,朱灵及其部众因畏惧其名,丝毫不敢抗命,乖乖地配合完成部队整编任务。

让曹操又爱又恨的“隐身”名将,一生屡立战功,最终却被夺去兵权

于禁奉命夺取朱灵的兵权,后者不敢违抗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引文同上

朱灵卒年不详,或薨逝于魏明帝时期,谥号为威。朱灵病逝后,享武帝曹操庙庭,与夏侯惇、曹仁、郭嘉、司马懿等26人并列,可谓功成名就、千古流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