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前言

匈奴是中国北方、东亚地区第一个建立游牧帝国的游牧民族,它对秦朝、西汉和东汉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世界历史也有着莫大的影响力。秦朝,秦始皇嬴政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将昔日各国筑造的长城连结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尽管前人修筑了一部分长城,结果依旧耗尽了民力财力,让秦王朝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重,最终导致强大的秦王朝早早的灭亡。之后的两汉王朝,匈奴与其的兴衰也有着莫大的关联。汉初刘邦曾御驾亲征匈奴,最后落得个白登之围、士卒十有七伤死的下场。百废待兴、国家贫弱的汉王朝只好决定向匈奴实行签订表示妥协退让的和亲政策。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和亲政策看似屈辱的背后,为西汉王朝提供了宽裕的发展时间和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文景之治”的出现也离不开这和亲政策。可到汉武帝开始,已有近其十年之久的和亲政策被废除,开始改为武力征讨。汉匈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这么持久、与游牧政权交战的大规模战争,最后强大的匈奴消失或被同化,西汉王朝也得到其遗留下的相当一部分版图。当然这只是从汉武帝开始,并非汉武帝一朝完成的。

汉武帝的坚持北伐,在军事上急败匈奴取得了最终胜利,为汉民族争取来了第一次自豪,可带来的后果和付出的代价,确让西汉有鼎盛趋向衰亡,汉武帝几近步上秦始皇的后尘。北伐带来了国力空虚,空前巨大的军事开支让西汉王朝的经济无法承受几近崩溃。这一切值得吗?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北伐前的汉匈状况和关系

白登之围后,匈奴与西汉基本保持和亲与正常贸易交流的关系,双方都非常克制的将战争控制在一定的小范围内,为各自的发展创造有利时机。可当汉武帝即位后,双方实力的强弱易转和刘彻本人强烈的开拓扩张的意识欲望,让汉匈关系进行转变,有表面友好到全面交恶。汉武帝即位前,近70年的时间里,汉匈之间通过订立和亲盟约,避免了两大帝国的大规模冲突和战争。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更出现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神州大地一片祥和安宁。

二帝所处的时代是外无匈奴、内无动乱的,他们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发展生产、轻徭薄税、与民休息。他们治下出现了天下富庶、国泰民安的繁荣昌盛景象。汉朝国库和民间钱粮达到一个历史上的高峰,这为汉武帝留下一个丰厚的家底。太史公司马迁描述当世: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汉朝来到历史上的转折点,是无为而治、安稳延续,还是外事四夷、内兴功利,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彻选择了大兴兵戈的后者。当时的社会状况,司马迁提到“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这是从上至下的极盛之世,再不变动就是衰败。从后来者来看,汉武帝的北伐是正确的,他将西汉王朝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没有让其在岁月中衰亡,而是在战争中兴盛,轰轰烈烈中走向衰弱。

汉武帝口中的北伐原因

汉武帝时期,由和亲贸易国策改为武力征伐国策,史学家将汉武帝口中的原因归结成三点:一是匈奴对西汉王朝产生巨大的威胁;二是和亲政策所需要付出的东西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三是匈奴人没有好好遵守和亲政策,而是不断南侵。这三点将汉匈战争大规模爆发的责任根源归咎到匈奴方,汉廷什么都没做错。看似有理,实际上有点经不起认真推敲和思考。下面笔者来一一说明。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第一点:汉武帝时期的匈奴威胁没有那么大。当年匈奴强大汉朝弱小,双方都保持着平等的贸易和亲关系,匈奴基本满足汉朝所给予自己的东西,边境贸易和小规模掠夺完全满足匈奴所需。匈奴好像根本没动过攻占西汉首都长安城的想法,入主中原取而代之的意思更没有。理由: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大汉中央无暇自顾,匈奴本可南侵让西汉王朝付出惨痛的代价,可匈奴的军臣单于自始至终没有攻汉,乘火打劫。史书称: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文景之治让西汉王朝国力空前强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弱小时不动手,强大了匈奴怎么还会不明智地入侵?

汉匈关系朝着好的方面发展,汉武帝初即位时也没有恶化: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双方其乐融融。

第二点:和亲送去的贡物根本谈不上什么重礼,给西汉王朝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是无稽之谈。我们无法从史料中看出西汉所需要送去礼物和岁奉的数目,但我们可以从朝廷和民间的经济状况看出,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史料从未提及西汉政府有负担的记载,全是“钱粮富余”。并且双方贸易往来,明显是西汉一方,从官府到民间获利最多,是匈奴所得数十倍以上。西汉处于经济中的贸易顺差。

第三点:对于和亲相信大家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并没有多屈辱多不好,相反我们是占便宜的,匈奴单于娶汉天子的妹妹或女儿,那么匈奴单于的辈分就比汉天子低,国书称呼上匈奴比汉朝矮上一头。匈奴全国上下想送美女给汉天子或汉室权贵做妃嫔妾室,可他们都不要啊。匈奴是不可能撕毁条约不和亲的,南侵的话倒是有,不过这是约定成俗的事,平均七八年一次,消耗匈奴国内难以过冬的老年人口,劫掠足够的东西做过冬准备。除少数几次外,匈奴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其有限的,双方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如匈奴离塞远去便不再追击。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其实这些都是为战争寻找的口实,让全国臣民支持自己的北伐,岁贡、贸易与和亲等,只是让天朝上国和大汉统治者有颜面损失及心理负担。汉武帝所言: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曼,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赤裸裸的战争借口,可凭借刘彻本人的帝王手腕,满朝公卿只有乖乖附和听话的命。

