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匡胤之叹:“若非这个卖茶叶的小贩英年早逝,何来我大宋?”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而陈桥兵变成功的关键竟在于一位曾经的茶叶小贩意外英年早逝。

这位小贩就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如果不是三十九岁的柴荣意外去世,只留下七岁的柴宗训即位,赵匡胤可能连掌握军权的机会都没有。

赵匡胤之叹:“若非这个卖茶叶的小贩英年早逝,何来我大宋?”

周太祖郭威的亲生儿子在起兵的时候,都被汉隐帝杀了,以至于郭威晚年膝下只有柴荣这么一个养子。

柴荣办事又使郭威非常称心,郭威传位给柴荣也就顺理成章了。柴荣在担任这个擅州节度使的时候,就做过一些改革的尝试,他免除了百姓的部分差役和负担,这些为政举措获得了郭威的褒奖,这也是他登基后为政措施的一个缩影。朱元璋评价郭威时曾这样说:“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

赵匡胤之叹:“若非这个卖茶叶的小贩英年早逝,何来我大宋?”

柴荣即帝位后励精图治,非常重视百姓的生活和农业发展,他曾对王朴说:如果给他三十年时间,他准备“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在柴荣的计划中,百姓的安居乐业占据了很大比重。一旦柴荣的计划成功完成,或者有部分已经实施,后周的江山绝不是陈桥兵变就可以推翻的。

赵匡胤之叹:“若非这个卖茶叶的小贩英年早逝,何来我大宋?”

其次,柴荣的统治地位是非常牢固的,柴荣是郭威养子,即位之初并不能服众,郭威为了让柴荣顺利即位也花了不少心思。

郭威在去世前一年贬谪了颇有野心的王峻,升柴荣为开封府尹、晋王,在弥留之际又特别将侄子李重进叫来对柴荣行君臣之礼,这一切都是为了稳定柴荣的帝位。而柴荣之所以能最终坐稳帝位,靠的还是自己的作为和能力。郭威刚刚去世,北汉就勾结契丹,进攻后周,本来柴荣刚刚即位,身处前线会导致朝局不稳。但柴荣深知此战对自己的重要,不顾诸位大臣的反对,决定亲自率军北上迎战,最后大败北汉于高平。赵匡胤虽然也参与了高平之战,并且也建立了功勋,积攒了威望,但绝对比不上亲征的柴荣攒的威望多。

赵匡胤之叹:“若非这个卖茶叶的小贩英年早逝,何来我大宋?”

柴荣去世前,和郭威一样,也做过一些安排,来巩固自己儿子的统治,我们通过柴荣的这些安排来一窥柴荣对权势的掌控能力。

首先,柴荣紧急册封了个皇后——符氏,以此提升外戚的地位,外戚不足以篡位,但一定尽心辅佐这个小皇帝。再找了三个托孤的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位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一没野心,二没兵权,也不能琢磨着篡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率领大军返回京城的时候,这三位元老级的托孤大臣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他们的地位更是套上了北宋重臣的身份。

当然从结果看这是一大败笔,但这说明柴荣也非常重视禁军的掌控,将自己的“左膀右臂”都放出去,这些手握军权的将领既不能依靠禁军夺权,又能在地方策应朝中。

赵匡胤之叹:“若非这个卖茶叶的小贩英年早逝,何来我大宋?”

唐末以来中原的政治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五代时军阀安重荣就曾公开宣称,兵强马壮的人都可以做皇帝。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人们心中的观念,“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只要掌握了兵权,随时就能造反,长此以往百姓对政权也没什么归属感。

高平之战后,柴荣对军队建设产生了很深的体会,决心整顿军队。命赵匡胤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大力发展禁军,以图扭转唐末以来节镇擅权、内轻外重的局面。

赵匡胤之叹:“若非这个卖茶叶的小贩英年早逝,何来我大宋?”

正是由于柴荣的这种改革,我们注意到,朱温、石敬瑭、刘知远等人虽然和赵匡胤一样,都是以军权夺取帝位,但这些人所依靠的都是地方节镇兵,而赵匡胤则是直接“策反”了柴荣建立的,最强大的中央禁军。如果柴荣不死,稳稳地掌握中央禁军,包括赵匡胤在内的统兵将领是没有机会造反成功的。

事实证明赵匡胤即位后,延续柴荣的做法,无论是打着忠于后周的旗号起兵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还是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的前后,中央禁军都显示出了超群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陈桥兵变尘埃落定的数年之后,赵匡胤在与赵普谈论到周世宗柴荣时也曾发出感慨,说柴荣是他最敬佩的人,如果柴荣不死,他一定可以跟随柴荣一统天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