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本是春秋战国第一霸,后越来越怂,五次抗秦跑了三次,最终亡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五百五十年,这一时期其实是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原先的春秋五霸逐渐发展成为了战国七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到了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秦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新旧势力不断更替,能够存活下来的才能够继续争斗。

秦国自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西方强国,虽然一直未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趁着其他几大诸侯国争霸期间,秦国一直积攒实力,发展势力。到了战国时期,自从商鞅变法后,落后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发展,壮大国力,秦国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开始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再继续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本是春秋战国第一霸,后越来越怂,五次抗秦跑了三次,最终亡国

说到楚国,楚国也是一位老牌贵族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扩充势力,发展霸业,有了许多盟国,已经有了称霸中原的实力,但遇上了发展起来的晋国,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后来遭到几个国家的联合攻打,楚国的国力大大削弱。到了战国时期,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楚国虽然没有争霸的实力,但在七国之中,秦齐两国争霸的关键点正是楚国,谁若是能将楚国发展成为盟国,那么称霸指日可待。而楚国选择的是结齐抗秦,这使秦国的后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本是春秋战国第一霸,后越来越怂,五次抗秦跑了三次,最终亡国

魏国人张仪以''连横''思想,受到秦惠王重用,拜为秦相,当时其他六国为了制衡秦国的发展,经过苏秦的游说六国,还有纵横家公孙衍等人的提倡,六国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也就是“合纵”,而张仪的连横计则针对此计策,因为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所以,有些国家谋求发展,他们选择和秦国合作,如此六国的“合纵”就被破坏了。而在这些合纵国家中,楚国实在是让人恨铁不成钢,山东诸侯五次抗秦,楚国就主动逃跑了三次。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合纵计策下,由楚国为纵约长,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率领匈奴人一起进攻秦国,秦国出了许多的名将,自然不缺能打胜仗的将军,樗里疾分析了联军的弱点,打算各个击破,首先对付的就是身为纵约长的楚国,一旦领头人都被打跑了,那么联军就会军心涣散,秦军主动出击楚国,胆小懦弱的楚怀王就带着楚国军队落荒而逃了,如此,此次的合纵作战也就破灭了。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联合齐国、韩国、魏国进攻秦国,此时的秦国才刚结束了内乱,秦昭襄王即位不久,宣太后清洗了朝堂的反对势力,用了三年时间,在这一战中,秦国没有取胜,中齐将匡章,率领联军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联军取得了一次大胜,可他们没有乘胜进攻,否则一定会重创秦国。如此看来合纵确实是制衡秦国的有效政策,只要齐心合力,最差也就是两败俱伤了。

本是春秋战国第一霸,后越来越怂,五次抗秦跑了三次,最终亡国

公元前287年,苏秦游说齐、赵、魏、韩、燕合纵抗秦,但这场大战并未真正发生,因为苏秦的真正目的是齐国,秦国面对五国进攻,自然没有去硬碰硬,而是象征性地割了几座城池,取消了帝号,而后联军就去对付齐国了,这一战可是真正重创了齐国,齐国彻底失去了强国地位,秦国的真正威胁也就消除了,以后秦国的发展更为顺利。

公元前247年,秦国进攻魏国,信陵君联合赵、楚、燕、韩,五国联军再次针对秦国,在信陵君的带领下,一直打到了函谷关以西,可也就只能打到这里了,因为联军远行,粮草必然是个大问题,他们的粮草接应不上,而五国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像,所以这次的合纵就不欢而散了,他们再次错过了灭秦的时机。秦国统治者也意识到信陵君是个人物,于是离间魏王,信陵君被多去兵权,等到他死后,几个国家在秦国的攻击下无法达成合纵,秦国占领六国的步伐开始加速。

本是春秋战国第一霸,后越来越怂,五次抗秦跑了三次,最终亡国

公元前241年,诸侯国在庞煖的组织策划下,韩、赵、魏、楚、燕再次联合抗秦,而这次的领头人还是楚国,楚国的春申君名气够大,但再次让秦国找到了切入口,吕不韦将进攻楚国的消息透露给春申君,春申君害怕楚王被进攻,于是便说服楚王撤退,等到秦国去进攻楚国的时候,楚国已经逃之夭夭了,秦军只能去攻打赵国,虽然少了一个盟友,但在庞煖的指挥下,幸好没有崩溃,双方两败俱伤,这次合纵再次作罢。

本是春秋战国第一霸,后越来越怂,五次抗秦跑了三次,最终亡国

楚国的实力并不差,只可惜一直害怕强硬的秦国,在最后一次的合纵中,其实根本没必要逃跑,完全可以和庞煖沟通计策,包围秦国,再说他们的背后还有联军支援,如何不能对付一个秦国呢?只可惜诸侯国实在是不能齐心合力完成一次成功的合纵,将最大威胁——秦国铲除掉,如此他们也不会日后被秦王嬴政一一灭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