北伐的真正缘由

我们只能从人性和史实中推断这一些东西,作为帝王,汉武帝是不会将真正缘由轻易说出。北伐的真正缘由,最主要的是双方实力发生巨大对比:当初与匈奴签订和亲条约,是西汉初期君臣的明智理性的选择,也是战场失利、实力不够的无奈之举。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长期的战争让整个天下动荡,经济残破,民不聊生,连同色的马都凑不齐几匹,反观匈奴一方兵强马壮,西汉处于实力下风,制定和亲国策是再合适不过。如今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国力增强,军事方面的力量也在逐步增强,“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组建骑兵的战马已经足够了。

而匈奴一方,冒顿单于时期的顶峰匈奴一去不复返,国力开始减弱,国势趋于衰败。一增一减,相差甚大。所以汉武帝在利用国力强盛造福社会和人民,还是对外发动战争,刘彻选择了后者。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其次是汉武帝本人的控制欲和大汉民族主义的想法出现: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雄才伟略的千古一帝,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和唯我族独尊的大汉民族主义者,即位不久就暴露出:闻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乎,何施而臻此与!汉武帝说出自己心目中盛世,若放到现代,这话绝对会被说成是“中二”。汉武帝将和亲、匈奴南侵、岁奉及昔日冒顿向吕太后污言秽语等,视作莫大耻辱,决心要一雪前耻。他已经听不进任何话,用霍去病的话说就是“匈奴不灭,何以为家”,有博士狄山用尽各种道理试图说服汉武帝和亲,不要北伐。汉武帝无法辩驳,但他有强权,直接将其派到前线,后被匈奴人斩首。

最后是主战派人士占领朝野:这些主战的并不全是将军,还有些文臣,例如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贾谊上书汉文帝:“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我大汉实力已远超过匈奴,此时不战何时战?可汉文帝忍住了,直到汉武帝方才爆发大规模战争。主战主和在汉武帝时期爆发激烈的争论,为统一北伐匈奴的全国认知,刘彻举行了两次浩大的对匈奴是战是和的辩论。当然这有点走过场的味道,汉武帝已确定要北伐,因此在背后推波助澜,让主战派占领朝野,为自己北伐匈奴的愿望出一份力。不过追根溯源,的确是主战派的声音愈来愈大,刘彻听着这声音长大。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付出的代价

北伐匈奴的成果自然是喜人的,开疆拓土、打服匈奴。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匈奴发动十余次大规模征伐,目标是消灭匈奴或者使匈奴人彻底臣服汉朝,战争胜多败少,但战略目标失败。因为这是不现实且不可能的,双方文明体系的不同注定了这段征伐目标在汉武帝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汉军对匈奴的长期战争,葬送了汉初多年积攒下的发展成果,把汉朝社会带进了深渊。匈奴战争平均1.2年一次,还没算上对朝鲜、南越等地的。

不是每场战争都能俘获牛羊马等,开疆拓土也不能立即产生实际效益。数十万汉军北征,长达千公里的粮食运输和征发,据说史学家研究至少需要数百万人、上千万人参与。大量劳动力的参与对匈奴战争,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经济的运转发展。汉武末期,经济几近崩溃,还未完全崩溃还是因为他父亲和爷爷留下的家底,但汉初近五十年积累下国富民强的社会局面被彻底打破。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连年大规模战争的消耗,有时连士兵俸禄都发不出,还有对有功之臣的赏赐,军需物资、军需粮食、转用粮食等庞大费用,北部新占领区域的移民和屯田军队的钱粮,让西汉朝廷不堪重负。巨大的军费开支,让汉武帝迫不得已地命令大臣想尽办法聚敛财富,例如发行皮币和“白金三品”、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类专卖、算缗与告缗、卖爵、卖官与赎罪等。利用政治权力对经济开始粗暴的干预,这种做法让天下臣民苦不堪言,情况愈发糟糕,没有多少人再期待与匈奴的开战。数十年前的安居乐业、阖家欢乐的太平盛世,已变为田园荒芜、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家家户户尽缟素的糟糕时代。

结语

汉武帝北伐匈奴的做法给匈奴等游牧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将繁荣昌盛的西汉王朝带入崩溃的边缘,代价是十分沉重的这毫无疑问。但要问值得吗?个人见解是值得的,盛极必衰的情况下何不奋力一搏?况且汉武时期对匈奴的征伐,使匈奴至东汉灭亡还乖乖听话,没产生任何威胁。当然这只是后来人的话,若活在汉武之世,笔者绝对不会这样认为。汉武帝之举是害在当代,利于千秋,可这苦了汉武年间的百姓和身死他乡、马革裹尸的将士们。正因如此,汉武帝既有恶评,也有赞誉,功过参半。

古代贤能之士说的果然没错“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刀兵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战争不可轻动啊!

汉武帝放弃近70年的和亲选择北伐,后付出沉重代价,这一切值得吗

参考文献:《汉书》《剑桥中国秦汉史》《匈奴史稿》《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汉武帝》

继续阅读