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建立,至崇祯帝为终,历276载16帝。若要从这16帝中挑选出一位最为昏聩的帝王,明英宗朱祁镇自是“当仁不让”“独占鳌头”。他的“成绩”有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曹石之乱等。而在这些事变之中,两位深得他信任的太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王振:土木堡事变的推动者

王振的发迹,与明宣宗朱瞻基对政府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联系。宣德朝,朱瞻基在改组内阁、任用贤臣的同时;为了能够更效率的处理文件,对于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内官不得干政”的祖训,进行了改变。一方面,他指定翰林学士教授太监们识字,另一方面,则招徕识字人员,充实内官。

作为落第秀才的王振,在仕宦无望之下,自宫之后进入后宫,当了宦官。而生性“狡黠”、善于窥探圣心的他,也很得宣宗喜爱,因此他也成为年幼的朱祁镇的东宫局郎。这也是朱祁镇称王振位“先生”的由来。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在宣宗去世之后,得益于朱祁镇的登基,王振也很自然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官品秩只有四品,但作为皇帝与群臣之间联系的纽带外加深得圣心,王振专权之势已成。这种趋势,随着张太后、三杨的去世变得尤甚。以致于朝堂之上,连王侯公卿都以“翁父”相称。

1449年,瓦剌也先率兵入寇。此时就双方实力对比而言,虽然瓦剌部经过马哈木、脱欢、也先三代经营,实力强盛隐有统一蒙古之势,但大明王朝历经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数十年的经营,显然双方之间实力差距明显。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但就战争因素而言,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单单是纸面实力的对比。当时年仅23岁的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之下,不顾及王直、于谦等人的反对,御驾亲征。

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即便此时如若按照正常的行军路线,明军也不会有此大败。但朱祁镇却在行军中更改路线,至于原因则是“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驾幸其第,继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这也终于让人的因素无限放大,在土木堡之变中,王振死于乱兵之中(有一说,樊忠杀之),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被俘虏。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之前,这位皇帝无耻至极的帮助瓦剌大军叫门,朕与登有姻连,何拒朕若此?,“叫门天子”的名号并不冤枉他。在于谦的主持之下,大明王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转危为安。朱祁镇也被瓦剌带回蒙古长达一年多。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曹吉祥:从龙之功到欲效法曹操故事

在被放归大明之后,朱祁镇被朱祁钰幽禁于南宫。但是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景泰八年,此时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他也并无子嗣。

就在人心浮动之下,徐有贞、曹吉祥、石亨这些投机者找准了投机的机会。拥立朱祁镇,明显机会收益大于风险。一场夺门之变,由此而生。

曹吉祥在这其中,作为内官、朱祁钰的近侍,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再次登上帝位,朱祁镇将于谦“弃谦等于市,籍其家,家属戍边。”,对于王振则“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而曹吉祥、徐有贞、石亨也因为从龙之功,各有封赏,但昏君、佞臣的朝堂自然离不开一个利益。很快徐有贞,在成为内阁首辅之后便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诬告”之下,被贬谪;至于石亨,曹吉祥则沆瀣一气,继续左右朝堂。但随着1460年,石亨的不法行径暴露,石亨之子石彪意欲谋反,被下狱褫夺封爵,不日便死在狱中。

此时的曹吉祥,面对石亨的结局,亦是惶惶终日。在《明史》中记载,一日他问门客:历史上可曾有宦官子弟当天子的吗?门客冯益答道:魏武帝就是啊。魏武帝,自然就是曹操。作为枭雄之辈,曹操在汉朝末期,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在其去世后,其子曹丕废汉建立魏国。有了“定心丸”,自然也不能少了导火索。

明英宗信任的两大太监,王振让他被俘北狩,另一个欲效曹操故事

天顺七年,曹吉祥之子曹钦滥用私刑被人弹劾。在被叱责后,预感到危机的曹吉祥、汤序等人密谋在京师发动叛乱。幸亏,其中一个都指挥使马亮告密,明英宗才察觉将曹吉祥捆绑,又将曹钦的叛党一网打尽,曹钦眼看无望,只得投井自杀,在平肃了京城治安后,曹吉祥也被明英宗下令磔刑处死弃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