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来,中华大地陷入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的状态。直到司马氏篡魏,建立晋国并统一南北后,天下才迎来和平。可和平只是昙花一现。由于晋武帝司马衷对后事安排失误,导致他死后,朝廷内部立即爆发了争夺权力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遗毒无穷,造成晋国人口锐减、国力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周边少数民族趁机作乱,屠杀汉族军民,成立割据政权。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难。也有一部分士族百姓前往西凉和辽东避难。中国由此进入长达百余年的十六国混战时期。然而十六国时期并非整个中国都处在混乱状态。占据半壁江山,偏安东南的东晋小朝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有祸事,东晋地方武装也能迅速平定。这与江南特殊的门阀政治有很大关系。今天要说的,就是颇具代表性的江东大族周氏,三次平定江东叛乱的始末。

江南自汉末以来,就逐渐形成了地方豪族掌握一方实权的政治格局。这些地方豪族以家族为单位,形成门阀,他们占据大片土地良田,身边聚集了众多农民,少则几千,多则数万。这些门阀有自己的家族武装,也有自己的行政体系,俨然是国中国。当初孙策割据江东,便得到了江东门阀的大力协助。作为回报,江东门阀张昭等人皆位居东吴政权的高位。即便是身为人主的孙策、孙权,做决策时也必须看门阀的脸色。后来晋国发动平吴战争,历时近一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归晋国管辖,但实际上东吴基层特殊的门阀政治并没有大的改变。对江南门阀来说,东晋朝廷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管理者。后来晋国爆发“八王之乱”。司马睿到建邺避祸。照理说司马睿作为皇室成员,理应受到礼遇。可是江南豪族并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过了半年,司马睿用计谋,才让大族们相信他是将来南方的皇权代理人。司马睿才渐渐被拥上高位。
司马睿是公元307年抵达建邺。初到建邺时,司马睿听说过这么两件事,第一件事发生在四年前,303年,江汉之间的晋国将领张昌起义,企图趁着中央一团混乱,割据江东自立为王。起义军元帅石冰率部东攻,占据江、扬二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世族大地主周玘纠合地主武装配合本地晋军攻灭了石冰。第二件事发生在两年前,305年,又是晋朝将领企图割据江东,独霸一方。这次作乱的是右将军陈敏,他迅速出兵占据了吴越之地。西晋朝廷虽然出兵讨伐,但是司马氏诸王忙于混战,讨伐陈敏只是个形式。这次又是世家大族周玘出面,其他门阀武装共同出兵出力,迅速攻灭了陈敏。灭了陈敏之后,各门阀各自撤兵,既不邀功,也不互相争功,好像根本没把陈敏叛乱当回事,可见门阀实力之强。如果说这两件事还不能让司马睿体会到江东门阀的能量,那么他到江东三年后发生的又一件事,则使司马睿深深感到不安。
公元310年,晋建武将军钱璯奉命北援洛阳,行至广陵(今江苏扬州)惧敌不敢前进,于是干脆杀掉晋朝派遣的官吏,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率兵南攻义兴,打算割据江南。这回又是周玘,他纠合地主武装,与晋将军郭逸讨平钱璯。至此,周氏家族接连三次平定江南。司马睿这下亲眼见识了门阀的实力,因而感到疑虑和害怕,所以不敢重用周玘等本地豪族。
另一边,周玘意识到自己得不到司马睿的信任,他明明治吴功劳很大却不被委以重任,很气愤,于是打算联合另一个大族王恢发动兵变。结果消息泄露,周玘临阵退缩,为求自保,杀了王恢。若是周玘孤注一掷起兵,也许真能使司马睿害怕。但周玘杀了王恢就让司马睿看透了他的心理底线。司马睿料定了周玘不敢公然叛乱,于是大胆地戏弄起周玘。
司马睿假装不知道周玘杀王恢,下令征调周玘入建康(愍帝称帝后为避讳由建邺改名),任镇东司马,行至中途,又改授建武将军、南郡太守。当周玘到达芜湖,司马睿复又命他返回建康,改任军谘祭酒。周玘终于明白司马睿是在故意戏弄他,忧愤而死。临死前,他对儿子周勰说,杀死他的是掌权的北方人,并要求周勰为他报仇。就这样,曾三次平定半个中国叛乱的家族族长因被司马睿戏弄,竟被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